八大山人临河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260476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大山人临河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大山人临河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大山人临河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大山人临河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大山人临河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大山人临河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大山人临河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大山人临河序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横幅八大山人又名朱耷,号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等。江西 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清代著名画家,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 以独特的面貌, 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 八大山人一生有多件临河序书作。这些反复书写的,与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风格甚少关联的临河序书作作于 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成熟期。 2015 年第 7 期翰墨天下 “经 典”版块赏析了八大山人不同形制的临河序 ,以期在对比 之中展现八大其人以及他的书法临、创观念。 1674 年黄安 平绘八大山人像(局部) “隐囊”与“善化”八大山人临河序文本与书

2、法问题文 / 邱才桢八大山人 ( 1626-1705 )晚年有多件 临河序 书作。 据王方宇统计,自康熙三十二年( 1693 )至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八年内,款署八大山人的 临河序 所见共十九件, 可以确定为真迹的为十二件。这些作品被有些学者称为临 兰亭序,但无论其文辞内容,还是书法风格都与兰亭 序迥然有别。这些反复书写的,与兰亭序甚少关联的 临河序书作作于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成熟期。而且,八 大山人书画中,反复出现的“涉事”题识的作品也出于这一时期。这对于我们考察八大山人书法临、创观念无疑提供了具 有代表性的案例。八大山人在对临河序和兰亭序称呼上具有随意性, 白谦慎根据八大山人己卯 (

3、1699 )秋八月所作书画册中后面 的题跋,认为八大山人心目中兰亭序和临河序本一 回事, 八大山人直接将他所临的 临河序 称为兰亭序。 事实上,八大山人也曾把赵孟頫收藏过的 兰亭序 称为临 河集序。在八大山人的 临河序 书作的落款中, 有些有“临” 临河序的字样,有些则没有。以至于有些学者推测王羲 之是否真有名为 临河序 的传本,王方宇和邱振中都指出: 八大山人所谓的“临”,只是“抄”世说新语 中刘孝标的注而 已。这些临本都没有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痕迹,他只是按自己 的风格书写。因此,这些都不能称为临兰亭序的作品, 应该被称为抄录临河序的作品。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 轴 1697 年 八大山人在“临

4、”临河序 时是否真有一件王羲之 兰亭序 或临河序在侧,以供临写?一种情况是有,如康熙三十 二年癸酉( 1693 ),后面有跋提及:“世传逸少临河集叙,大 为得意之作,凡数十本,此本当是弁山宝物。假子昂北道十 三跋此, 蔑以加也”;又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1699)提及:“此 为王逸少临河集序 ,近世所传定武本凡三百廿五字, 临河序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较山人所临字大,子昂 北道那得此耶?”这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八大山人临写时或 有“弁山宝物”即赵孟頫收藏并题跋过的 兰亭序,以及“更 碑室一本”在侧。此外,八大山人还对定武兰亭在当时的 流传情况有着相当的了解。 另一种情况则不明,大量存有“临”

5、字的临河序并没有表明所本,因此,王方宇等学者认为 是对临河序文本的抄写。无论是有没有兰亭序或临河序的原本在侧,八大山 人都没有选择取法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也没有采用兰 亭序的文本。这种白谦慎称之为“臆造性的临写”已经离原 本很远,董其昌、王铎等人的临写虽然在文本和书法上与原 本多有距离,但多少有些蛛丝马迹的联系,而八大山人的所 谓“临”已经远离了书法史意义上的“临”的概念,因此,我更愿 意把这种临写行为归于文本意义上的,近乎八大山人所谓的“涉事”即“临渊羡鱼”之类的偶尔涉猎而已。其中反映了八大山人对于兰亭序和临河序深层观念。祁小春比较了三种兰亭序文之间的异同。唐修晋书所录兰亭序文本(简称兰)、世

