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57648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2452【大学语文】2期末复习资料(附作业答案) 形考作业答案大语文2期末复习资料(附作业答案)伶官传序主题: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是一篇论证严密的史论,文章叙事和说理紧密结合,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衰成败中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深刻的历史观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艺术特点:本文的论证技巧: 在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后感叹他在失败时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得与失得对比,揭示“盛衰之理”的根由。 在进行理论推导时,也常常提炼出两两对比、正反相形的警戒性断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等。 思考题简析:1 、分析本文论证的技巧。要点:(1)在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后感叹他在失败时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得与失得对比,揭示“盛衰之理”的根由。 (2)在进行理论推导时,也常常提炼出两两对比、正反相形的警戒性断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2 、本文文体和中心论点是什么,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还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 要点:(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中心论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结论。(2)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

3、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事实论据,叙述庄宗奉父遗命发奋复仇、破敌兴国的壮举及后来为伶人所困而穷途对泣的史实。盛衰、兴亡、成败、得失的鲜明对比映衬,凸现出庄宗先盛而后衰的历史悲剧之根源,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贺规律。 3 、以本文为例,体会欧阳修散文中的抒情意味。要点:欧阳修善于把精辟的论述、深沉的感慨与委婉的语调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既以理服人,又婉转曲折、抑扬动人。篇末一声长叹:“岂独伶人也哉!”更振聋发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具体的一件历史事实推及所有同类性质的人事,总结出具有普遍历史意义和社会人生意义的道理。发人深

4、省。 前赤壁赋 苏轼 主题: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艺术特点:1 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汇统一,借用自然界的“清风”、“明月”、“江水等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哲理。文笔自然清新,既有富于哲理意味,却并不枯寂抽象,有理趣之美。 2 结构跌宕起伏,由乐到悲再到乐,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 体裁别具一格,是一篇介乎于骈文和散文之间的文赋,作者一方面用散文写法,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赋多用押韵和对偶的特点,做到句式骈散结合,用韵

5、疏密有致。 思考题简析:1 、谈谈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要点:(1)赋体的主客对话手法;(2)“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3)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2 、为什么说前赤壁赋是宋代文赋中最出色的作品?要点:(1)体裁上继承欧阳修秋声赋的艺术传统; (2)写作技巧上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模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比秋声赋更为成熟; (3)内容上,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中,精确地传达了主人公超脱、旷达,不为环境所屈的精神状态。 红楼梦主题:本回主要描写了螃蟹宴散场、平儿会客、贾母会客等日常生活场景。但“小题目中寓大意”,曹雪芹以其深刻的人生体察,深厚的人道情怀,看到了笑颜中的

6、眼泪,热闹中的悲凉,揭破了生活常态中貌似合理的不合理,看似正常的不正常。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其间传达出作者对底层不幸者的深切同情。首先,曹雪芹写出了“王道乐土”中奴婢们的悲哀和不幸。奴婢们表面看起来衣着华丽,穿金戴银,但本质上始终是受人压迫欺凌的奴婢命,在“王道乐土”中哭泣,是贾府的奴婢们无法挣脱的历史宿命。其次,曹雪芹揭露了作为劳动人民的刘姥姥与贵族阶级的贾府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揭破了这一反差形成的原因,足以颠覆封建贵族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另外,在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中,表现出作者十分严肃的情感倾向关爱天下的薄命女子。再次体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 艺术特点1 、叙

7、事的特点: 本回的叙事颇见功力。叙述中既有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有为后面情节打下的伏笔。例如,每一个叙事单元都具有情节的生长功能,叙事过程环环相扣,不仅自身浑然一体,还与全书有机相连。叙事的视角富于变化,从平儿到刘姥姥再到贾宝玉,以每个人物的经历、见闻以及心理活动为线索,移步换景,推进情节,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主题。 2 、人物语言描写的 特点:文中人物语 言描写的个性化臻于完美,闻其言,听其声,便可知其人。 思考题简析:1 、试分析 平儿形象的社会内涵。要点:( 1 )通过平儿的不幸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关系的压迫性,深刻批判了这种阶级关系的残酷与不合理。( 2 )揭示出贾府“富而好礼”的虚伪

