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260133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为积极稳妥推进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依照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技术方案。一、工作目标和内容(一)工作目标。通过部署和安排,全面启用全国统一的宗地新代码,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积极稳妥推进原有宗地代码向统一代码的转换。用一年时间,力争完成宗地统一代码编制省级示范与推广工作,配合完成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两至三年内,全面铺开所有地区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十二五”结束前,推进全国宗地使用权统一编码工作,力争实现全国所有宗地的统一编码。(二)工作内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转换宗地

2、统一代码、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完成代码并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划分是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规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已有的街道街坊、乡镇村的行政界线作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界线。如原有界线无法满足要求,可在行政界线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交通、河流等明显线状地物,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与社区管理等作为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的重要参考因子,依次科学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一经划定,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相对稳定,每一地籍区(子区)的面积和区内宗地数量要尽量

3、适中。同时,在划区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破宗情况的发生。各县(市、区)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结果应在省级进行备案。2转换宗地统一代码。在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位,认真总结新旧编码规则间的内在关系,因地制宜,设计适合本地区的编码转换规则。按照规则要求,借助地籍信息系统功能,循序渐进开展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转换和编制本地区所有宗地新代码。转换规则要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新旧代码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尽可能做到“见新知旧”和“见旧知新”。已建成地籍信息系统的地区,在充分继承原有的编码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新旧宗地代码的转换规则,利用GIS等手段,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对旧编码的进行自动转

4、换。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转换的结果逐一复核,确保每宗土地的代码编制准确、唯一。原编码应在数据库系统中长久保留,以便查阅。尚未完成信息化的地区,地籍资料电子化难度大,要按照规则,建立转换关系,制定新旧代码的转换对照表,转换前后的宗地编码要在历史档案材料中予以详细记录,尤其旧码不能因转换而废弃,以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避免因代码转换造成地籍管理的混乱。 3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各地应充分结合日常管理的具体要求及社会服务的广泛需要,逐步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成果加以应用和推广。本着“新码为本,多码并行”的原则,新产生的宗地用新方法编制并启用新代码;已登记发证的宗地,结合日常地籍调查、变更登记等工作,逐

5、步启用新代码。其中,对于已经形成电子化数据的宗地,对图、表、卡、册、簿实现转换并替换,而对于没有完成电子化的地区,按照“转换不替换”的原则,多码并行,稳妥推进。土地权利证书中的宗地代码可以结合日常变更工作,在权利人申请变更登记或换发土地证书时逐步更改。在原代码向宗地统一代码转换工作结束前,原代码暂时保留,所有的历史地籍资料暂不做修改。4完成编码并轨。以地籍管理业务为主要支撑,在日常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业务运行及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中逐步替换原有宗地代码,全面采用新代码,实现由现有过渡期内的代码双轨运行到完全使用标准编码的完全并轨。各地在宗地代码编制与并轨工作中,按照实用有效的原则,加强地籍信息化基础

6、建设工作,尽快建立功能完备、数据翔实的地籍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地籍资料的电子化管理。二、技术路线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路线:收集整理工作区域范围内各种地籍调查成果、登记发证情况等资料,绘制宗地统一代码工作底图,充分继承原有街道街坊、乡镇村行政界线的原则,科学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制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结合图,根据各地工作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宗地代码转换规则,严格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开展新旧代码的转换工作,编制宗地新旧代码对照表,稳妥有序地逐步启用宗地统一代码。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制作工作底图成果预处理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确定转换规则转换宗地代码生成宗地新旧代码对照表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完成代码并轨

7、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流程图其中,对于已建立地籍数据库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充分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新旧代码的自动批量转换,开展转换结果的逐一复核,确保转换过程的准确。同时,进一步完善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对于未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地区,可选择手工方式,继续沿用原街道(乡镇)、街坊(行政村)界线,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在原宗地号基础上,通过补位或在最大新宗地代码后续编新宗地号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查阅地籍调查表或土地登记审批表,获取土地权属类型信息并赋予类型码,形成新的宗地代码,完成宗地统一编码工作。三、技术方法(一)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1. 地籍区划分要求。地

8、籍区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结合主干道路、河沟等明显线性地物进行划分。地籍区界线仅作为土地登记的工作界线,不作为划分行政区以及权属界线的依据。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应统一划定地籍区。地籍区划分原则上应保留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的完整性,乡(镇)界线原则上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乡(镇)界线为准。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界线有误的,则以实际乡(镇)界线为准。地籍区可结合最新的地形图、影像图,结合道路、河流等明显的线状地物、已发证宗地等进行适当调整。2. 地籍子区划分要求。在地籍区内,以行政村、居委会或街坊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为若干个地籍子

9、区。如果行政村、居委会或街坊的面积范围过大或者行政村、居委会的宗地数量过多,不方便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则可以结合社区、村小组界线将一个居委会、行政村划分为多个地籍子区。城镇建成区内,原则上沿用原街坊界线。如因跨越镇(办)界线,或原街坊范围过大或过小的,可依据地籍区界线、参照居委会管辖范围、社区范围、道路、沟渠等线状物为界,重新进行调整划分。建成区外,农村区域的地籍子区划分原则上以行政村界线为基础,尽量保持集体经济组织权属范围的完整性。3. 地籍区、地籍子区编码方法。地籍区、地籍子区分别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一定按顺序编码。地籍子区必须在地籍区划定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未划分地籍子区时,其地籍子区

