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25891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1 【内容提要】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由于这一关系导致了诗歌创作风貌与文化传统的结合或分离。或者表现为传统和现实的一致性,诗人的创作在延伸传统,如楚文化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或者表现为由于地域偏僻而导致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顽强的古老文化传统却成了抵制时俗文化的利器,巴蜀文化对陈子昂的影响即为一例。 【关键词】 传统/地域/楚文化/陈子昂 传统文化因发生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合。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们更多是处于次中心或边缘地带文

2、化区,如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 唐代诗歌中,这种叠合通常表现为有地域特征的人事在诗歌中的表现,在长沙诗中常常会咏唱贾谊;在蜀中诗中常常会咏唱诸葛亮。即使在一般诗中也会关注历史上这一区域的人文景观。如张说过庾信宅云:“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庾信宅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本为宋玉宅,侯景之乱时,庾信自建康遁归江陵,居之,故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以上是比较具体的表现,作为地域文化和地域空间的叠合,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方面楚文化最具代表性。 一、文化叠合论:文学中的楚风 楚文化在唐

3、代的传播有两个方面:其一,楚文化在一般文化意义上的传播,表现为时间性。自汉以来,楚文化不断渗透。文学中上标举的风骚,衍化为两个传统,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其二,表现为地域性,我们讲楚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泛楚文化,在唐代人的眼里,有巴楚、吴楚的对称性连称,说明楚有很大的区域范围,其北至淮水,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云:“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安宜,今江苏宝应。孟浩然夕次蔡阳馆云:“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宋之问初宿淮口云:“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孙逖淮阴夜宿二首云:“秋风淮水落,寒夜楚歌长。”一是楚文化中心区域,这就是以江陵为中心的湖湘地区。这才是楚文化的核心地

4、带,如元稹楚歌十首自注“江陵作”。权德舆送张评事赴襄阳觐省序云:“群贤以地经旧楚,有离骚遗风,凡今燕軷歌诗,惟楚词是敩。” 此权德舆于洪州送张评事赴襄阳,序云张评事“自钟陵抵汉南”。江西亦属楚地,但它和湖湘还有差别。因此分析楚文化在文学上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唐代人的楚文化视野,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有如下特性。 其一,楚文化的丰富性。从文化类别上划分,楚音、楚调、楚歌、楚舞、楚俗,这在唐诗中都有较多表述;从文化区域上可分为楚文化中心区和次楚文化区以及边缘文化区。中心文化区以江陵为中心的湖湘文化区,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应为次楚文化区的“楚音”。刘邦所操土音为淮河流域沛地

5、方音和腔调,史记卷8高祖本纪云:“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在“故人父老子弟”面前,由“沛中儿”所歌,理当是沛地乡土之音腔和方言了。项羽所操土音为淮河流域下相方音和腔调,应与刘邦所操土音相近,史记注引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史记卷7项羽本纪云:“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刘邦、项羽所操之音腔和方言与江陵土音和腔调

6、相去遥远,其形式和精神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不同。宋之问初宿淮口中的“楚歌”、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中的“楚言”,即为淮水流域的楚言、楚歌。唐人所认定的楚文化核心区域是湖湘地区,所谓“旧楚”,权德舆送张评事赴襄阳觐省序云:“群贤以地经旧楚,有离骚遗风。”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赋采菱亭诗云:“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曲岸萦缃叶,荒阶上白波。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送崔端公赴度支江陵院三韵云:“津亭风雪霁,斗酒留征棹。星传指湘江,瑶琴多楚调。偏愁欲别处,黯黯颓阳照。”湖南、江陵都为“旧楚”之地。这里的楚歌、楚调和上面说到的淮水流域的楚言、楚歌是不同的。 其二,楚文化的独特性。

7、宋人黄伯思在重校楚辞序中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时代,楚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就是在整个文学史上,它仍然是奇葩。其用词、造句,吟诵、表演方式都很特别,最早能为楚辞作注的学者也是楚人王逸。汉代能吟诵楚辞的人已少见,汉书卷74王褒传云:“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被公因能诵读楚辞而被征召。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云:“尝闻汤仲叹九歌。昔读楚辞,意不大爱之。顷日视之,实自清绝滔滔,故自是识者,古今来为如此种文,此为宗矣。”“不大爱之”的原因可能是楚辞的独特性已轶出自己的阅读经验。 其三,楚文化的悠久性。楚文化产生很早,对后世又一直有影响,

8、一部楚辞研究史,就是一部楚文化传播史。楚文化的特性,本质上都是取决于楚文化的地域性。 唐代人受楚文化的影响以及向楚辞学习,也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超地域之限的影响,就是文学史上论述的楚辞影响,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学习楚辞,模仿楚骚,未必是人在楚地。一是有地域影响的创作,这是本文应当关注的。 (一)楚文化的表现 楚文化的内涵是丰富而庞杂的,其主要方面在唐诗中均有表现。这样的表现有一共同点,即为诗人在楚地,感发历史文化而创作,其中有部分内容是哀悼楚国。如元稹楚歌十首诗,注云江陵作,如诗之一云:“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纵有明在下,区区何足云。”正因为

