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第二学时教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58534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第二学时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说“木叶”》第二学时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第二学时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第二学时教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第9课说“木叶”第2学时 共2学时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 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二、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相关问题,把握文意; 2. 结合知识链接,使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实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知识链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气氛中达到的一种境界

2、,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古诗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

3、它物类所能及。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四、自测题 阅读46段,探讨问题。1. “木叶”之“木”有哪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所以常常被排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挤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

4、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不过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 思考:本文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能够换个题目吗?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理解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标题若拟为“谈

5、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能够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相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表达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 “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以下表格。意象颜色触觉意味适用场合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春夏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 飘零之意清秋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春夏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深秋补充:比较“疏朗”

6、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4、问题记录 五、当堂检测下面诗中“柳”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

7、的奸佞之臣。 六、 知识清单: 常见意象 云:飘忽不定。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篱笆:山村所用。以“东篱”表现隐逸生活“采菊东篱下”或者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鸿鹄:飞得高远。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等。 “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很多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唐人刘禹锡

8、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相关。表达离别怀人的伤感。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表忧愁。 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

9、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捣衣、玉关代表思念征夫,香草美人代表忠臣或道德理想,“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华年易逝”莲:传情达意的凭借。同一意象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内涵 菊花:1素雅清秀。菊花是超然洒脱、淡然的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盛开在百花凋零后,凌霜盛开,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 “宁可枝头抱

10、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勇者的豪情壮志:题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3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游子的感时伤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梅花1.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2.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七、日清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