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58819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三伏笔照应和铺垫(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三 伏笔、照应和铺垫?考点讲练 【考点 2011】?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伏笔”或者“悬 念”)(2011 年昆明)失帽记?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照应”)(2011 年牡丹江)父亲那只寂寞的手【考点讲析】【伏笔】 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 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 “悬念”)。“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 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照应】 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 的几个

2、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 说它们相互照应。“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 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以是句与段。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 两处,也可以是多处。相照应的内容,后文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是 前文意思的再现、延续、深化,或者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 “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 之前,貌似闲笔。中考考题形式一般是:写出与下列各句相照应的句子。【铺垫】 也

3、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 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 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1)常见的铺垫形式:?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 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 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 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 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 彩演

4、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 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 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 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 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 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 论作铺垫。(2)铺垫和伏笔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

5、 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在考试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 容作铺垫”。中考考题形式一般是:选文运用了铺垫的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考点测试】 一、2011年 四川眉山市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15 分)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 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 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

6、上母亲自己,一共 12 个危在旦夕的生命。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 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 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 11 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 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 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

7、都 无济于事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 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 24 小时开着。杨姨是12 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 有了新的希望。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 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 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

8、着 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 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 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 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 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 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 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 着:“

9、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 呢,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 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 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 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 活着,就像杨姨一样。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 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 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

10、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 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 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摘自青年文摘2010 年 8 月下,有改动) 1.从 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 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 分)起初:悲观 ?后来:?近来:答案 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2. 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线)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 分)(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答案 “颤巍巍”反映了

11、母亲的病情严重,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 高尚品格。 (2) 我把那 11 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 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答案 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 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 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 3.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 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 用。(3 分)(考点三 伏笔、照应和铺垫) 照应句子:表达作用:答案 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 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

12、,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 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 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 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 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 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 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 质。 4. 常言道: 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

13、都说了假话,对此,你 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 分)答案 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 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5.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 分) 答案 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 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 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 带给别人。 二、2011 云南玉溪市 那一声吆喝“腊梅,腊梅,好

14、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3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 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 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 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 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 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 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

15、,“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 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 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 的重庆山民。“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 4 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 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 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 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

16、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 走了。“我等着你娃子”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 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 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 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 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 ”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 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