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254255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优选. -巧家新城市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建筑设计篇一. 工程概要:由巧家江源房地产开发经营开发的巧家新城市广场工程位于省市巧家县城,工程分为ABC三个地块,其中A地块净用地面积39865.38平方米,北侧为龙潭公园,用地分别被新华路、花桥子街、步行街沿线、公园路环通 ;B地块净用地面积6706.49平方米,西侧为步行街沿线,东侧为堂琅大道;C地块净用地面积9962.64平米,北侧为花桥子街,西侧新华路,东侧为步行街。场地外高差较大,南北向高差约26米,东西向高差约19米,现状场地部为农田和局部老旧住宅。工程位于巧家县城市中心区,交通位置优越。本工程为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32411

2、1.7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69432.6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54679.07平方米。其中A地块为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76864.7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34260.9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2603.79平方米。B地块为住宅兼容局部商业,总建筑面积59363.0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55055.0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308.03平方米。C地块为住宅兼容局部商业及办公,总建筑面积82274.23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74506.9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767.25平方米。本工程设计依托巧家城区区域优势,深度挖掘地域景观特质和商业价值,打造未来巧家县新兴亚热带湖滨旅

3、游城市开展核心区。二. 设计依据l 甲方提供的用地红线图l 国家、地方现行规、法令,主要有:民用建筑设计通那么GB 50352-200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GB 50180932002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GB 50045952005年版住宅设计规GB 50096-19992003年版住宅建筑规GB 50386-200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GB 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JGJ 100-98商店建筑设计规JGJ48-8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 J114-2001l 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三. 规划设计:现状分析:地块位于巧家县城中心区域,临近巧家著名城

4、市公园龙潭公园,数条规划道路纵横交织,为工程提供优越的人文支持及交通环境。工程处于山地城市,用地高差变化复杂,商业规划存在较大难度。l 规划构思:1、因地制宜的地块分区:追溯历史,巧家城市是因龙潭水而兴起,龙潭水养育了世代巧家人,工程地块南高北低,恰好以龙潭公园为中心形成扇形台地划分,因地制宜的地块划分,同时也满足的城市建立对历史文脉的尊重。2、新文化的植入:设计以龙潭公园为核心,形成合理的规划分布。然而一个新城市建立,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一种创新,融入一种全新的情感。规划设计最终将设计重心落足与城市轮廓的全新表达。通过对地形的解读,以跌宕起伏的高层塔楼形成一条龙脊。以靠近龙潭公园为龙

5、头,向地块南侧逐渐降低,延伸。区别于原有城市中建筑的依山而建的固有模式,通过地势、龙脊、山峦三种轮廓的上下变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城市风貌。3、地块价值分析功能分区:工程用地A地块由多条城市主要道路包容 ,地块商业价值得天独厚。商业交通角度分析形成了无商业死角的城市用地形态。B地块和C地块临近规划道路并且独立于主要商业A地块,恰好形成较好的独立居住气氛,为身居闹市的高品质居住小区构成提供了先天条件。商业与住宅的相对独立实现了本工程不同功能的动静分区。4、总体规划设计:工程规划采用一横两纵的规划方式。A、横向轴线:工程A地块南北向约300米,城市综合体商业规划中,一般的一个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宽度最多不

6、超过200米,因此工程规划中需要一条横向轴线贯穿整个场地,同时也使步行街沿线规划道路与新华路形成良好的,方便人流贯穿。B、纵向轴线:工程主旨在于以龙潭公园为核心,形成扇形发散的规划布局方式,将人流聚集与城市核心区域。规划设计中商业地块部考虑两条纵向流线贯穿场地符合和最初的规划理念。在纵向交通的设计中,我们分别考虑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商业设计空间的丰富性。1、水街设计:以花桥子街及新华路穿插口为起点,公园路新华路穿插口为终点,我们设计了一条水街,同时,为了丰富商业人流的感官,规划设计中在水街的起始端以及终点放大设计,分别考虑了跌水广场,中心演绎广场,龙潭商业广场。通过不同形式的水景形成商

