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2595298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学院文学院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的狼形象盛贤婷(河西学院文学院人文教育10级1班 甘肃 张掖 734000)摘要: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大部分故事都是以动物的形象来讲述,其中狼的形象是众多动物形象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狼形象及其特点,对比两种不同寓言中的狼形象,从而使我们了解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对狼的形象塑造的文化差异。关键词:中国寓言;伊索寓言;狼性;人性 狼,作为一种动物形象,在人类的文化体系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狼形象在人类文化演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多样化到后来被恶魔化、定型化的形象演变过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在一系列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狼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复魅,狼影重现

2、也带给现代人进一步的文化反思。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单纯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较少,而其中大部分是将动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某种品质。在文学研究领域,狼形象很少被研究者所重视,更别说对狼性和人性关系的重视了,所以,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的狼形象,对比分析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狼形象的异同性及其深层原因,揭示其背后潜藏着的人类文化因子。一、中国寓言中的狼形象及特点中国寓言中塑造了很多狼的形象,依据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如下三类:(一)团结有谋的狼 袁枚子不语中记载:“有钱某者,赴市归晚,行山麓间。突出狼数十,环而欲噬。迫甚,见道旁有积薪高丈许,急攀跻执,爬上避之。狼莫能登,内有数狼驰去。少焉

3、,簇拥一兽来,俨舆卒舁官人者,坐之当中。众狼侧耳于其口傍,若密语俯听状。少倾,各跃起,将薪自下抽取,枝条几散溃矣。钱大骇呼救。”1这篇狼的寓言故事着重表现狼的团结,一次进攻就有几十只狼,而且把人给围起来,充分体现了狼的有秩序和团结精神。狼这种动物精通丛林规则,是捕猎能手,单个的狼可以孤军作战,成群的狼也能互相配合发动集体进攻。当无法捕捉猎物时,狼懂得思考,能够听取其他动物的意见,聚合众力来捕猎。(二) 野性难驯的狼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省,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

4、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把狼阴险狠毒的本性暴露无疑。“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3狼性本是邪恶的,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就会露出它们的本性。这篇狼的寓言告诉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凶残者和狼一样,阴险狠毒,本性难移。(三) 有勇无谋的狼 聊斋志异“牧竖”中写到:“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5、;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气已绝矣。”4这篇寓言中狼的形象是个为了救孩子的伟大母亲形象,但狼却有勇无谋,对于牧竖对小狼的伤害无能为力,疲于奔命,是被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失败者。中国寓言中的狼形象很明显,有残忍的狼形象,如阅微草堂笔记中野性难驯的小狼;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狼的有勇无谋,被牧竖玩弄的可怜形象。也有充满智慧的形象,如子不语中狼的团结并且有谋略。那伊索寓言中的狼又有些什么形象和特点呢?二、伊索寓言中的狼形象及特点 据统计,在伊索寓言中一共有100个左右和狼有关的寓言故事,然而真正能表

6、现出“狼性”的故事却只有32篇。诸如狼与鹭鸶、站在屋顶的小山羊与狼、狼与小羊、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狼与羊群、受伤的狼与羊、狼与牧羊人、小山羊与吹箫的狼、狮子、狼与狐狸等等。而当我们纵观这32篇故事就会发现,狼在这些故事当中基本是以反面的形象存在,表现出的特点几乎都是狡猾、贪婪、邪恶、不守信用等。(一)狡猾狠毒的狼狼与牧羊人:“狼老老实实地跟着羊群,什么坏事也没干。牧羊人开始一直把他看成敌人一样小心防范,提心吊胆,十分警惕地看护着羊群。狼却一声不吭地跟着羊群走,没有一点想抢羊的迹象。后来牧羊人不再在意狼,反而认为这是一头老实的护羊犬。一次,牧羊人因有事须进城一趟,于是便把羊留下交给狼守护。狼乘此