6、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临 河序(简称临)文本、以及艺文类聚引兰亭诗序文 文本(简称艺),并指出,兰本文字最多,为三百二 十四字,临和艺本文字较少,其中艺本最少; 但艺与兰相比,虽然字少,但语词顺序大致相同。兰亭序的文本出现在武德五年至七年(艺文类聚编撰的时间)和贞观二十二年( 晋书修撰时间)之间,而 临河序本南朝梁刘孝标的时间更早。 八大山人选择了 更古的版本。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册页(局部) 1700 年如果假定八大 山人所有的 临河序 是根据 兰亭序 临写的版本。 那么, 这种文本、书法风格上的巨大差异,的确容易给人以过于随 意,甚至“臆造”的概念。但如果进一步比较所有临河序 书作的文本,会发现

7、它们都基本上忠实来源于世说新语 刘孝标注引临河序本。除了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1693 ) 书画册 中字数较多, 多有“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 六人赋诗如左”之外,其他作品的文辞顺序甚或错漏都基本一 致。这说明,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八大山人本来就是以自家 风格,较为忠实地抄写 世说新语 刘孝标注引的 临河序, 仅偶尔托名兰亭序 ,那么这种“臆造”的概念将大为改观。 八大山人选择世说新语中的刘孝标注引的临河序文 辞,除了时代更早, 内容更古之外, 还说明他对 世说新语 具有浓厚的兴趣。那我们有必要考察世说新语在明清的 影响和接受状况,以考察八大山人选择临河序的语境。 作为关于魏晋士人百科全书式的

8、著作, 世说新语在元代 以前,接受者主要为文人阶层,而到了元明清时期,尤其是 晚明以来,随着印刷文化的盛行,版刻众多,影响进一步扩 大。目前所知世说新语 较早的明刻本, 为嘉靖十四年 ( 1535 )袁褧嘉趣堂刊本,袁本刻印精美,后为多家书坊翻刻。至万 历九年( 1581 )乔懋敬刊行王世懋评点本,又称“豫章本”, 是明代较具影响的世说新语评点本之一。万历十三年 (1585 )张文柱刊行世说新语补 ,这是世说新语诸 明刻本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是王世贞删编世说新语及何 良俊何氏语林两书而成的合刊本。此外,王世贞、王世 懋还对世说新语的多个版本作序和评点。明代对世说 新语的研究与评论,对世说新语仿、

9、续之作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王世懋和其兄王世贞是明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 学者和诗人, 因此其评点作序的 世说新语 以及删定的 世 说新语补在明代具有广泛影响。尤其是王世贞删编的世 说新语补更是到了“临川本流传已少 , 独补盛行于世, 一再传 , 而后海内不复知有临川”的程度。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册页 王世懋对世说新语 中刘孝标注文之“博引旁综”评价甚高: “至于孝标一注, 博引旁综 , 前无古人 , 裴松之三国志注 差得比肩。”并将“注”视为世说新语的重要格式, 世说 新语叙事体例中正文与注文相互呼应补充的格式,也为以 后的续仿者所延续, 世说新语补正是延续了这种体例。 八大山人对于世说新语中刘

10、孝标注的关注,极有可能是 受到王世懋评点的“豫章本”一路刻本的影响。王世贞对于自己为何要删编世说新语补 ,一是感于对“六 朝诸君子”的追慕,二是出于对何氏语林 “不雅驯”的不满, 因而“稍为删定”。这也符合他对当时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 时弊而提出的“博古通今”的主张。八大山人显然很认同这个 主张,他在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1693 )的鱼鸟图卷上, 引用了王世贞的“隐囊诗”,谈到对“博洽”的追慕: 王弇州诗:“隐囊匡坐自煎茶。”南北朝沈隐侯著有晋、齐、 梁书,而其子亦颇博洽,故世人呼之曰“隐囊”也。杨升庵博 物列引晋人一段事,以证人是物是。 沈隐侯即南朝著名文人沈约,著有晋书等著作。“隐囊” 是

11、坐几上的一种靠垫,质细软,“隐囊匡坐自煎茶”表现了从 容淡定、含蓄内敛的处事风度。而这种风度的来源,显然与 其学养丰富、著述宏富有关,故世人以“隐囊”称之。八大山 人的这段题跋既表达了对这种魏晋风度的追慕,也表达了他 的艺术主张。因此,他抄写世说新语中的刘孝标注,而 不是显于世人的兰亭序 ,正是基于这种含蓄、从容而又 博洽的“隐囊”理念。而其中,王世贞、王世懋兄弟是他承接 魏晋的重要线索。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册页(局部) 1675 年 八大山人大量抄写临河序的时间段在康熙癸酉( 1693 ) 至康熙庚辰( 1700 ),正是他书法风格的成熟期。邱振中认 为,八大山人在其早年如顺治十六年 ( 1

