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552896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优秀作文,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在广大经济 、 教育 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是无人顾恋的“灰姑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却没有看到多少希望。她呼唤着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农村这个大环境,本身也是很好的作文素材,那就是具有本身的“乡村气息”的作文,才是学生作文的教学重点之所在。只有在“乡村气息”之中,才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

2、生学会搜集积累农村生活素材。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乡下情”,写出真情实感之作。结合乡镇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显然“激发”情感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准确的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努力的寻找学生表达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利用一切能够引发学生兴奋情感的手段,发掘他们潜在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唤醒至最佳水平。从教近三十年,陪农家娃走过了日日夜夜,加之自己亦是从农村土堆里爬出来的人,对农村的生活习俗了解甚多。平时教学中总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作文题材,

3、向学生作一定的口头描述,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愿望。比如,选择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描写“乡村气息”的语段:如幼时记趣描写“观蚊之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描写社戏,划船,烧豆之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之乐;再列举在农村经历的“泥田捉鳝鱼、簸箕钳麻雀、雪地追野兔”等趣事作为引导,那么同学们在啧啧地赞美中也感受到了他们曾熟视无睹的乡村之景似乎胜过名胜古迹,认识到只要留心观察乡村也有写不完的素材。无形之中涌起了一股爱乡之情,便会感到有话可说,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写作”,表现自己的真情和个性。二、开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大门”。学生每每写作最愁的是没有东西可写。那么为师就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积累

4、素材。1.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却感觉不到社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注意过社会。如果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社会,有目的地观察,体验社会,他们才会真正体验到社会原来很“精彩”。2.在电视中找写作材料,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对电视有抵触情绪,认为学生看电视,就是影响学习,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重在我们怎样去引导学生。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而学生对电视节目又非常爱看,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看电视节目,学生在看电视中一定会受益匪浅。3.让学生读好书,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也要重视这一点,写作材料不仅在生活中,还蕴藏在书海中。还重视兴趣培

5、养。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最丰富的写作材料,也是最丰富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质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培养兴趣。4、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是培养作文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兴趣,并且保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效能性和发展性。初中生认识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加之科目多、作业繁重、对作文的理解不深,兴趣不浓。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以及鲁迅、茅盾、冰心、贾平凹等著名作家的事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

6、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三味书屋”引进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把作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多写多练,获得成功。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坚持不懈,才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培养学生兴趣的形式多种多样:带学生到集市、田野、山林、河畔进行观察,组织参观,积累写作素材;坚持记日记;摘抄名言警句;课前3分钟口头作文或新闻发布;办手抄报、黑板报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作文中乐于创新,追求创新,不懈创新。乡镇中学缺少书籍的情况,我们就组建“班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并积累了作文素材。三、培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人类社会 发展 的动

7、力。让学生学会想象,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想象的机会与空间。记得有一次,我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没等问完,就举手回答说“是水”,我微笑着说“是的,很简单,能不能再动脑想一想,有没有新颖的答案呢?”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象无形的指挥棒引领着学生畅游于想象的海洋,吸收着无穷尽的营养。待到有一位平常稍微调皮的同学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的时候,全班都暗自高兴,我也大加赞扬。是啊,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啊!正印证了雪莱的那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如,写话题作文牛

8、,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a、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由此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b、从牛耕地时奋力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c、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d、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e、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f、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g、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

9、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具有“奇、新、美”的境界的文章。如果教学都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思维之网定会张的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四、创设意境,让学生“悟”入其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要么把活的事物写得死,要么写出的事物都是一个模子似的,没有自身的特点,还有的学生甚至一提笔就头疼。他们为了应付交作文的差事,只好不着边际地写下三言两语就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对事物缺少观察。这就提醒我们的老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让孩子们养成会观察的好

10、习惯。孩子观察多了,思考多了,作文才可以生动活泼起来。我有一次布置了记一次游泳比赛的作文题目,当学生们拿起笔开始写的时候,我却让 体育 委员带领同学们先去游泳,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置身于将要习作的情境当中,认真体验和观察。这一次写出的文章很有内容,栩栩如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提高观察的质量,这样学生对实物的各种特点才有了切身的体验,也就是说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此要引导学生“悟”入其中,才可能写出真的感言和好的文章。五、 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存在着单一陈旧

11、的教学程序,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唱主角,一言堂,教师的过分参与严重扼杀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应付。新大纲指出“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评讲”,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学生对于教师精心批改的习作往往视而不见,束之高阁,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和本校语文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作文自能法”研究实践中,我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 合作研究学习的方式,这项活动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有时集中批几篇引导训练,多数情况是动态的四人一组轮流批

12、改。轮流批改时,每篇文章限时在5分钟内按具体要求在立意、谋篇、语言等项目写评语、给分数,每堂课用20分钟互批,用10分钟左右由作者分析自己被同学们评过的作文,再用10分钟左右集中选读得高分的作文。课后我再次浏览,再次讲评。最后择优选30篇左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再由各小组推出优秀作文在全班评析。然后,小作者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我收取装订成每周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学习欣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修改之前要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优点、缺点,并与别人的批语去比较,认真推敲,去伪存真,组织运用恰当的语言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学生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培养了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敢于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作文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加强学生写作思维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