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200905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 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耷拉辗转(zhn)膂(l)力吹毛求疵B.匮乏磕绊(bn) 晕圈(yn)汗流浃背C.窒息无垠(yn) 自艾(y) 光怪陆离D.浮燥 虬(qi)枝水渍(z) 望眼欲穿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_: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_,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_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_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A、停息、安静、逐步、仿佛 B、栖息、宁静、逐渐、好

2、像C、停息、宁静、逐渐、仿佛 D、停息、安静、逐步、好像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武汉将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绿色发展、武汉的生态文明形象。B.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托晚报帮忙寻找一位贫困者,并愿意资助对方。C.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环。D.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4.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

3、像一种呜咽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像森林呼啸A B C D二、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

4、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

5、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

6、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

7、删改)5.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

8、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

9、“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

10、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

11、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注】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昆弟:兄弟。墐:j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匿之者,罪至夷 夷:灭族B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 生:生存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 祠:供奉D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 贵:以为贵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其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B. 母吁而言曰C. 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D. 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10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魏公子是魏王的儿子,魏节是魏公子的乳母。故事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事。B秦始皇知道乳母带着魏公子逃亡后,就以高官厚禄诱惑乳母交出魏公子 ,遭到乳

12、母的严词拒绝。 C秦王认为乳母用死来维护忠心和义气的精神可贵,于是按照大臣的礼仪厚葬她。 D文段最后以“乳乳狗搏虎,伏鸡搏狸”类比乳母的忠义之举,并引用诗经中的话赞扬她。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14分)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12.填空。(10分,每空2分)(1)何时眼前突兀不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镜里朱颜都变尽, 。酹江月(4)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长风破浪”比喻 ,这两句诗表现诗人 。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13、316题。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花开也有声音么?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

14、峡谷为之闪闪发亮。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