10、编号用“000”表示。(1)已全部编制街道、街坊号的区域。考虑到这部分区域大部分宗地在日常发证工作中已经编码,为减少转换的工作量,同时保持宗地代码的延续性,地籍区、地籍子区代码可沿用原已划分好的3位街道街坊代码。当原街道街坊位数不足3位的,在原街坊编号前面加0,便于追溯原有街道、街坊编号,做到“见旧知新”。新增加的地籍区、地籍子区,按已有的最大顺序号往后续编,其中当原街坊由于地籍子区划分或其他原因,被分割调整为2个以上地籍子区的,其中范围较大、宗地数量较多的一个地籍子区保留原编号,其余分割街坊按照新增加的地籍子区处置,即在地籍子区的最大流水号后按顺序往后编。(2)未全部或尚未编制街道街坊号的区

11、域。地籍区代码可选择两种方式:一是以统计部门编制的街道办事处、乡(镇)的3位行政代码为地籍区代码;二是按3位自然顺序号,从001号开始,按从西至东、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编码。相应的地籍子区代码也可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地籍子区以该居委会、行政村的3位行政代码编写;二是按3位自然顺序号,从001号开始,按从西至东、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编码。(3)线状地物宗地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跨地籍区的铁路、公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宗地,可以按照其中一条权属界线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并分段编码。也可以将其设置为特殊地籍区、地籍子区,不在图上标注地籍区、地籍子区范围。例如以某县所有跨地籍区的铁路、公路、河流等现状地物

12、宗地,可以设定为一个地籍区,地籍区编码为999,地籍子区编码分别为000、001、002等。(4)跨县级行政区“飞地”宗地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与编码。原则上以权属管辖范围界线为准,即按照“飞入地”的权属单位单独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5)特殊区域宗地地籍区的划分与编码。对于没有独立的行政代码的高新区、开发区等行政管理区域,可以采用相邻行政区的行政代码,其地籍区编号统一在相邻行政区内进行编制,避免地籍区代码出现重复的情况。为便于对高新区、开发区内的土地面积、用途等信息进行统计,可采取设置特定码段的方式,进行地籍区编码。例如惠州市大亚湾作为开发区,采用惠阳区的行政代码441303,对于涉及大亚湾

13、区的宗地,其地籍区编码统一配置为200至209号段。4. 地籍区、地籍子区接边与备案。(1)接边要求。为避免地籍区、地籍子区交叉重复或有缝隙,县(区、市)内部、相邻县(区、市)之间都应进行无缝隙无交叉接边,并汇交至市局进行汇总,确保地籍区、地籍子区不重不漏。相邻县(区、市)有争议的,双方应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行政界线,结合实际情况,协商核定无交叉无缝隙的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该界线仅作为土地登记工作界线,不作为行政、权属界线的依据。(2)备案程序及资料。按照县市省方式,逐级进行备案。备案资料包括备案图件、备案表和划分文字说明,要求同时备案纸质与电子数据成果。备案图件。主要包括标有地籍区和地籍子区

14、的地籍索引图。各县(区、市)完成地籍区、子地籍区的划分后,以县级为单位,制作地籍索引图,上报市局备案。市级汇总各县(区),统一制作市级地籍索引图,并进行无缝隙无交叉接边,确保地籍区、地籍子区不重不漏。市级向省级备案时,可将全市划分图件缩编到1:25万输出。地籍索引图主要表达本调查区内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及其编号,主要道路、铁路、河流,大比例尺测图区域的分区界线,和图幅分幅的关系等。地籍索引图在地籍图分幅结合表的基础上,参照地籍图缩小编制而成。地籍索引图的比例尺以一个县域的大小而定。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分别用宽度为1.0mm、0.6mm的紫色实线。市、县(区)地籍索引图统一采用A0幅面图纸按适当

15、比例尺输出。备案表格。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填报。参考格式如下:宗地统一编码地籍区、地籍子区备案表填报时间:_县(区、市)国土资源局(盖章)序号地籍区代码地籍区坐落地籍子区代码备注1001001、002、003.2002001、002、003.3003001、002、003.4004001、002、003.5005001、002、003.6006001、002、003.7007001、002、003.填表人: 联系电话:注:地籍区坐落填写地籍区所对应的行政区域名称,如“XX区”、“XX镇”等。(二)宗地统一代码转换。1地籍区、地籍子区代码转换方法。对地籍区、地籍子区与原有街道街坊保持一致的,原则上,保留地籍调查成果原有的街道街坊、乡镇村的代码,保持不变。如地籍区、地籍子区发生变化调整的,原则上应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有街道街坊、乡镇村代码做相应调整,作为地籍区、地籍子区的新代码。其中,当划分中对原有界线做了适当调整,且原有街道街坊、乡镇村变化规范,并与地籍区、地籍子区有比较明显对应关系的,只对有调整的部分,在原有最大编号后续编;对于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