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鸟的天堂》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259631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教案-《鸟的天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教案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生:“我好像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何用“好像”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觉问题也能立即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就是仿佛。 生:“好像”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何在这一句中用“好像”呢? 师:大家能够联络上下文读读,想一想“好像”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生:我认为当初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因此在这句话中用了“好像”。 生:我认为当初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好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好像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全部

2、有这么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她的话语。因此,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好像”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好像”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当初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个可能是当初鸟儿全部在巢里栖息,作者听好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好像”,其实也反应了作者用词的正确,反应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师:同学们的讲话全部很出色。一个“好像”竟有着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正确、生动和她治学态度的严谨

3、。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正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本教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她们读、思、议,充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激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老师应激励提倡。本教例中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他学生认真读书,主动思维。 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了解词意的基础上,老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详细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和对课文的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

4、以后迁移利用。 发展学生思维。因为老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讲得全部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发明性。 渗透作文教学。最终,老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醒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正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生:“我好像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何用“好像”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觉问题也能立即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就是仿佛。 生:“好像”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何在这一句中用“好像”呢? 师:大家能够联络上下文读读,想一想“好像”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生:我认为当初

5、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因此在这句话中用了“好像”。 生:我认为当初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好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好像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全部有这么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她的话语。因此,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好像”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好像”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当初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个可能是当初鸟儿全部在巢里栖息,作者听好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

6、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好像”,其实也反应了作者用词的正确,反应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师:同学们的讲话全部很出色。一个“好像”竟有着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正确、生动和她治学态度的严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正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本教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她们读、思、议,充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激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老师应激励提倡。本教例中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他学生认真读书,主动思维。 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了解词意的基础上,老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详细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和对课文的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以后迁移利用。 发展学生思维。因为老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讲得全部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发明性。 渗透作文教学。最终,老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醒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正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