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597477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一说明文一般分为说明事理和说明事物两大类。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翻阅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这类文体的踪影。太阳、鲸、我爱绿叶、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们大概可以列出一长串来。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

2、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二科普说明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如何呢?笔者于上学期专门就这个问题访谈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统计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文章如此被学生和教师冷落呢?笔者有意识地听取了学校老师所上的几节科普说明文,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豹。先来看看一位教师执教意想不到的

3、灾害(第二课时)的大致流程:1、复习引入。(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文章?学习此类文章必须把握什么?(出示单元学习提示)(2)意想不到的灾害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维持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3)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说明写法?(板书:举例子)(4)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例子,这节课我们按照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2、扶学第一段。(1)自由读,划出你认为说明十分准确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说明非常准确?再读体会。(板书:读、找、品、读)(2)四人组交流,穿插板书:举数字(3)全班交流,朗读指导:因为这些词语说明得非常准确生动,所以朗读时要把这些词语

4、处理得相对突出一些。自由准备,知名读,集体读。(4)、还有说明的非常准确生动的词句吗?试着分析3、放学第二段。(读、找、品、读)四人组学习,讨论,汇报,师点拨,朗读(请汇报的同学试读,同学评议)还有其他词句吗?继续分析、点拨。引入: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4、学习第三段。(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学此段。(2)交流知识点及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穿插板书:不论都、制约因素、基本上、一旦就在“制约因素”这里穿插进行“如果如果(反之)”的句式训练。介绍正反说理的方法,朗读体会。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灾害。(3)看板

5、书小结。(4)引入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点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经验,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平,好吗?5、阅读指定的科普说明文。(1)自由组合,一起学习、讨论。(2)交流,点拨。乍一看,这似乎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由扶到放的学习程序,也重视了语言文字的精心推敲。而从教学实效上考察,这节课恰恰上得非常枯燥乏味。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一厢情愿地大谈说明方法,学生学得没精打采,了无生趣。这样的教学,在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共性问题。第一,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笔者曾经专门翻阅了许多科普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了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

6、照“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板块大致可划分为“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四块。这样的教学本身无可非议,但久之则成固定模式;一旦成了模式,那么则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学生对课文或教师的教学不感兴趣,这是语文老师的最大悲哀。其次,理性主义泛滥成灾。小学生不太喜欢学习科学说明文,不可否认与文本本身缺乏魅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我以为是理性主义支撑下的分析泛滥导致的。而分析泛滥的根源在于,老师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文,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

7、标。这样一来,本来并没有故事情节的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一句话,课堂缺乏了生趣: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一旦学生厌倦了,老师讲再多的说明方法,又有何用呢?这样理性至上思想支撑下的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其结果是人为地使科学与人文绝缘。第三,买椟还珠屡见不鲜。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奉行的观点是: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他们处理科普说明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

8、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教师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到日食,从夸父逐日讲到后羿射日;讲台湾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标本展览室这样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的知识轰炸,其结果,只能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似乎成了科普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三当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站在学生怎么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角度度,重新审视科普说明文教学,并尝试闯出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新秩序。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尤其需要我们深长思之:科普说明文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科普说明文教

9、学就能走出误区,走向康庄大道。先来谈谈学什么的问题。科普说明文的确是以介绍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为主的,老师引导通过阅读,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当然是科普文章教学的一大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月球的自述一文,笔者不是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月球的知识,而是

10、把侧重点放在这些知识是如何介绍的。有了这样的定位,才有了被我们的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的最富有创意的教学点子:(一)为月球科普宣传片(2)配音。1默读4、5自然段,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2学生自由汇报4、5两段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上台板书知识要点)。3师生根据板书引读,按顺序梳理知识点。4这些知识都是关于月球的,作者没有把它们写成一段,而是分两段来写,这是为什么呢?5小结:把同一方面的内容放在一起,知识介绍得更加有条理。6练习读好解说词。在你的心目中,月亮是慈爱老爷爷老奶奶呢,还是充满活力的青年,还是天真活泼的小孩子?请同学把月亮想象成具体的一个人,用他(她

11、)的口吻练读来解说词。7为月球科普知识宣传片下集与月球零距离配音。(播放月光并呈现相应的画面。)科普说明文教学,只有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才有可能打开崭新的局面。否则,永远在“涛声依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再来谈谈怎么学的问题。其要旨有四。第一,情趣交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观我们的科普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12、?也许老师们会振振有词地反驳,说明文的文体简洁通俗的特点决定了课堂的情感投入度,课堂应该以严谨为主,其潜台词就是这样的课只能上得了无涟漪的。事实上,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始,她就是作者的代言人。哪怕叙述再客观冷静,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行。蒋军晶老师在教学麋鹿一文的时候,以这样一段话,引领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啊,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

13、。所以,蒋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这个片段,正如沈兴华老师点评的那样:这里老师实际是含蓄地告诉学生: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精神。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忽视、离开学生情感的阅读是不完整的阅读,同样也是危险的阅读,因为如果这样无疑将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等同于机械训练。机械训练的结果就是造就叶老所说的“人形鹦鹉

14、”、“活书橱”。从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有自己关注的兴奋点,而且这种兴奋感的表达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基础之上。由此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科普说明文,完全可以上得情意深深。课堂上,教师光有情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始终享受到学习科普说明文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喜欢科普说明文。任何学习,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乐趣无穷,那么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说明文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笔者在执教大熊猫的故乡一文的时候,就以学生到卧龙山区假想考察为主要方式与文本对话,学生学得有情有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

15、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者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以“假想考察”为切入口,出示考察表,让学生带着考察任务学习课文,在悉心探究中发现熊猫的生活习性、外形、生活条件与环境等特点,完成考察表,再以科学考察成果模拟报告会的形式展示探究的结果。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枯燥学习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第二,无为而教。在上文引述的意想不到的灾害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之所以得不到学生的共鸣,是因为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说明方法上了。而这样做其功效除了应付考试之外,一无用处。古代哲学中有“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想,我们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也是否应该提倡“无为而教”不讲或少讲说明方法的知识,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进而“豁然洞开水底天”,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