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235323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 如图:/ 1 与/ 8,72 与/ 7,73 与/ 6, Z4与/ 5均为同位角。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 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如图:/ 1与/ 6, / 2与/ 5均为同位角。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 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

2、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interiorangles of thesame side )。 如图:/ 1 与/5, / 2 与/ 6 均为同位角。2、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t translation ),简称平移。5、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

3、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二|(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n、三角形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性质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

4、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度)(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3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7)三角形的外角和是 360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9 )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1 0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三角形的分类1 )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含等腰直

5、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二| )2 )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统称为斜三角形)4、三角形的有关定义1)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 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高。二|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垂心。垂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n3)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

6、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三、多边形1、多边形: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多边形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等。2、n边形内角和为(n-2) *1803、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360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为 360/n5、n边形具有不稳定性(n3)第八章事的运算哥(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 n次哥。 对于任意底数。,b,当m, n为

7、正整数时,有a ?d=dm+n (同底数哥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cr + an=crn (同底数哥相除,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dm)n=P (哥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cnc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哥相乘)5=1(a%)(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哥等于1)an=1/ cn (a制)(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次哥等于这个数的 n次哥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 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xion的形式(其中iw |a|v 10),这种记数法叫 做科学记数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一、单项式、多项式、整式1、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

8、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 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2、单项式:由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1)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属于单项式。因为单项式属于整式,而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分式。例如,1/x不是单项式。2)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例如, 1和x2y也是单项式。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 因数,如果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果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一1.3)单项式书写规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在字母

9、前;乘号可以省略为点或不写;除法的式子可以写成分数式;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3、多项式:若干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减法中有: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4、整式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 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6、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 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7、去

10、、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改成与原来相反的符号)3)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8、单项式乘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哥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 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9、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1 0、 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

11、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二、乘法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ib)2=a212ab+b 22、平方差公式:(a+b)(a-b)=a2-b23、完全立方公式:(a b)3 =a33a2b+3ab 2ib34、立方和公式:a3+b3= (a + b)(a2+ab + b2)立方差公式:a3b3= (a b)(a2+ab +b2)三、因式分解1、公因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2、因式分解(分解因式) Factorization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3、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

12、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 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运用乘法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叫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十字相乘法:有些二次三项式,可以把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系数分别分解为两个数之积,然后借助画十 字交叉线的方法,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方法叫十字相乘法.4、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两种运算。5、通常,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公式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 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3、1、含有两个未知数, 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linear equations of twounknowns)。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 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 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

14、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 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歹U、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3)歹U: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能完全重合的图像叫做全等图形。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2、两个能重合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3、全等三角形

15、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 AAA角角角和SSA(特例:直角三角形为 HL,属于SSA)边边角,这两种情 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或“斜边直角边”)。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普查:为一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2、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的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3、总体:所考查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叫做个体。5、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