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十六种”整好的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201599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效应十六种”整好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效应十六种”整好的(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效应十六种”1 旁观者效应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征询某种答案时,你最好逐件分发,这样会 更有效,而以邮件组的形式同时发给许多人,则效果不大。因为当他 们收到信时,发现你将这封信同时发给了许多人,他们就会想其他人 会给你答复的,从而忽视了这封信。这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格巴 荣发现的“旁观者效应”。巴荣曾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 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向其中一半人是单独发的,另一半人则是以邮 件组的形式发送的。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 有 1/3 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 中只有 16%的人给出详尽的回答。巴荣认为,这是一

2、种责任扩散现象。他将这种效应与许多犯罪现 场的旁观者联系了起来,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进行干预的责 任感会减弱。2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即高限或低限效应比如: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称为天花板效应。测验题目过难,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低的现 象,称为地板效应。3皮革马列翁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列翁,他 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终 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 待的力量就被心理

3、学家称为皮革马列翁效应。4 凡高效应生前,凡高的作品可以说到了“一文不值”的地步,他的一生穷 困潦倒,可死后他的一幅作品的价值足可以让人奢侈的过一生。为什 么前后的差距这么大?收藏品有一个价值回归的问题,收藏品本身是 需要有人发现、挖掘的过程,需要伯乐。其原有的价值没被人发现或 发现的比较晚的时候,原价格并不高,表现出不被多数人了解和认同。 一旦被人认同,其价值将会有自然回归的过程,也就是通常说的价格 持续上涨的过程。5 青蛙效应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被称为“青 蛙效应”。实验时,将一只青蛙从凉水中取出,猛地放进沸水锅里, 生死关头,青蛙因突然受到“热”的强烈刺激,会本

4、能地从水中奋力 跳出来,摆脱死神,安然逃生。接着,研究人员再将这只青蛙放进另 一口装满冷水的锅内,在锅下慢慢烧火加温。就这样,冷水变成温水, 青蛙竟毫无察觉地在锅内悠然自得地游弋。等到水温烫手,它无法再忍受,想跃出铁锅自救时,却无能为力,枉送了性命。反应敏捷、警惕性很高的青蛙能够自救于沸水却葬身温水的现象 很是耐人寻味。沸水锅内的青蛙能够成功逃生,是因为它感觉到这是危险,务必要尽其本能及时进行抗争自救。温水锅内丧命,是因为它 的不自觉,它对危险的警惕和防范意识放松所致。实际上,青蛙是在 麻木中死去。看来,毕竟是低级动物,如果是人的话 。青蛙成 功做出的自救行为也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然而很多人

5、做事却和青 蛙如出一辙,甚至还不如青蛙。6 蹄铁效应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蹄铁效应”,也叫“蝴蝶效应”。这种效应说明了这样个道理:如果对于个微小的纰漏不以为然,而任之发展,往往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 崩溃。一颗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7 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是人们常有的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评价倾 向,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这种效应也 称“晕轮效应 。如果认为某人具有某个突出优点,这个人就被积极 肯定

6、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感;如果认为某人具有某个突出缺 点,这个人就被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甚至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让一位演讲者在某大学两个 班级分别作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其亲密攀谈, 而乙班学生对其则冷淡回避。同一个人作同样的演讲,为何效果会如 此不同?原来演讲前凯利曾对甲班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 而对乙班学生则说,演讲者是如何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有色眼 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学生们看到的都 是他们期望看到的。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可见,“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不利于人们全面正确地认 识他

7、人。这就提醒我们,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前,切不可太轻信事前得 到的信息,更不可凭一时的感觉。8莫扎特效应所谓“莫扎特效应”是这样的:当你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你的大 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 等患神经障碍的病人的病情。8 年前,研究者证明,在 IQ 测试中, 听莫扎特的受试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心理学家西格曾经是“莫扎特效应”怀疑论者,他用不同的空间 推理能力测试来反驳“莫扎特效应”的存在。在测试中,受测试者要 看着两个位置不同的E,其中一个字母被旋转成倾斜的位置与另一个 相比较,倾斜角度越大,就越难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字母的同异。根 据受试者的判断时间长短(毫秒)来测

8、试空间推理能力,“莫扎特” 组的测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些测试中,为 了保证一致性,都采用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当时,一个不可回 避的问题就是,难道别的音乐家的作品不能用作测试?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这些疑问。伊利诺斯大学医疗中心的神经生 物学家胡格与音乐学教授进行了仔细分析。他们设定了一个标准,计 算音乐的音量 10 秒钟或更长的时间里的起落频率。在这项测试中,流行乐和其他音乐得分最低,而莫扎特作品的得分要高出两三倍。胡 格预言,20 至30秒的重复频率对大脑影响最为明显,因为中枢神经 的许多功能也是以 30 秒左右的频率运行的,在音乐分析中很巧合地 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韵律

9、差不多每 30秒达到高峰。日本量子力学科学家江本胜通过测试,发现中国古典音乐要胜过 莫扎特的,只是尚未流行于世界。比如水的结晶试验,即是水处在古 典音乐环境中能结出极其美丽的图案,而在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往往 结出十分难看的图案。9 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在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 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 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 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根甩起牛 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 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

10、现很大的 波动。10、木桶效应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 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 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10多米诺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是把牌一个个竖起来,彼此比较靠近的排成一条线, 然后推倒第一个牌,它触发第二个牌倒下,第二个牌又触发第三个牌 倒下。这种效应就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导致一连串的事件的发 生。11反馈效应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

11、路中的 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 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 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C C 罗西与L K 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 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 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 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 进行了 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 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

12、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 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 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 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 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 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 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12 培

13、哥效应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 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 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 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 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 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 编码,比如,(1帽子,(2)眼镜,(3围巾,(4)衣服, 腰带,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 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大象,打气,洗 澡,电风扇,自行车,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

14、与固定编码 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 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 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 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 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 记住这一对象。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 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 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 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

15、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 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13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 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 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 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 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 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 也去哪里淘金。14 晕轮效应

16、许多师生对李某持刀伤人简直无法相信,其理由和原因是:李某学习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种的“无法相信”的现象所反映的就是心 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 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 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上 面所讲的无法相信李某持刀伤人就是因为他学习好的品质掩盖了其 它的品质所造成的心理错觉。其实大多数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 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 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