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257712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竞赛教程含例题练习及答案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数学竞赛讲座第8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介绍了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及常见的典型应用题。然而算术解法往往局限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结论,不允许未知数参加计算,这样,对于较复杂的应用题,使用算术方法常常比较困难。而用列方程的方法,未知数与已知数同样都是运算的对象,通过找出“未知”与“已知”之间的相等关系,即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对于应用题,列方程的方法往往比算术解法易于思考,易于求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其中列方程是关键的一步,其实质是将同一个量或等量用两种方式表达出来,而要建立这种相等关系必须对题目作细致分析

2、,有些相等关系比较隐蔽,必要时要应用图表或图形进行直观分析。一、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分析:欲求这个六位数,只要求出五位数就可以了。按题意,这个六位数的3倍等于。解:设五位数,则六位数,六位数,从而有3(105+x)=10x+1, x42857。答:这个六位数为142857。说明:这一解法的关键有两点:抓住相等关系:六位数的3倍等于六位数;设未知数:将六位数与六位数用含的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里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整体”设元的方法很有特色。(1)是善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是一般语言与数学的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化。因此,要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就应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3、。例2 有一队伍以1.4米/秒的速度行军,末尾有一通讯员因事要通知排头,于是以2.6米/秒的速度从末尾赶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共用了10分50秒。问:队伍有多长?分析:这是一道“追及又相遇”的问题,通讯员从末尾到排头是追及问题,他与排头所行路程差为队伍长;通讯员从排头返回排尾是相遇问题,他与排尾所行路程和为队伍长。如果设通讯员从末尾到排头用了x秒,那么通讯员从排头返回排尾用了(650-x)秒,于是不难列方程。解:设通讯员从末尾赶到排头用了x秒,依题意得2.6x-1.4x=2.6(650-x)+1.4(650-x)。 / 解得x500。推知队伍长为:(2.6-1.4)500=600(米)。答:队

4、伍长为600米。说明:在设未知数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设直接未知数,求什么、设什么;另一种设间接未知数,当直接设未知数不易列出方程时,就设与要求相关的间接未知数。对于较难的应用题,恰当选择未知数,往往可以使列方程变得容易些。例3 铁路旁的一条与铁路平行的小路上,有一行人与骑车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速度为3.6千米/时,骑车人速度为10.8千米/时,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秒,通过骑车人用26秒,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是多少?分析:本题属于追及问题,行人的速度为3.6千米/时=1米/秒,骑车人的速度为10.8千米/时=3米/秒。火车的车身长度既等于火车车尾与行人的路程差,也等

5、于火车车尾与骑车人的路程差。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米/秒,那么火车的车身长度可表示为(x-1)22或(x-3)26,由此不难列出方程。解:设这列火车的速度是x米/秒,依题意列方程,得(x-1)22=(x-3)26。解得x=14。所以火车的车身长为:(14-1)22=286(米)。答: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为286米。例4 如图,沿着边长为90米的正方形,按逆时针方向,甲从A出发,每分钟走65米,乙从B出发,每分钟走72米。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在正方形的哪一条边上?分析:这是环形追及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先看成“直线”追及问题,求出乙追上甲所需要的时间,再回到“环行”追及问题,根据乙在这段时间内所走路程,推

6、算出乙应在正方形哪一条边上。解:设追上甲时乙走了x分,则甲在乙前方390=270(米)。依题意故有:72x65x+270解得:在这段时间内乙走了:(米)由于正方形边长为90米,共四条边,故由可以推算出这时甲和乙应在正方形的DA边上。答: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在正方形的DA边上。例5 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由甲至乙是顺水行驶,由乙至甲是逆水行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为21。某天恰逢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9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分析:这是流水中的行程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解答本题的关

7、键是要先求出水流速度。解:设甲、乙两港相距x千米,原来水流速度为a千米/时根据题意可知,逆水速度与顺水速度的比为21,即(8-a)(8a)12,再根据暴雨天水流速度变为2a千米/时,则有 解得x=20。答:甲、乙两港相距20千米。例6 某校组织150名师生到外地旅游,这些人5时才能出发,为了赶火车,6时55分必须到火车站。他们仅有一辆可乘50人的客车,车速为36千米/时,学校离火车站21千米,显然全部路程都乘车,因需客车多次往返,故时间来不及,只能乘车与步行同时进行。如果步行每小时能走4千米,那么应如何安排,才能使所有人都按时赶到火车站?分析:把150人分三批,每批50人,均要在115分钟即(

8、时)内赶到火车站,每人步行时间应该相同,乘车时间也相同。设每人步行x时,乘车时。列出方程,解出,便容易安排了,不过要计算一下客车能否在115分钟完成。解:把150人分三批,每批50人,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车速为36千米/时。设每批师生步行用时,则解得x1.5(时),即每人步行90分,乘车25分。三批人5时同时出发,第一批人乘25分钟车到达A点,下车步行;客车从A立即返回,在B点遇上步行的第二批人,乘25分钟车,第二批人下车步行,客车再立即返回,又在C点遇到步行而来的第三批人,然后把他们直接送到火车站。如此安排第一、二批人按时到火车站是没问题的,第三批人是否正巧可乘25分钟车呢?必须计算。第一

