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2579097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不丢分的诀窍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常为许多考生的弱项,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老师张文说:“只要树立正确的备考意识,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再加上扎实的解题技巧训练,这一题型就会转化为大多数考生的强项。”正确的备考意识,与方法、技巧训练同等重要,却容易被忽略。这里张老师提供给考生几点关于备考意识的经验谈。一、文本意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年来,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文章基本上平分秋色。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不必忙于做题,更不能全靠做题。考生首先要立足文本研究,可各选5篇左右的高考样文,紧抓“主知、贵文、重序”三条线,像平时上课一样感受文体特色,把握整体结构,梳理

2、文脉思路,品味语言风格等,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克服对这类题型的畏惧心理,消除陌生感,树立信心。二、考纲意识关键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三个方面的考查内容基本不变。准确解读考试大纲对这一题型的要求,带着先行确立的考点意识,备考应试就会心中有数。关键词语主要指体现整理立场观点、作品主题思想、在结构上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还有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有“临时意义”的词语。关键句主要指从内容上体现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以及从结构上揭示文章脉络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还有如比喻描绘、举例佐证、统计数字等特殊语义的句子。重要信息主要指文章的基本概念、对重

3、要概念的解释和体现整理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推断”的命题主要包括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整理在文中暗示的某种倾向,整理对某一观点的个人看法及评价态度等。紧扣考纲,就能提高阅读效率,直奔主旨,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三、方法意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文阅读和做题有很大技巧性。个别人错误地认为第一卷的现代文阅读只需寻找到信息区间,拿题干文字进行校对就可以,认为做题的过程就是校对的过程,这是大错特错。张老师用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同学们:“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在这一考点上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所以,一定要讲方法、讲技巧。熟知设题角度,洞悉解题方法,明了答非所问、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

4、、未然变已然等一系列语言陷阱,就能在考试中战无不胜。同学们应在具体的训练中去归纳总结,化别人的经验为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考试时就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四、科研意识三年高考三年统筹。有时间多浏览一些文史知识、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一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开阔眼界,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考语文向来都是大语文,广泛阅读很重要。建议同学们从上高中时起就为高考做准备、打基础,培养备考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行动,用正确的意识助高考一臂之力。高考语文科技社科文阅读技巧 自然科学类文章(包括科技说明文和科技新闻)的阅读理解占13%的分值,占分比例是较大的,把这一块做好了,必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5、。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复习应考的效率。 首先,要吃透“考纲”,熟悉“考题”。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测试要求虽然是放在“现代文阅读”中,与社会科学类、文学作品一同说明的,但只要对近年来高考试题作一番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其基本规律。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3.从题型看,都是单选判断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

6、右。4.从难度看,一般在0.6左右,属中档题,正是考生稍稍“跳一跳,够得着”的考题。 其次,要了解文体特点,把握解题基本方向。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1.时代感强。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等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客观性。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整理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单一

7、性。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4.表达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自然科学类文章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第三,掌握方法,循序解题。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答题,是高考答好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是: 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

8、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

9、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不少的。命题者首先考虑的恐怕是考题的价值定位问题。由于前述“考纲”的要求和文体特点的制约,科技文阅读测试的价值就应定位于考查考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这基本能力就是“考纲”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科技类文章中,考查的“点”就相应减少了许多。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以落实这些能力点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定会茅塞顿开,大有收获。 其实,换

10、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从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的基本情况看,命题者设题的一般思路有: 1.曲解原意 2.因果倒置 3.强拉因果 因。 4.偷换概念。 5.超前肯定 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这类试题只要认真对照原文,不难发现其错误。 7.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大小 8.指代不明,或理解指代出错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了解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一 确切认定词语的含义 阅读社科文,与阅读科技文一样,首先要过的是词语关。现代汉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人们在写作时,往往要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去表情达意;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

11、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知词语本身的含义,要求准确理解,不能随意揣测;二是全面把握上下文材料,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两点。就能较好地认定词语的含义。 (一)理解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 有些词和短语在文章中含有较丰富的信息,阅读时必须看得清,抓得准。 例1 1994年第27题 阅读材料: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情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

12、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上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传统不肯变,又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这样,可以理解相机破例就是顺应、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很

13、自然的事,它不靠主观去把握时机(A),也不靠主观去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等待机会(C),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例21997年高考上海试题第23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此段中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 B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 D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症结的本义: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一般比

14、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然后再结合原文看,这里谈的是我写了一些文章,虽然别人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但是我还是感到能写得更好,那么,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关键,即症结何在呢?经过分析,可以断定B是应选的一项,A的说法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里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它不符合症结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 C项是指怎样解决了这个症结,D项则是明显的错误。 例3 1995年高考第28题 阅读材料: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

15、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问题:这一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本题主要考查对短语不教的理解。从表面理解,不教就是不需要进行教学或教育,但在文中却是指教学工作所达到的最好的效果。由此可推断B、E两项符合要求。而其他几项主要讲应该怎样去教(A、CF),或只是表面图解教是为了不教(D),没有抓住不教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