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抛物线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03937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椭圆及抛物线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椭圆及抛物线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 数 学 主备人:唐松贤 审核:高二备课组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2. 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3. 能由椭圆定义推导椭圆的方程,学会求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重点 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理解;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解题;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课型新授课备课组成员唐松贤 李仁丽 厡慧芳 蔡 玲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 1. 椭圆定义:(1)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动点的轨迹叫椭圆,其中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当时,的轨迹为椭圆 ; ; 当时, 的轨迹不存在; 当时

2、, 的轨迹为 以为端点的线段(2)椭圆的第二定义: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为椭圆(利用第二定义,可以实现椭圆上的动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相互转化)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是,焦距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是,焦距为,其中的关系是。3椭圆的一般式方程:且不相等) 讨论 :1.焦点在那个坐标轴上看什么?2.方程表示的曲线的形状?4.例题讲解例1 已知是两个定点,,且的周长等于18,求顶点满足的一个方程。例 2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3,0),(3,0),

3、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2) 过点(-3,0),且与椭圆有相同的焦点。例3已知椭圆方程为,焦距为4,求的值。例4 已知轴上的一点,为椭圆上任一点,求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椭圆定义的应用:例5 方程表示椭圆,求的取值范围。例6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若点在第二象限,而且,求的面积。(其中,称为“焦点三角形”)5.本节教学小结:1. 要熟记三个量的关系。2. 两种标准方程的异同点。3.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常用方法:(1) 定义法:能够通过分析题设条件判断出点的轨迹是椭圆,然后根据椭圆的定义,确定椭圆的方程。(2) 待定系数法:由题设条件确定方程类型,设出标准方程,再由条件求出方程中的参数。(

4、3) 轨迹法:根据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去求,常用的有相关点法:相关点法是寻求点的坐标与相关动点之间的关系,然后消去,得到点的轨迹方程。练习与作业随堂练习第28页练习2第1、2、3题。第31页习题2-1第1,2,3,4题补充练习题1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过(,)(3)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4)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26.(5)焦点在轴上,与轴的一个交点为P(0,

5、10),P到它较近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2.题2.ABC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是B(0,6)和C(0,-6),另两边AB、AC的斜率的乘积是-,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选题意图:巩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建立借助方程对应曲线后舍点的解题意思,训练根据条件对一些点进行取舍.课后作业:活页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学科: 数 学 主备人:唐松贤 审核:高二备课组 课题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几何性质。2.明确标准方程中以及的几何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3.能利用椭圆的几何性质解决椭圆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1. 椭圆的基本性质,离心率的求法及范围的确定。2.

6、 点与椭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椭圆性质解决综合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课型新授课备课组成员唐松贤 李仁丽 厡慧芳 蔡 玲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1.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的几何性质与特征比较 教学流程设计B2A2F2B1A1xyOF1焦点在轴上OF2F1B1B2A2A1yx焦点在轴上图 形x标准方 程焦 点坐 标对称性关于轴成轴对称图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定点坐标范 围长 轴短 轴长轴长为,短轴长为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为思考:1.的几何意义是是什么? 2.离心率能用和表示吗?2.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当时,点在椭圆外; 当时,点在椭圆内; 当时,点在椭圆上;3.直线与椭圆

7、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直线与椭圆相切;直线与椭圆相离4. 弦长公式: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则弦长5、设计例题: 例1 求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它的图像。 例2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 长轴在轴上,长轴的长等于12,离心率等于;(2) 经过点和。 例3.椭圆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短轴的一个端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三角形,焦点到椭圆上的点的最短距离是,求这个椭圆方程.xF1F2yM 例4.如图所示,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椭圆上点的横坐标等于右焦点的横坐标,其纵坐标等于短半轴长的,求椭圆的离心率。 例5.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

8、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飞船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近地点高度约200,远地点约350的椭圆轨道(地球半径约为6370)。求椭圆轨道的标准方程。(精确到)(注:地球球心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例6.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一个长轴端点为,短轴端点和焦点所组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直线与y轴交于点P(0,m),与椭圆C交于相异两点A、B,且(1)求椭圆方程; (2)求m的取值范围6.小结(1)、已知椭圆的方程讨论其性质时,应先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不确定的要分类讨论,找准和。(2)、利用椭圆的性质求标准方程,通常采用待定系数法。 (3)、求椭圆的

9、离心率这类题目的主要思路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之间的关系 (4)、会利用公式计算相交问题中的弦长;练习与作业随堂练习 1 短轴长为,离心率的椭圆两焦点为,过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求的周长。2. 直线l过点M(1,1),与椭圆+=1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为M,试求直线l的方程.(点差法)课后作业:第31页练习第1,2题,习题2.1A组第5,6,7,8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学科: 数 学 主备人:唐松贤 审核:高二备课组 课题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掌握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及方程与焦点坐标的关系.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与准线.

10、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以及p的意义.教学难点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式课型新授课备课组成员唐松贤 李仁丽 厡慧芳 蔡 玲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 1、抛物线定义: 在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点叫抛物线的焦点,直线 叫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标准方程图形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范围 对称性 轴 轴 轴 轴顶点 离心率 注意:(1)的几何意义?(2)抛物线的通径:思考问题: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与现在研究的抛物线方程有什么样的联系?3. 焦半径公式设抛物线上一点的

11、坐标为,焦点为。(1) 抛物线(2)抛物线(3)抛物线(4)抛物线4.弦长问题:弦长公式:设直线斜率存在且为,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则有:特别地:当直线过焦点时(以焦点在轴正半轴为例)弦长公式:5.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1) 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三种。(2) 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直线,抛物线由得若,则当时,直线和抛物线相交,有两个公共点;当时,直线和抛物线相切,有一个公共点;当时,直线和抛物线相离,无公共点。若则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特别地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设,当时,直线与抛物线相交,当时,与抛物线相切,有一个公共点,当时,与抛物线相离,无公共点。6、设计例题

12、: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2)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2 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例3 点到点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小2.求点满足的方程。 例4 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求线段的长。 例5 若直线与曲线恰好有一个公共点,试求实数的取值集合。抛物线定义的应用 例6 设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1)求点到点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2)若,求的最小值7.小结(1)、熟记的几何意义;(2)、掌握抛物线的四种形式并能熟练的写出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 (3)、灵活应用焦半径公式加深理解抛物线的定义; (4)、会利用公式计算相交问题中的弦长;练习与作业随堂练习 1、第35页练习第1、2、3、4题。第37页练习1、2、3题2、(1)已知点A与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是, 则 (2)抛物线的弦AB垂直轴,若|AB|=, 则焦点到AB的距离为 (3)已知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那么线段AB的中点坐标是 _(4)求过定点,且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方程。课后作业:第37页习题2.2A组第1-6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