9、批人到A点,客车已行(千米),第二批人已步行4(千米),这时客车返回与第二批人步行共同行完(千米),需(时),客车与第二批人相遇,就是说客车第一次返回的时间是20分,同样可计算客车第二次返回的时间也应是20分,所以当客车与第三批人相遇时,客车已用252202=90(分),还有115-90=25(分),正好可把第三批人按时送到。 因此可以按上述方法安排。说明:列方程,解出需步行90分、乘车25分后,可以安排了,但验算不能省掉,因为这关系到第三批人是否可以按时到车站的问题。通过计算知第三批人正巧可乘车25分,按时到达。但如果人数增加,或者车速减慢,虽然方程可以类似地列出,却不能保证人员都按时到达目

10、的地。二、引入参数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已知条件较少的应用题,列方程时,除了应设的未知数外,还需要增设一些“设而不求”的参数,便于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数量关系翻译成代数语言,以便沟通数量关系,为列方程创造条件。例7 某人在公路上行走,往返公共汽车每隔4分就有一辆与此人迎面相遇,每隔6分就有一辆从背后超过此人。如果人与汽车均为匀速运动,那么汽车站每隔几分发一班车?分析:此题看起来似乎不易找到相等关系,注意到某人在公路上行走与迎面开来的车相遇,是相遇问题,人与汽车4分所行的路程之和恰是两辆相继同向行驶的公共汽车的距离;每隔6分就有一辆车从背后超过此人是追及问题,车与人6分所行的路程差恰

11、是两车的距离,再引进速度这一未知常量作参数,问题就解决了。解:设汽车站每隔x分发一班车,某人的速度是v1,汽车的速度为v2,依题意得由,得将代入,得 说明:此题引入v1,v2两个未知量作参数,计算时这两个参数被消去,即问题的答案与参数的选择无关。本题的解法很多,可参考本丛书五年级数学活动课第26讲。例8 整片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地快。已知70头牛在24天里把草吃完,而30头牛就得60天。如果要在96天内把牧场的草吃完,那么有多少头牛?分析:本题中牧场原有草量是多少?每天能生长草量多少?每头牛一天吃草量多少?若这三个量用参数a,b,c表示,再设所求牛的头数为x,则可列出三个方程。若能消去a

12、,b,c,便可解决问题。解:设整片牧场的原有草量为a,每天生长的草量为b,每头牛一天吃草量为c,x头牛在96天内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完,则有-,得36b=120C。 -,得96xc=1800c36b。 将代入,得96xc1800c+120c。解得x=20。答:有20头牛。例9 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没有平路。一辆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行驶20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行驶35千米。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9时,从乙地到甲地需时。问:甲、乙两地间的公路有多少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须行驶多少千米的上坡路?解:从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下坡路;从甲地到乙地下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上坡路。设从甲

13、地到乙地的上坡路为x千米,下坡路为y千米,依题意得,得将y=210x代入式,得解得x140。答:甲、乙两地间的公路有21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须行驶140千米的上坡路。三、列不定方程解应用题有些应用题,用代数方程求解,有时会出现所设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所列方程的个数,这种情况下的方程称为不定方程。这时方程的解有多个,即解不是唯一确定的。但注意到题目对解的要求,有时,只需要其中一些或个别解。例10 六(1)班举行一次数学测验,采用5级计分制(5分最高,4分次之,以此类推)。男生的平均成绩为4分,女生的平均成绩为3.25分,而全班的平均成绩为3.6分。如果该班的人数多于30人,少于50人,那么有多少男生

14、和多少女生参加了测验?解:设该班有x个男生和y个女生,于是有:4x+3.25y=3.6(x+y)化简后得8x=7y。从而全班共有学生:在大于30小于50的自然数中,只有45可被15整除,所以推知x21,y=24。答:该班有21个男生和24个女生。例11 小明玩套圈游戏,套中小鸡一次得9分,套中小猴得5分,套中小狗得2分。小明共套了10次,每次都套中了,每个小玩具都至少被套中一次,小明套10次共得61分。问:小明至多套中小鸡几次?解:设套中小鸡x次,套中小猴y次,则套中小狗(10-x-y)次。根据得61分可列方程:9x+5y+2(10-x-y)=61,化简后得7x=413y。显然y越小,x越大。

15、将y=1代入得7x=38,无整数解;若y=2,7x=35,解得x=5。答:小明至多套中小鸡5次。例12 某缝纫社有甲、乙、丙、丁4个小组,甲组每天能缝制8件上衣或10条裤子;乙组每天能缝制9件上衣或12条裤子;丙组每天能缝制7件上衣或11条裤子;丁组每天能缝制6件上衣或7条裤子。现在上衣和裤子要配套缝制(每套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问:7天中这4个小组最多可缝制多少套衣服?分析:不能仅按生产上衣或裤子的数量来安排生产,应该考虑各组生产上衣、裤子的效率高低,在配套下安排生产。我们首先要说明安排做上衣效率高的多做上衣,做裤子效率高的多做裤子,才能使所做衣服套数最多。一般情况,设A组每天能缝制a1件上衣或b1条裤子,它们的比为;类似的,B组每天缝制上衣与裤子数量的比为。若,则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