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205537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姓 名:王 成职 务: 班主任 职 称: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白马小学手 机:13872912633邮 编:431818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转变。然而,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实践”还缺乏一定的深刻性、科学性,往往导致我们对新理念的认识和教学行为出现一些偏差,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亟需解决。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只注重课前预设,不注重课堂实效,缺乏启发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启发性教育可

2、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堂好课不可能是预设的课,而是一堂生成的课。在教学中,课前预设的知识往往缺乏启发性,也往往和课堂生成的东西不一,有时候还会出现冲突。学生应是课堂上的主体,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篇话剧,那么教师就是那个编导,学生就是演员,演员才是话剧的主角。有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去安排学生的角色,甚至去配合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按照自己的预设教课,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启发性,甚至是简单、随意的处理了课堂生成的东西,课堂就会出现问题。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讲究的是一个方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圆的面积问题时,启发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学生

3、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可是当有一个学生说与圆的周长有关,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当时这位老师只能说,你的想法太独特,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来研究这个了。过后教师课后思考说,自己的课堂太缺少启发性了,也太不充分了。2、课堂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合作学习重视小组合作而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导致合作学习“形合而神散”。不合理的合作学习往往暴露以下弊端:一是很容易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无效活动,并有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耽误了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合作交流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而提出的。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强化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提升自己的

4、人际交往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一味的去凑这一环节,经常会一面的追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使合作交流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仅仅是存在于形式主意,使得所研讨的问题没有了学习的价值。在小学课堂中,需要教师选择性的去发现需要合作交流的学习内容,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交流,或者更本就没有必要去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当发现具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时我们才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而没有必要去浪费学生的时间去做无谓的讨论。学生的课堂只有仅仅40分钟,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要发挥这个时间的最佳效率。3、课堂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甚微,缺少针

5、对性。创设情景是教学策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情景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创新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相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而言,可以把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情境称之为兴趣性情境。兴趣性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热情,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习疲劳,但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停留在学生数学思维的表层。这类情境的创设主要应用在一学段尤其是一二年级 。二是参与性情境,即情境的创设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利于组织学生高度地参与数学思考

6、、操作等学习活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定层次的、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这类情境的创设在各学段的应用均较多。三是情境的创设以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为中心、贯穿于学生的多个学习活动,学生在围绕新知识开展思考、操作、探究等多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度、高效的数学思维活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新的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数学素养都得到了或者某一点上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称之为发展性情境。这类情境的创设多应用于二学段尤其是五、六年级。二、分析及其对策。1、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7、。教师具体教学行为表现为(1)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教师满怀热情地给予赞赏和激励。如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学生在老师的赞赏和激励下,表现得自信且思维活跃,一道题想出了7种算法。(2)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和诱导。如圆周长一课学生创造性地想出用滚动法、绕绳法可以测圆周长后,教师进一步设疑:“那电风扇叶片旋转的轨迹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怎么测?”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研究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必要性。研究从哪里入手呢?学生又有困惑,教师点拔“你猜猜看圆周长与哪个量有关,有怎样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

8、体验数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三堂课,三名执教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课本中地例题、讲解和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概念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教师舍得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3、重视课后小结,逐步提高课堂小结质量。课堂小结一般可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知识内容的小结;二是对知识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作简要的小结。对学习过程的小结,可以让学

9、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理清思维的过程。我们是怎么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是通过哪些方法、手段、步骤来研究的,这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思考和学习,更为重要。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学习过程的小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自我回顾、检验、调整、评价与监控,可以更好地促进以后的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转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

10、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转变学习方式,关注合作学习的有效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之一。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合作交流只流于形式,怎样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并让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当然要求的提出可以“建议”的形式,并说明这些是参考建议,小组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组

12、织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第二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关心以下问题:(1)行为的参与度一种是积极观察、思考、认真讨论,亲自实验操作,写写、画画、算算等;另一种是旁观,不积极讨论。(2)情感参与一种是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有了一些收获流露出成功的愉悦;另一种是表情淡漠,有厌倦情绪、依赖他人。(3)认知参与度一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或寻求规律。第三合作交流。教师在组织交流之前要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好要交流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时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第四小组竞赛。教师可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三)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习中的不断“反思”。教师是课堂实施过

13、程中的决策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本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达进行反思,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将继续下去,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多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每位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我们要更新我们的观念,让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反思,今后课堂的所有问题终将会迎刃而解!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