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202223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活动点拨 1教材第29页活动(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存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会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会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2教材第2930页活动本“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流动的方向,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及流动方向。通过实验可以

2、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装热水的盆,由装热水的盆向上,后又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烟雾飘动代表了空气流动,由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3教材第3031页活动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相当于白天陆地受热,海洋冷却;晚上相反。(1)图略。(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上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2)一天之内,海岸边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3)画图略。(提示:白天顺时针,夜间逆时针。)(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夜间,陆地

3、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此,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调节作用。白天海滨地区受海风的影响气温不是太高,夜间海滨地区受陆风的影响虽然温度下降,但海洋热容量大,气温高,受其影响,海滨地区气温降得又不是太低,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气温年较差也较小。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BC D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BCD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答案:1.B2.B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

4、,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34题。甲乙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第3题,甲、乙两箱内空气都获得了同样的太阳辐射,但箱内气温不同,说明太阳辐射不是箱内空气的直接热源。甲箱内放土,其比热容比空气小得多,因而升温更快,辐射传递给空气的热量也更多,因而箱内温度也更高,这说明了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第4题,地面

5、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可知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答案:3.D4.B5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图所示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解析: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冷却形成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根据等压面规律,高压凸向高空,低压凹向低空,B图正确。答案:B上海市在进行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读下图回答67题。6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

6、要原因是()A酸雨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变暖B城市工厂、家庭炉灶、交通车辆大量消耗能源,释放的废热多C臭氧层的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D城市水域面积小,但空气湿度大7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A农村A B近郊区BC远郊区C D市区D解析:第6题,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热使其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形成“热岛效应”。第7题,结合图分析城市环流:市区为上升气流,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被带到高空,高空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在郊区附近下沉。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为避免城市受到二次污染,造林重点应在市区与郊区之间。答案:6.B7.B8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

7、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B_,C_。(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4)图乙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有关。(3)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丰富的原因从海拔、地

8、形方面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4)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特征。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BC(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4)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能力提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910题。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9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

9、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答案:C10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答案:C下图中的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据图回答1112题。甲乙11由甲图可知乙图所示情形出现的时间约为()A618时 B18时次日6时C816时 D16时次日8时12

10、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C受太阳辐射的影响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解析:第11题,从乙图上看,近地面此时吹海风,低空海洋上气压高,陆地上气压低,则海洋上气温低,陆地上气温高。从甲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的时段是8时到16时。第12题,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导致海洋上气温日较差小于陆地。答案:11.C12.B1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APaPb;Ta Tb BPa Pb;Ta TbCPa Tb DPa Pb;Ta Pb,气

11、温Ta Tb。答案:B14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第(2)题,城市与郊区之间

12、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第(3)题,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4)题,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2)略。(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被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4)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