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5950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一、项目编制依据1二、城市发展规划及项目背景1三、研究范围7四、主要结论8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一、XX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9二、XX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建设是铁路发展的需要10三、XX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建设是XX市交通发展的需要12四、XX长江大桥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13第三章 交通运输现状及交通流量预测15一、XX市路网现状及特征15二、现状对外交通状况16三、交通流量分析18四、交通流量预测20第四章 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29一、设计技术标准29二、设计规范30第五章 方案设计32一、沿线的自然条件32二、两岸接线40三、立交42四、引桥及立

2、交结构方案57五、景观及环保措施59六、附属工程60第六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计划安排66一投资估算66二资金筹措83第七章 问题及建议84第一章 概 述一、项目编制依据1、 XXXX大桥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函(2002.6.28)2、XX市计划委员会文件。武计资1999234号。3、XX公司新建XXXX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项目建议书的评估报告。(2002.1.23)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计基础20021056号5、2003年9月20日设计协调会会议纪要。二、城市发展规划及项目背景 城市发展规划1、城市概况XX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

3、、通信枢纽。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汇合处,居华夏腹地得“中”独厚,处长江、汉水之滨得“水”独优,内联九省贯穿东西南北,外达海洋畅通五洲四海。XX市市域范围8494平方公里,人口758万,中心城有七个区,即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面积863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外围有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黄陂、新洲六个郊区,面积7604平方公里,人口358万。城区现有建成区面积204平方公里。 2001年,XX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财政收入150.1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9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304元。2、交通运输现状 2001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市全年客

4、运量11702余万人,旅客周转量259.13亿人公里,货运16244.03余万吨,货物周转量723.91亿吨公里。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4.7万辆,其中客车10.5万辆,货车及其它车辆10.9万辆,摩托车23.3万辆。 城市公共设施水平:2001年全市运营公共车辆5680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5.6台,公共汽车平均每日客运量248万人,营运渡江客轮18艘,渡江年客运总数1669.5万人次。2001年城市道路总长度1613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4.1平方米。 3、城市发展总目标 XX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XX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

5、、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4、城市规划布局 XX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总体规划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置10个中心区片,同时围绕主城边缘规划10个综合组团,结合大型湖泊水面规划布局四个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主城规模为:2020年常住人口450万人,建设用地427.5平方公里。 汉口地区主要为市级行政中心和中心商业区、金融贸易中心、博览中心以及

6、综合文化中心。 汉阳地区集中为旅游区、艺术中心、汽车工业基地。 武昌地区则作为省行政中心、市体育中心、教育科研、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文化中心、领事馆区、工业基地。、规划的核心区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平方公里;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平方公里。、中心区片是核心区的直接支持地区,是城市的行政、外事、文化、娱乐、体育等中心和市

7、级商业服务业中心的集中区,也是城市居住用地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同时适当保留部分第二产业用地,中心区围绕核心区分布,每片约为213平方公里,人口约823万人,包括二七片、三阳片、新华片、宝丰片、晴川片、首义片、晒湖片、中南片、徐东片、杨园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 汉口中心区片的范围:东至长江,南至汉口核心区,西到京广线,北至建设大道、黄浦路、江岸货场。用地面积28.38平方公里。 汉阳中心区片:东至长江,南至腰路堤、拦江堤路铁路线,西至龙灯堤路,北至汉水。其用地面积9.31平方公里。 武昌中心区片:东至二环路,南到南湖北路、中山路、巡司河,西至长江,北至罗家港

8、体育中心和高速客运中心,其用地面积49.89平方公里。、综合组团是城市外围地区相对平衡的工业及居住组团,是工业、居住和对外交通的主要分布地区,配套相应规模的市级商业副食中心,并布置了博览中心、教育科研设施、体育中心和大型市场用地,包括古田、常青、后湖、沌口、十升、四新、白沙、南湖、关山、青山共十个综合组团。 汉口综合组团范围:东至长江与中心区片相接,南至汉水,西、北至张公堤,用地83.54平方公里。 汉阳综合组团范围:东至长江与中心区片相接,南至沌阳小区,西至三环路、三角湖、后官湖,其用地面积为79.24平方公里。 武昌综合组团范围:东、南至三环路、南环铁路线,西至长江,北至东湖风景区,还包括

9、庙山开发区和青山区。用地总面积151.86平方公里。、风景区:分别为东湖、南湖、墨水湖以及龙阳湖共四个风景名胜区。5、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成一个适应XX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区域交通相协调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综合交通系统。进一步发挥XX市区位优势,逐步将XX市建成全国性重要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形成对外交通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多种运输形式相结合,高效率、立体化、多功能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市内交通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地面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体系。重点解决中心区和对江交通问题,逐步实现运输多元化、管理科学化,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6、道路交通规划布局 XX市受长江、汉水分