7、机会,咬死了多半的羊。牧羊人回来,看见羊群被咬死了,非常后悔,并说道:我这是活该,为什么把羊群托付给狼呢?”这就是说,把财物托付给不应托付的人,当然会上当。通观这篇故事,虽然之中对狼的描述仅是只言片语,但是却无不表现出狼的奸诈和狡猾,其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5通过牧羊人的大意上当以及羊群的悲惨后果,将一只狡猾狠毒的恶狼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直叫人拍案叫好。 (二)愚蠢的狼 故事狗和狼:“狗躺在农舍前睡觉,狼扑到他身上,打算拿狗来饱餐一顿。狗恳求暂且不要吃他,说道:眼下我骨瘦如柴,你不如略等几天。我家主人就要举办婚宴,让我吃饱喝足,养得肥肥的,你再来吃我,味道可就鲜美多了。狼认为狗说得在理,就走掉了

8、。几天以后,狼又来了,发现那条狗睡在屋顶上,便站在下面大声喊他,提醒他别忘了先前的许诺。狗回答说:狼,原来是你啊!如果以后你发现我又在农舍前睡觉,就不必等什么婚宴了。”这个故事中的狼颠覆了人们对狼的一般看法,人们认为狼是狡猾的,可是为什么被狗给骗了呢?这说明狼为了长远利益放弃了眼前利益,这种想法很多人觉得是对的,确实也对。在这种情况下,狼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味的相信经验,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没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失去了自己的猎物,这充分体现了狼的愚蠢。(三)不守信用的狼狼与鹭鸶:“狼吞下了一块骨头,卡在了喉咙里,为了摆脱困境而四处求助。他遇到鹭鸶,商定报酬后,鹭鸶愿意把

9、骨头取出来。鹭鸶把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取出了骨头,就向狼索要商定的报酬。且听我说,朋友狼回答道,你能从狼喉咙里平平安安地把头退出来,还不满足吗?你还要哪门子的报酬呀?。”本是对人许诺的事情,却在事后不守信用,狼性的奸诈不守信用可见一斑。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狼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及其特点,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狼形象有哪些异同性呢?三、 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狼形象对比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关于狼的故事丰富多彩,大部分故事都是围绕狼形象的反面来述说,比如邪恶的狼、狡猾的狼、愚蠢的狼,只有小部分的故事对狼进行了善的解说。透过对狼形象的观察,很容易发现狼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意志。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往往是以

10、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来讲述一个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故事,使得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显得冷静、客观、可靠。6但是只要深入思考就可以很轻松地发现,不管是哪种叙述角度下的狼,其实写的都是人眼中的狼,而这也正是当时的人们的情感映射。虽然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的狼写的都是人眼中的狼,可是不同文化所产生的人眼中的狼形象是不同的,即使描写同样特点的狼形象也是有区别的。中国寓言中野性难驯的狼和伊索寓言中狡猾狠毒的狼其实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狼的本性是狡猾、狠毒、邪恶的。但是两种寓言对这个道理进行描述的方式不同。中国寓言中野性难驯的狼这个寓言故事是以人为主体,人参与到寓言故事当中,寓言情节的发

11、展离不开人的推动作用。“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狼的狡猾在于慢慢的让人放松警惕,然后再展现狼邪恶的本性,故事从头到尾狼性和人性是分开的,狼性和人性没有必然联系。并且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告诉人们不能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仅仅是说明有些人性像狼性一样邪恶,但并未提到狼性能够代表人性。人们普遍认同的是对狼这种生物的恐惧和厌恶以及有狼这样邪恶性的人的警惕。伊索寓言中有些寓言也有人的参与,但是一般讲述的都是狼和牧羊人的故事。狡猾狠毒的狼由于狼老老实实地跟着羊群,没有想抢羊的迹象,所以牧羊人就把狼当作护羊犬,结果被狼咬死了很多羊。狼的乖巧让牧羊人损失惨重,狼的狡猾、狠毒跃然纸上