8、性,所谓大善不善。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是“千红一苦,万艳同悲”的阶级悲剧。( 3 )写出了为奴隶者,特别是“好奴隶”的可悲。鲁迅讲过的两种悲剧,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另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并为此万分欢喜。后一种是封建制度加之于被压迫者的更为残酷的精神伤害。 2 、结合本回内容,分析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要点: ( 1 )描写贾宝玉对雪中抽柴女孩的关心,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怀。贾宝玉的情,是真情、纯情、博爱之情,包含着平等、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 2 )“昭传闺阁”是作者写作红楼梦的重要意图。 ( 3 )“水做的骨肉”的女子,是贾宝玉的感觉,也是红楼梦要表现的女性纯洁的想象,暗含有

9、对封建文化歧视妇女观念的某种反叛。 3 、本回在叙事及人物语言描写上的特点。要点:( 1 )叙述中 既有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有为后面情节打下的伏笔。每一个叙事单元都具有情节的生长功能,叙事过程环环相扣,不仅自身浑然一体,还与全书有机相连。叙事的视角富于变化,从平儿到刘姥姥再到贾宝玉,以每个人物的经历、见闻以及心理活动为线索,移步换景,推进情节。( 2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臻于完美,闻其言,听其声,便可知其人。 狂人日记 鲁 迅:艺术特点艺术手法:(1) 开头提出观点:写实与象征寓意结合的方法(2) 接着从两方面分析,写实层面:“狂人”的迫害狂病象、心理和言行表现是真实的;象征寓意层面:“狂”中有

10、醒,有对封建伦理道德“吃人”本质的深入发现(3) 以上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来分析;(4) 最后说明这种方法达到的特殊艺术效果:对宏大主题的概括;扩大表现容量与力度,等等。思考题简析:1、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要点:(1)“狂人”形象的象征寓意;(2)“狂人”的幻觉中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被吃”者加入“吃人”行列的现象,其中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3)“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对封建制度文化虚伪性的揭示;(4)“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渴求“真的人”社会出现的含义;(5)以上都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6)最后总结:对封建文

11、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檄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金锁记主题: 金锁记傅雷认为是张爱玲最完美的作品,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小说。张爱玲的人物最值得注意和称道的是女性形象,当然首先是曹七巧。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微背景,塑造一位由人沦为金钱奴隶的非人曹七巧的形象。一位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一个体现人性恶的典型。不幸的婚姻害了她,而她不自觉断送了儿女的幸福,甚至葬送了几条青春的生命。她是在市侩式的庸俗与封建化的专制合谋中心

12、灵被扭曲的悲剧人物,她自以为是黄金的主人,实为黄金的奴隶,她是一个卑微凄楚的女人,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衣锦妖怪。艺术特点:1、金锁记的故事紧扣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同时又交织入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不只是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也神话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2、小说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13、”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3、小说的语言特有韵味。张爱玲的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些像红楼梦的笔致。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苍凉的意味。思考题简析1、解释金锁记这篇小说名称的含义。要点:(1)金钱成为七巧的枷锁。(2)七巧被金钱支配的婚姻所害。(3)七巧婚后不幸的遭遇。(4)七巧转向拼命抓钱,她的金钱观念。(5)姜季泽对七巧的不负责任,以

14、及后来算计七巧的财产。(6)七巧为金钱所异化,心理变态。(7)最后,七巧以其一生幸福换来钱,但终于又是一无所有,一生戴上金钱的枷锁,又用这枷锁害人害几。展现的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2、结合金锁记具体描写,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要点:金锁记的意象的描写艺术,能给人的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

15、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天狗主题:在这首诗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艺术特点:郭沫若在诗歌中塑造的“天狗”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主体性和现代意识,是极度自由、极度富有毁灭力量与创造精神的个体生命的象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超人”,是古代文学中难以找见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创造,得益于诗人对于现代人生感悟与现代性体验的及时把捉与审美传达,也得益于诗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系统学习。我们知道,初到东瀛的郭沫若,本来是学医的,他通过学习西方医学而接近现代科学,从而领略到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神奇魅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刷新了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人生观。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与深刻体验,使他养成了主体张扬、性情狂放而自由的思想个性;与此同时,对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