12、659 )传綮写生册 中的题识和书法显示他来自欧阳询楷书和章草的素养,自从1666 年开始,八大山人的书迹中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董其 昌的影响。在 1671 到 1678 年,他又把视线转向了黄庭坚; 1690 年以后,八大山人确立了自己书法创作的个人风格。 八大山人的成熟期的个人风格大致分为大字、小字两种。小 字大多露锋起笔、横画较平,转角圆浑,收笔含蓄,注重结 构和空间中细小单元的上小、左右错动。大字则大多中锋用 笔,线条圆浑,对于空间和结构的伸缩挪让也更加明显。在 康熙丁丑( 1697 )所作的行楷书法册和行书临河集序 轴 可分别作为大、小字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八大山 人的书风是由早期不

13、定型的杂糅,到学习晚明董其昌、再上 溯黄庭坚,乃至魏晋的历程。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斗方 笔者认为,在八大山人后期书法的转变到成熟的过程中,康 熙辛酉(1681 )至甲子(1684 )是一段重要时期。 辛酉(1681 ) 的绳金塔远眺图轴的题识中已经显露出成熟期书风的端 倪,“谁家”二字放在1690 后的任何作品中都不会觉得突兀。 壬戌( 1682 )枯梅图轴的题识中,显示出八大山人向章 草的回归;甲子( 1684 )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则正是表明 他向魏晋书风中的领袖人物王羲之的致敬。而正是如黄庭 经这样的魏晋行楷书中朴实内敛的用笔,以及章草中强烈 的摆动笔法构成了了八大山人独有的“动力形式”和“

14、图形动 机”,这也正是八大山人书法最具个性的内核。 之后, 在康熙 庚午( 1690 )的行书七律诗轴中,出现了浑厚饱满的大 字作品, 显示了来自篆籀笔法的影响。 然而其基本的“动力形 式”在之前已经奠定,篆籀用笔仅是在笔法层面对中锋用笔的 强调。八大山人书法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我们所期待的兰亭一路 风格的作品?资料显示,他在 1681 年至 1702 年间,作品 上常钤有一方“禊堂”白文长方印,1693 年以后的作品上又钤 有一方“晋字堂”朱文长方印。兰亭序帖亦称禊帖 ,说 明八大对王羲之的禊帖十分向往;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 1684 )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册 题识中有“余次二王书似之” 之句;康

15、熙三十二年癸酉( 1693 )书画册跋中提到赵孟 頫题跋过的 临河序。如此说来, 八大山人对于王羲之 兰 亭序或临河序浸淫至少达二十余年。但为什么只是留 下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册而不是兰亭一路风格的作品?八 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斗方 如果考察八大山人见过或可能见过的兰亭 ,我们发现, 八大山人提及过的,除了前面的赵孟頫题跋过的“弁山宝物” 临河序,还有“定武本”,以及“更碑室一本”。从上述情况 来看,八大山人没有见过兰亭序的墨迹本,都是刻本。 至于“定武系统”本兰亭中的名品,如“柯九思旧藏定武真 本”在清初为安歧收藏,后入清内府;“独孤本”入清先后为梁 清标、安歧收藏, 后入清内府; “吴炳本”在清为查映山所藏。八大山人所谈到的“弁山宝物”即为“独孤本”,他当然无法看到 由于版刻文化的发达,兰亭序的各类民间刻帖流通广泛, 八大山人看到的应该是其他版本。定武本兰亭序因为石刻的缘故,与墨迹本天然有别,历代关于其“模糊”“退笔”以及“篆籀笔意”讨论不断。黄庭坚一生 接触兰亭序版本众多,他在唐摹本与定武本之间似乎更 推重后者,认为前者之“姿媚”不如后者之“清劲”。并进一步 谈到其与“锥画沙”“印印泥”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