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59772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教育的构建及教育实际情况三大理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研究的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参与。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发展为前提。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

2、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三、研究内容。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我从教这些年来的体会,在数学教学方法上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精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

3、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

4、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

5、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2、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

6、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特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其个性。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可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来。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涂色部分没有

7、限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分数,让学生发挥自由想像和创造,任意折、任意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双边”活动,故而课堂中教师角色随时应该转换。 合作学习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课堂思维结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纵向的信息反馈。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实

8、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摆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多种摆法,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讨论,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三、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

9、、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中不合理现象,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也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