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259122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来源:考试吧(E)2009-8-24【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模拟考场北大学霸“最牛学习法”曝光考高分、上名校,学习方法最关键! 北大CES学习法,热销9年,900万学生金榜题北大学霸“最牛学习法”曝光考高分、上名校,学习方法最关键! 北大CES学习法,热销9年,900万学生金榜题百度推广初中生学习方法习惯比聪明更重要,你知道吗?习惯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人们通常只把习惯和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联系在一起,而却很少把习惯和成功关联在一起。但是,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

2、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当天事当天毕的习惯,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会成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小学常常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一是平时对待学习马马虎虎,凭自己的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过得去,有时还会在个别学科上“冒尖”,这种人,自己得意,同学们也羡慕他有个“聪明的脑袋”;二是平时看起来很努力,很少玩,学得很苦,学习成绩却平平,有时还会在学习上出现低潮,这种人,自己着急,同学们看不起,说他“脑袋笨”。随着学习年段的上升,到了初中,特别是到了初二、初三、高中以后,学科增多,难度加大,这两类学生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聪明的脑袋”不灵了,“脑袋笨”的则

3、更加困难重重,自己苦恼,家长着急。 初中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事实上,大约有70%到80%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然而,遗憾的是,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艰难。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抓

4、起:一、预习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是简单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1、预习时间课前预习所花的时间和预习程度要因人而异。学习较好的同学,只需花少量时间。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听课过程中很少遇到听不懂或是不明白的情况,预习的目的只是为了理清知识体系和听课的条理。所以,抓住每节课的空档时间预习是基础较好的同学应该应用的效率最高的方法。对于

5、学习较薄弱的同学,预习应该更细致和深入一些,应在头一天进行。2、预习过程通常都是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程全部预习一遍。把预习的时间排在每天的复习时间之后,因为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把书本内容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的注脚等最好都不要疏漏。在预习的过程中先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铅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

6、的环节,如果预习不思考就等于没预习。预习时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非仅仅对书上知识的浏览、记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预习的时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课或课下的时候,把还不太懂的地方赶紧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消灭这些学习上的障碍。3、预习结果怎样才算预习好了呢? 那就是预习之后,对知识的体系和知识本身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知识的应用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感觉。特别要把难点或不懂之处用彩笔划出,以便上课时更加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练习自己可以先做一做,做到看懂70%的新内容,会做80%的练习题。4、文理科的预习侧重点不同文科:对于文科,预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搞清楚问题的实质;例如

7、:语文、历史、政治要通过看书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观点等实质性问题。象英语的要求就多一些,首先要看、读单词表,然后是看课文,在看课文时把本课生词着重标记出来,在课文中理解单词的意思。除了看之外还要听配套的朗读磁带,并朗读课文,虽然一下子不能把生词记住,但也要达到可以流利朗读这一标准。另外,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理科:理科预习要遵循以下步骤:预习的内容大约比老师提前一天,这样有利于灵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预习时重点通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在书上。不一定要把所有内容完全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上课还没有解决,要在

8、课下向老师询问。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地将这章的知识点列举出来,这不仅可以在听课时头脑清晰,还会降低复习时的难度,一举两得。5、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二、听课听课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很重要,而会听课就更重要了。以下是科学的听课方式,对比一下自己的听课方式,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改善听课效果。如何上好课?这是初中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上

9、课要“听、记、练”。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听课的方法,可参考“四项基本原则”:抓住思路、前松后紧、因人而异、以我为主。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需要注意以下4点:1、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

10、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200%的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盯着问题的答案。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于心了,以后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对初中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那些漏洞,往往是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

11、别。能不能看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就全靠它了。这才是考试、做题时,深刻理解题目的根本、答为所问的根本。2、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也就变成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的反馈和关注。3、不同学科 “听法”也不

12、同如果是理科课程,要边听边想: 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政治,要注意听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而历史课又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4、听课需要“批判地吸收”有时听课会经常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说具体点,就是老师本身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的听课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老师的讲课风格存在差异,学生就会暗地里评价老师,这个老师讲得好,爱听,就好好听;那个老师讲得不好,不爱听,就会轻视,不好好听。其实这样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作为学生不要过多受此

13、影响,要善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要善于边听边分析,边归纳。比如:老师这节课讲了一百句话,要分清楚哪些是结论性语言,哪些是说明性语言,哪些是过渡性语言,这些语言彼此关系如何,重点要记住哪几句,等等。5、课后“静思5分钟”大有学问一般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最后几分钟是重要的,因为通常老师会在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在最后几分钟复习这节课讲的内容,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可以减轻课下复习功课的压力,非常有效。同时更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课上刚讲过的一些关键的思路理一遍。而通过静思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程详细审视一遍,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分题型,并记忆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

14、这样可以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所以,5分钟的课后静思等效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后复习50分钟。三、做笔记做笔记是门很少有人研究的学问。会做笔记的同学可能上课时记得并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学的笔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笔记记得很多,上课时几乎一直在记笔记,不仅效果差,甚至会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会有效地做笔记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1、如何记课堂笔记?做笔记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以最简略的语言记录老师的讲题思路和方法,眼、脑、手、心同时运动的智力活动过程。在课堂笔记方面,首先要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并不是每一句话)。笔记中特别注重标明重点、难点和老师要求回答的问题,待课

15、后自己消化。笔记不是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而主要是自己在听课时的思考,包括老师教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疑问的解答,一部分是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当板书很少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思考,同时要迅速捕捉到他关键性的语言并记下来,从而较完整地记录下老师的思考、分析、论证过程。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先听懂老师的分析思路,下课后再根据这些提纲挈领的东西丰富和完善笔记。另外,每一门科目都有自身的结构,学习过程中如能按照学科自身结构记笔记必能事半功倍。同时,笔记与一个人的思维紧密联系,如果可以摸索形成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笔记结构,那么便已初步掌握了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促进该学

16、科的学习。2、课后笔记要消化吸收,做好自我监控课后,要通过笔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归纳,笔记就是帮助自己复习的一个工具。除了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之外,把做过的练习卷、试卷上的要点和做错的题目记在笔记本上也很有用,记录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错题,并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及答案。平时有空时就翻开看看这些错题,另外每次考试复习前再认真看一遍,可以引以为鉴,避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和不必要的丢分。3、记笔记应注意事项:1)每一门课最好准备专用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可以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2)这个计划包括:第一,在对内容预习、复习的基础上,对上课大概记什么,不记什么,要有个计划;第二,在记笔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