7、业广场。A、跌水广场:合理利用高差,一改以往空旷的道路穿插口广场设计,形成丰富的跌水广场。B、中心演绎广场:由于场地部高差较大,不利于人流穿行以及商业气氛的营造,规划设计中考虑在地块中心处设计三层环形演绎广场,通过立体式环形交通将整个商业区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商气流动,同时,丰富的层次变化,让演绎广场和商业人流互为景观,到达建筑与地形的合理结合。C、龙潭商业广场:位于龙潭公园穿插口处的商业广场是规划中面向城市最为核心的广场,广场设计中除了利用跌水等水景小品营造主题广场气氛外,在广场部利用高差将水街中水系聚集形成独特的瀑布广场景观,从而打造一处独特的山地商业水景广场。2、天街设计:天街设计结合等

8、知名商业设计理念,通过连廊将两侧商业联成一体,实现山地建筑中,平地消费的商业模式。同时局部的天桥连接也为商业人流提供了局部遮阳的功能。l 交通系统:工程用地为极为复杂的山地地形构造,A地块主要为商业地块,为到达商业业态最优化,地上局部主要考虑步行交通满足商业人流的连贯性与平安性,同时相邻商业直接采用大量的空中连廊,将所有商业有机串联在一起,增强了每个商业局部的可达性。地下局部尊重山地原始地貌形成台地地下室,分别从不用台地与规划道路连接处进入地下室,满足规同时,减少对山地地形的破坏。BC地块为住宅兼容商业地块,利用现有规划道路高于用地部的特殊现状,形成天然地下室,减少土方量的产生,同时到达人车分

9、流的良好居住环境。四. 建筑设计l 住宅设计:户型设计重视自然通风采光,充足的与良好的景观朝向,格局方正,实用紧凑,并且辅以景观露台、生活阳台、飘窗等元素增加户型亮点。通过精细推敲窗户的设置,有效实现了景观视线最优化、视线干扰最小化,保证了优质优户的原那么。l 商业设计:商业设计中,由于该工程为一个商业综合体工程,在考虑传统的商业布局前提下,本工程更着重考虑综合体中各个个体与周边的联系和整个综合体商业的构造构架的建立。以人的商业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模型为模型,重构商业单体之间的联系,强化商业功能对消费人群一天生活的承载力。l 地下室设计:利用山地高差变化,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变,减少土方量的产生

10、。l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采用较为流行的装饰主义风格,通过构图的比例和尺度以及材质的变化,表达出建筑大气、稳重、敛的气质,表达出文化积淀下建筑的品质感。设计更是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了对人性的细致关心和对品质的无限追求。l 消防设计:A地块部高层沿地块周边布置,直接利用周边规划道路作为消防扑救面。同时地块部的水街一侧与横向步行街共同形成了地块部消防道路,到达消防车道环通高层建筑的要求。BC地块小区消防车道可通达每栋高层建筑,单体周边均预留足够长度的消防扑救面,保证消防操作的便捷。l 节能设计:节能设计依照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 等国家、地方规、标准,外墙拟采用中空微珠

11、保温砂浆,屋面拟采用挤塑板,外墙门窗拟采用断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或者彩色塑钢中空玻璃门窗,具体厚度计算后确定。五. ABC地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A地块技术经济指标一、规划建立净用地面积: 39865.38二、规划总建筑面积: 176864.78一地上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134260.991.住宅建筑面积: 71520.032.商业建筑面积: 68350.60二地下建筑面积: 42603.79三、容积率: 3.37 住宅容积率 1.79四、建筑基底面积: 24070.68五、建筑密度: 60.38%六、绿化率: 25.85%七、机动车位: 701辆1地上停车位: 0辆2地下停车位: 701辆

12、B地块技术经济指标一、规划建立净用地面积: 6706.49二、规划总建筑面积: 59363.05一地上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55055.021.住宅建筑面积: 53055.022.商业建筑面积: 2000二地下建筑面积: 4308.03三、容积率: 8.21 住宅容积率 7.91四、建筑基底面积: 2663.94五、建筑密度: 39.72%六、绿化率: 35.82%七、机动车位: 85辆1地上停车位: 0辆2地下停车位: 85辆C地块技术经济指标一、规划建立净用地面积: 9962.64二、规划总建筑面积: 82274.23一地上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74506.981.住宅建筑面积: 67247.972.商业建筑面积: 4982.85二地下建筑面积: 7767.25三、容积率: 7.48 住宅容积率 6.75四、建筑基底面积: 4890.65五、建筑密度: 49.09%六、绿化率: 35.82%七、机动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