10、隔,三镇鼎立,均衡发展。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确定了“环线”+“放射”的路网主骨架。 一环路,联系三镇中心区的快速路,全长28公里,主要服务于XX金融、商业中心区,由汉口解放大道、武胜路、江汉一桥、长江大桥和武昌武珞路、中山路、武青三干道以及徐东路、长江公路桥组成。主要服务于XX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区。 二环路,为减少中心区过江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区而布置,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高速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的居住区服务,它经过汉口的发展大道、汉西路、建设大道、江汉二桥、汉阳十升路,穿过四新农场到鹦鹉洲港区上游,过江至八坦路,经珞狮南路、珞狮北路至岳家嘴接水厂路,从余家头过江到汉口徐州新村

11、接发展大道,全长54公里。 三环路,联系各大工业组团及各经济开发区、生活新区,主要作为三镇的货运通道和进出城的快速环路,以减少过境车流对市内交通的压力,由谌家矶经XX长江大桥过江至青山建十路,再沿王青公路至关山工业区,沿铁路南环线穿过余家嘴编组站南端,经白沙洲长江大桥过江至汉阳南太子湖以北,穿318国道至汤山,跨汉水至东西湖,往北穿过竹叶海,从张公堤以南堤边至谌家矶,环线全长88.5公里。 四环路,为联系中心城外围各区及郊县,作为郊区县运输及国家级公路的接合部,其中一段与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重合,全长约200公里。 十条放射道路为主城连接国道、省道和郊区县等对外交通干线的快速路。 解放大道往西

12、接京珠国道主干线至北京 常青路至天河机场 黄浦路接岱黄一级公路至黄陂 解放大道向北接汉施公路至新洲 二环线接老汉沙公路至蔡甸 十升路南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 拦江堤路接至汉南,在军山与国道主干线相交 武咸公路经金口神山至咸宁 武珞路向东接新武黄公路 青化路东至白玉山 对于过江交通,在长江上布置四座长江大桥、三条过江隧道加以解决,即长江大桥、长江公路桥、位于三环路上的白沙洲长江大桥、XX长江大桥以及位于二环线上的余家头、八坦路过江隧道,长江大桥与长江公路桥之间的青岛路过江隧道,根据预测,2020年的过江总量为40万辆/日。 汉江上除已建成的江汉一、二、三、四、五桥外,在陈家墩还规划有江汉六桥,2

13、020年过江总通行能力22万辆/日。 项目背景 随着长江公路桥、江汉五桥等长江、汉江桥梁的先后建成,XX市交通长期被江、河制约的状况有所改善。XX市一环路已基本形成,大大缩短了过江时间,缓解了过江压力。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单靠一条环线仍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 1997年3月,白沙洲长江大桥的开工,拉开了三环路的建设的序幕。整个三环路88.5公里,其中,西环(额头湾汪家咀)长11.3公里,南环(汪家咀流芳)长24.5公里,东环(流芳平安铺)长28.2公里,北环(平安铺额头湾)长24.5公里。目前,三环线的西环段已经建成,南环段已经开工,白沙洲长江大桥、江汉五桥均已建成通车,额头湾至三金潭段道

14、路工程也开工在即。XX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工程作为东北环建设的重点,它的建成对贯通整个三环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城市交通事业发展,改善城市经济结构的布局,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三、研究范围 按照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本报告就整个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标准及配套立交方案的比选、高架桥的结构方案比选、建设的资金筹措方式、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四、主要结论1、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过江交通量的迅猛发展,现有的长江大桥车流量已经饱和,长江公路桥的车流量也趋于饱和,长江大桥和长江公路桥同时承担着解决大量过境车流

15、的繁重任务,而过境车流的日趋增多且导入市内,对市内交通压力愈来愈大,因此,三环路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有利于逐步构筑XX市未来的交通格局,改善城市用地布局,使得城市布局形成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几个层次;另一方面主要可以使得过境车流快速通过城市,减少滞留时间和对城市交通及环境的影响。两岸接线作为三环路的一部分,它的建设是必要的。2、两岸接线的走向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经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本工程是可行的。3、根据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对三环路所做的“环境影响初步分析”报告,该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市内日趋紧张的交通状况,市内车速由1520公里/小时提高到3040公里/小时,可节油10%20%,同时废气排放量也将有所减少,城区的大气环境将会有一定改善。另外,城区车辆分流后,其交通干道噪声可减少约2.6分贝。虽然该工程建成后对沿线两侧大气环境质量和声学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加上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此外,工程沿线多为鱼塘、沟渠和菜地,对动植物不产生破坏作用,对生态平衡影响不大,也不破坏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