12、。故事中认同的不是对狼这种生物的惧怕和厌恶,而是覆盖在狼身上的人性中那恶劣的品质和脾性。古希腊一部分奴隶统治者首先给人们一种自身没有害处的假象,目的是对他们进行长期的统治和奴役。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中还同样表现了狼的愚蠢。聊斋志异“牧竖”中狼因为两牧竖的计谋而惊慌失措,忘记了思考,被牧竖玩弄于鼓掌之间,这个故事中是人让狼失去了冷静的头脑,再一次说明了中国寓言故事中人性和狼性是相区分的,狼性不等同于人性。而伊索寓言中“狗和狼”则是纯粹动物式寓言故事,狗掌握了狼贪得无厌的特性,从而把狼给骗了,不管狼究竟有多么的狡猾,如果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终将会受骗,狼的愚蠢也就一目了然了。寓言以狼为主角,把狼

13、拟人化,狼代表一类人物,狗代表一类人物,当两种人性交锋时,无论平时有多么的聪明狡猾,利用对方的弱点便能战胜对方,人性和狼性的紧密联系再一次得到验证。伊索寓言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人们在这些陌生的狼的身上产生了认知上的共鸣和震撼。丑恶的本性配上残暴的野兽本质,人们在这样的契合上发现了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不光彩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阅读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的同时,能够得到认真审视自身的机会。而中国寓言也揭示狼性,通过寓言的寓意告诉人们相应的道理,但中国寓言中把狼性和人性割裂开来,认为寓言表达的仅仅是狼这种动物的自身属性,和人性是没有关系的。中国寓言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成形于春秋,成熟兴盛于战国

14、。7寓言的形成发展与中国的封建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无论是处于中国的哪一个时期,中国寓言选择动物的形象,尤其是狼这种形象都是有其充分的依据的。人们认为狼是凶狠、狡猾的象征,但中国寓言中的狼形象并不全是凶狠、残忍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被牧竖玩弄于股掌之间,把狼的可怜形象和悲剧结果展现的栩栩如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有些统治者勤政爱民,有些统治者像狼一样奸诈残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能进行长期的统治,如果不励精图治,就会像大狼一样被推翻政权,虽然这时的统治者很可怜,但这是残暴不仁、不为百姓谋利的应有下场。从阅微草堂笔记中野性难驯的狼形象可以看出,人只是具有狼的特性,不是狼具有

15、人的特性,从而说明了人性和狼性是有区别的,是人性学习狼性,而不是人性和狼性相互联系,从根本上否认了能从寓言中的狼性看到人性。在伊索寓言中,狼无一不是充斥着贪婪、奸诈、邪恶、不仁义、薄情寡义等情感特点的形象。在那众多以狼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中,狼在其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其实都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不管是狼与牧羊人中假装老实的狼,还是狼与羊群中奸诈邪恶的狼,它们都被套上了一层人性的外衣。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只要了解了作者伊索波斯的人生经历就不难明白,曾经身为奴隶饱受奴隶主和贵族欺压的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统治者们那邪恶、贪婪、可恶的嘴脸,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奴隶主和贵族们都犯下过怎样的罪恶。伊索世界里不乏生性残忍、举止野蛮之徒,此类人诡计多端、杀人越货、幸灾乐祸、居心叵测、一味嘲弄轻侮他人。8伊索世界如此严酷的现实不禁让我们觉得依照当时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怜悯他人”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品质。因此,在伊索波斯艺术化的虚构中,他将和他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欺压的人民的真实情感以及思想融入到那些寓言故事当中,其将狼与统治阶级的属性相融合,通过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狼的形象,让看寓言故事的人在一个个陌生的寓言故事中感受到真实而且熟悉的“人物形象”。作为受压迫的人,伊索波斯正是以故事中的狼来刻画并揭露当权者们的污秽可耻的行径,以此作为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