9、是十首的组诗,在诗中能多角度多层次对楚国的兴亡进行反思,其中不乏借题发挥之作,也有不少人生的感叹在内,“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都是作者的直接议论,有如司马迁之“太史公曰”。其中提到与楚地有关的文人,对宋玉是批评的,而“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数语,有自况之意。 也有寻访楚国遗迹而赋诗成篇,其中比较关注樊妃,元稹诗中也提到这位女性,“罢猎为樊姬”,樊妃曾谏楚庄王,有“楚之霸,樊姬之力也”的说法。韩诗外传卷2载,楚庄王以沈令尹为忠贤,夫人樊姬曰:“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庄王旦朝

10、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而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张说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张九龄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而年代久远不复可识,唯直西有樊妃冢,因后人为植松柏,故行路尽知之。张九龄的诗题很长,但弥足珍贵,遗迹的存留是历史的选择,楚人不会忘记对楚地作过贡献的先贤。 这里应该提到巫山神女,这一楚地传说流传甚广。宋玉高唐赋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感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

11、号曰朝云。”立庙之事,唐诗中亦有歌咏,张九龄登古阳云台云:“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唐人咏巫山神女,好奇中杂有企羡之意,全唐诗卷17巫山高题下收有多人作品,“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沈佺期)“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卢照邻)“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皇甫冉)“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李端)诗中情景一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空幻美艳而诱人。故孟浩然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云:“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婵娟流入楚王梦,倏忽还随零雨分。空中飞去复飞来,朝朝暮暮下阳台。愁君此去为仙尉,便逐行云去不回。”

12、羡慕中带有戏谑,历史咏唱中带有现实寓意。唐人诗中写到巫山神女的地方很多,其中一层意思就是如同小说家仙游艳遇一样,杜撰出一段奇遇以满足私欲。其实都有“不见仙山云,倚瑟空太息”(沈佺期和杜麟台元志春情)的遗憾和惆怅。 (二)文学传统 楚地风俗人情有别于中原,中唐人王仲周端午进银器衣服状云:“楚俗遗风,素传角黍。”角黍,即粽子。王仲周在进表中特别提到楚地特产“角黍”,可见唐时裹粽尚未普及。竞渡也源于楚地,元稹竞舟云:“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初唐宫中也有竞渡,但与民间迎神招屈无关。还有信鬼祈年之习俗,李远送贺著作凭出宰永新序云:“今永新之为邑也,避在江南西道。吾闻牛僧孺之言,与荆楚为邻。其地有崇山

13、叠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义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斗,而其俗信巫鬼,悲歌激烈,呜呜鼓角,鸡卜以祈年,有屈宋之遗风焉。”所谓“屈宋之遗风”,应指古传之习俗。元稹授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文中指出沅湘间民风:“沅湘间沉怨抑激,有屈原遗风。” 唐人认为楚地的遗风遗俗多与屈原相关。其实这正说明楚地人重历史重传统,对自己土地上出现的先贤怀有敬仰之情,而无移易。 楚地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和表演体系,唐代民间的楚舞楚歌仍然有古楚乐舞的遗存。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者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

14、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认为民间娱神之作“词多鄙陋”,故屈原作九歌,改变其格调;而刘禹锡作竹枝词,在音乐上仍沿用当地楚乐,只是在情感格调上有所改造,使迎神之曲,变为言情状俗之曲。故刘禹锡自称“变风之自焉”。他在离开夔州时,作别夔州官吏诗,诗云:“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神蛮。”“九歌词数首”即是竹枝词九篇。竹枝词九篇皆七言四句,这更便于民间歌唱,拉近了和当地民众生活的距离,使古远的九歌有了生机。这是刘禹锡对民歌创作的贡献。

15、屈原的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给予后世的文学,也隐含了贞节终始的精神传统。唐人诗歌中吟诵到楚地,多能想起屈原,孟浩然晓入南山云:“地接长沙近,江从汨渚分。贾生曾吊屈,予亦痛斯文。”经七里滩云:“五岳追尚子,三湘吊屈平。”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云:“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云:“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题注:“此公比经流窜,亲在上都。”诗云:“流莺且莫弄,江畔正行吟。”湘潭怀古云:“独于湘江上,千载问离骚。”送从弟贬袁州云:“游吴经万里,吊屈向三湘。”陶翰南楚怀古云:“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一作刘长卿诗)对屈原的被贬寄予同情。更多作家因地缘关系表现出学习楚辞的兴趣,这一点权德舆在送张评事赴襄阳觐省序中说得非常明白。他评价别人的作品,也会以楚辞为标准,其送从舅咏入京序云:“从舅词甚茂,行甚修,尝见其缘情百余篇,得骚楚之遗韵。故江南烟翠,多在句中。” 从舅由江南入京,“江南”具体所指不明,应在楚地。也有人从整体风格上来评价他人学屈原得楚风的诗歌,梁肃送元锡赴举序云:“自三闾大夫作九歌,于是有激楚之词,流于后世。其音清越,其气凄厉。吾友君贶者,实能诵遗编,吟逸韵,所作诗歌,楚风在焉。” (三)文学情调 楚地地域广大,不同区域间文化差异在文学情感表现上各有侧重,如洞庭潇湘与愁的联系。如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