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599226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苏教版班级:_ 姓名:_1. 古诗阅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3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_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陂:_ (2)寒漪:_(3)腔:

2、_ (4)信口:_2“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_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_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5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_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_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_3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_4历来论者对这首

3、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_5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_4.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芰(j):古书上指菱。蛩(qing):这里指蟋蟀。1请描绘出首联中展现的场景:_。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_,_。3结合全诗,请你品味“秋滋味”的内涵。_5. 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

4、。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这首诗的作者是_,“稚子”的意思是_。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B.比喻C.拟人3翻译本诗最后两句。_6. 古诗阅读。游子吟慈母手中线,_。临行密密缝,_。谁言寸草心,_。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的_。这是一首歌颂_的古诗,从诗中名句“_,_”可以体会到这一点。3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情景?_7. 阅读下面的一组古诗,完成练习。溪居即事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唐崔道融 宋杨万里篱外谁家不系船, 松阴一架半弓苔,春风吹入钓鱼湾。 偶欲看书又懒开。小童疑是有村客,

5、戏掬清泉洒蕉叶,急向柴门去却关。 儿童误认雨声来。1(诗中有画)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1)溪居即事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掩闭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_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2)杨万里的诗中描绘了一幅初夏山居图,画面中有_等初夏时节的事物,还有把泉水滴落的声音误认为是_而跑出来观望的儿童,表现出诗人闲居的情趣。2(诗中有趣)我能联系生活实际读懂内容。溪居即事中,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_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地刻画了一个_的农村儿童形象。3(诗中有情)读诗句,从加点字中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_8.

6、 读诗句,完成练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悲”字表现出诗人去世前悲凉的心情,因为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B.诗人临终前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看不见祖国统一,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C.“元知万事空”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不怕死,只因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9. 类文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

7、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沙场秋点兵”中“秋”的表达作用是( )A.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B.渲染了秋天凉快的感觉。C.一个“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是什么事? ( )A.统一国家的大业。B.天下正在发生的大事。C.国家的战事。3“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A.哀叹年华老去的悲凉心情。B.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C.慨叹岁月无情、青春不在的失落。4这两首词的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风格是婉约的,后者

8、是豪放的。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风格是豪放的,后者是婉约的。C.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风格,只是后者稍微婉约一点。5这两首词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第一首词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B.第一首词第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第二首词则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生活的喜爱和向往。C.第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第二首词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9、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1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应该是_。2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春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B.这首诗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图画。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12.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_(1

10、)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季节)。(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的生活情趣。13. 读下面的儿童诗山村孩子的画,完成以下练习题。山村孩子的画云是画面的主角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暖一抹,冷一抹在小溪的天空漂浮树是画面的主角让风涂抹它的年轮浓一笔,淡一笔叶的眼睛在悬崖畔张望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1)这幅儿童的画中都画了哪些景物_。(2)诗中有三对意思相反的词:(3)诗中运用这些反义词的好处是_。(4)这首诗中三个“它”分别是指:_14. 课外天地。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一()雨一()明月一()石头一()竹子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应读,它在“空闲”中应读。“空山”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种的意境。3.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是季的时分,是从“”这句诗读出来的。4.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理解正确的是()A.明月和松林都被照亮了,泉水从石边流过B.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5.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