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原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2030214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原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原理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包含了两种以上的缓冲液成分、pH值和凝胶孔径, 而且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亦不均匀。由此产生的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 分子筛效应。1浓缩效应 样品在电泳开始时,通过浓缩胶被浓缩成高浓度的样品薄层(一 般能浓缩几百倍),然后再被分离。当通电后,在样品胶和浓缩胶中,解离度最 大的Cl有效迁移率最大,被称为快离子,解离度次之的蛋白质则尾随其后, 解离度最小的甘氨酸离子(PI=6. 0)泳动速度最慢,被称为慢离子。由于快离子 的迅速移动,在其后边形成了低离子浓度区域,即低电导区。电导与电势梯度成 反比,因而可产生较高的电势梯度。这种高电势梯度使

2、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 后面加速移动。因而在高电势梯度和低电势梯度之间形成一个迅速移动的界面, 由于样品中蛋白质的有效迁移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所以,也就聚集在这 个移动的界面附近,逐渐被浓缩,在到达小孔径的分离胶时,已形成一薄层。2.电荷效应 当各种离子进入 pH8. 9 的小孔径分离胶后,甘氨酸离子的电泳迁 移率很快超过蛋白质,高电势梯度也随之消失,在均一电势梯度和pH的分离胶 中,由于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带电荷量不同,在电场中所受引力亦不同, 经过一定时间电泳,各种蛋白质就以一定顺序排列成一条条蛋白质区带。3.分子筛效应 由于分离胶的孔径较小,分子量大小或分子形状不同的蛋白质

3、通 过分离胶时,所受阻滞的程度不同,因而;迁移率不同而被分离。此处分子 筛效应是指样品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小分子走在前面, 大分子走在后面,各种蛋白质按分子大小顺序排列成相应的区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蛋白分析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将蛋白样品同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以及巯基乙醇一起加 热,使蛋白变性,多肽链内部的和肽链之间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被打开。打开 的肽链靠疏水作用与 SDS 结合而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作用下,肽链在凝 胶 中向正极迁移。不同的大小的肽链由于在迁移时受到的阻力不同,在迁移过程中 逐渐分开,其相对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间成线形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