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训诂方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58566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讲 训诂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3讲 训诂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3讲 训诂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3讲 训诂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讲 训诂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训诂方法声训一、何谓声训声训又称因声求义,它是通过声音线索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由于它是通 过语言的内容形式声音来揭示声音和词义的关系。较之形训有了更广泛的适 应性,因而显得更为重要。声训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周秦时代就已开始萌芽,如周易说卦:“乾, 健也。坤,顺也。”“乾”、“健”上古同为群母元部;“坤”、“顺”上古同为文部, “坤”,溪母;“顺”,船母,二音相近。刘熙释名,对名物的解释几乎全部采用了声训的方法,是一部声训代表 作。如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尔雅释天)川,穿也,穿地而流也。(尔雅释水)冢,肿也,言肿起也。)尔雅释山)裙,群也,联接群幅也释衣服 许慎说文解字也不乏声训,

2、如 葬,藏也;君,尊也。诰,告也;政,正也;室,实也;帐,张也;天,颠 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臣,牵也,事君者也。声训到唐代以后,逐渐趋于消失,而且其旨趣也不为人们所理解。加上名辨 之学衰微,因而声训渐为“因声求义”和“右文说”所取代。声训作为一种训诂 条例、方式,便不再那样重要,训诂学家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到了今 天,声训的真谛及价值,更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为某些人简单否定。到了清代, 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对声训的性质认识颇深,他们在以声求义方面作出了突出 贡献。王念孙曾指出:“窃以训诂之旨,本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挈其领,举网

3、必挈其纲,故曰本立 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语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 望文虚造而违其义,或墨守成训而尟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广 雅疏证序孙雍长按:这里所说的“声同字异” “声近义同”,不仅指出了用 通假字的问题,它还暗含了两个重要的训诂原理,一是声义同源,一是语音与字 音的流转。二、声训原理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训诂要“以字音为枢纽“,这是因为语言的词(字) 是音义的统一体,文字是词的外在形式,而语音则是词的内在形式,是词的内容。 因此,通过词的内部形式去探求语义要比通过词的外部形式形体去探求词的 意义要好得多。 明白了词的音义关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词的音

4、义关系非常复杂。 首先,词的音义关系开始是任意的,即用什么声音表达词的意义开始没有必 然的联系,选取何种声音去表达某一词义开始是任意的,偶然的。马克思说:“物 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叫雅各,我们 对他还是一点也不了解。”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 于约则谓不宜。”陆宗达也指出:“词在其产生初期,是由音和义按约定俗成的原 则任意结合的。”因此,我们对某一事物的命名,是偶合的,约定俗成的,如“杯”, 一开始叫它别的,也未尝不可。第二,依存性,即音义是不可分割的,语音离开语义,就不成其为语音。反 之,语义失去了语音,就无所依托,因此,对语音和

5、语义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 待。另一方面,某词读某音,一旦约定俗成后其音义关系就相互制约,相对稳定, 如“杯”就不能再叫“壶”。第三,非单一性。即某一语音所表示的意义不只一个。如悲、北、陂、卑、 碑等虽语音相同,但其意义则是不同的。同样,某一个语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 形式来表达,这就产生了同义词。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 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第四是相对的严整性,即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心理上的联想作用,三、声训的类型(一)从字形关系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1、同字为训。(见教材P149)2、以初文训孳乳字(见教材 P149)3、以孳乳字训初文(见教材P150)4、同声符的

6、形声字为训(见教材P150)5、被训释字与训释字在形体上没有任何联系(见教材 P1501)(二)从语音关系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同音为训(见教材P151)2、双声为训(见教材 P151)3、叠韵为训(见教材P151)4、声近韵近为训(见教材 P151)(三)古代声训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义类”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揭示据客观物体的外形状貌而命名(见教材 P151)2、揭示据客观事物时空次第而命名(见教材 P152)3、揭示据事物的制作方法而命名(见教材P152)4、揭示据事物动作行为特征而命名(见教材 P152)5、揭示据事物的手段而命名(见教材 P152)6、揭示据事物的性质品德而命

7、名(见教材 P152)7、揭示据事物的功能而命名(见教材 P152)8、据其声音而命名 (见教材 P152)四、声训的作用(一)破假借,寻求本字(见教材 P1456) 王氏父子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 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读,则诘掬为病矣。”(经 义述闻叙又说:“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 矣。”(二)探求同源词(见教材 P1534)(三)探求转语(见教材 P11545) 音转是一种语音变化现象。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词语表达某一相同意义时,其语言可能呈现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异。这种意义不变而语 音

8、有所变异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音转”。如“模样”、徘徊、犹豫、盘桓1、古今音变而形成的转语(见教材 P155)2、因方言而形成的转语(见教材 P155)五、声训的局限性(一)主观臆测(见教材 P156)(二)滥用声训(见教材 P156)(三)不明古音致误(见教材 P157)六、声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运用声训应通晓古音(见教材 P146)2、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见教材 P1467)3、古文说(见教材 P147)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一种观点。即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有的意义相通, 而其声符居右,故称“右文说”。如“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 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