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2003229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40分钟思考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的对策文昌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林尤雄厌学与落后面大的问题,从某方面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厌学必然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不好了,就看不到学习的结果,没有结果的劳动,谁能提起精神?从最近几年我省各市县小学毕业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看,学生落后面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大都处在50到75之间,及格率在45%到70%之间,不及格的学生全省各市县平均将近一半人。如果把毕业考试的成绩作为检验合格毕业生的标准,那就意味着我们各市县培养的小学合格生仅占一半,而另一半,属于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一家工厂,只要它生产的产品有一半是不合格的,那么这个

2、厂将立刻倒闭。教育,虽然这样的合格率不会直接导致“倒闭”,但它对国民综合素质是一种隐性腐蚀,是人类灵魂的一种慢性自杀。身为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教育现状就像长久搁在心中的多面刺球一样,不时扎疼着我们的心,挥之不去,疗治无方,几乎成了当前海南乃至全国各地教育“艾滋”。从事教育22年来,我一苦苦思索,不断反思,反思课堂,反思学生;反思一节课,反思一单元,反思全学期,希望寻求到拯救教育的一副良方。多年的实践研究,我深有感触,学生的厌学和落后面大跟广大教师对课堂40分钟的无效损耗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五大方面的轻重把握不当: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激发。二、重人文教育,轻工具指导。三、重教师讲解,

3、轻学生训练。四、重大量堆积,轻重点吸收。五、重个案开花,轻全员参与。针对轻重把握不当的这五大方面问题,结合我个人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要克服学生厌学、落后面大等问题,应该要重点从每一节课的40分钟抓起,向40分钟要质量,做到五个注重:注重情感激发,注重工具性指导,注重学生训练,注重锁定重点,注重全员参与。一、激发情感,以情带学,给枯燥的学习披上有趣的外衣。在我们身边,即使是上公开课,关注学生情感的老师也很少。大多教师都是一开始便开始进入授课过程,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情感态度,师生之间如同陌路人。试想,如果你就是一名学生,突然间冒出来个不认识的老师,一上来便开始讲他的课,你会用多少的心思听这

4、位老师的课?而家常课,由于师生相对熟悉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更是极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激情完全没有被调动起来。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的精神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情感完全背离。所以,常常会有老教师埋怨:现在的学生,太懒,不想听课,不愿读书,只爱讲话!我曾经听过一位中年老师的课,上的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是借班上的一节研究课。当时这位老师可谓认真准备,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无可挑剔。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后,该教师直入主题,揭示学习内容,然后提出第一个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体现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语句,同桌相互读一读,并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是上午第三节课,所以学生已经有些

5、疲惫,精力分散。我注意看了在场的学生,全班56名学生,只有一半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边默读边划线,还有十几名同学拿着课本装模作样,目光呆滞,根本读不进去;而另外十几名学生有的相互聊着天,有的趴下来玩小玩意儿,有的东张西望不知该干什么好。这样的状况几乎一直延续到下课,教师的调控除了偶尔点名批评,几乎看不到别的有效方法,整堂课的40分钟对于一半的学生几乎是一种无效的损耗。课下,该老师满肚子的牢骚:“我都备得很好了,可是你看这学生,就是不配合。讲得再好,他听不进去。你提问题,没几个人举手回答。”旁边听课的老师颇有同情,也为他开脱:“是啊,这课备得很好,可是这个班的学生太腼腆,纪律太差”。其实,学习知识

6、,在最初阶段总会感觉枯燥,小学更是如此。任何时候的小学教师,都应该通过适当的调控手段,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何况这堂课学生已经明显疲倦。我想,如果这位老师能在刚上课时关注学生相对疲惫的情感状态,适当通过一两分钟的小活动进行调整,并且在上课过程中适当结合表扬,树立榜样,小组评比等等调控手段,始终扣住学生的情感主线,给枯燥的学习披上有趣的外衣,那么课下就不会发出“学生太不配合”的牢骚了。二、既显人文,更重工具,保证课内习得方法。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性质有明确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重视语

7、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首要特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语文课堂过多的关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然造成对文章遣词造句、修辞、写法等工具性的忽略,课内不能较好习得方法,无法形成语文素养,更谈不上课外“得益”和发展语文素养了。而在实施新课标以来,侧重于文章主题思想的体会的语文课太多太普遍,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现象十分严重,语文课常常被沦为政治课。鸟的天堂是一篇人文价值很高的文章,但同时也是一篇“工具性”强的好文章。当时我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是这样上的:三个主要问题贯穿整堂课:1、第一次看到的是一株怎样的榕树

8、? 2、第二次看到的是怎样的鸟儿?3、为什么这里的榕树这么大这么美,鸟儿这么多这么欢?该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找句子读句子理解句子有感情朗读”。课堂中,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朗读都比较准确到位,读书的次数也比较多。整体看来,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可是听完后细细一想,这样的课我们的学生除了知道大榕树很美,鸟儿很欢,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之外,其它收获微乎其微。除了朗读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还有写法特色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即便是朗读,也看不到使学生朗读水平提升的训练,看不到优美语句的背诵积累。试想一下,如果每堂课都这样只关注

9、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到底能有多少提高?如果一直都这么上语文课,我们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好起来吗?对学习语文会产生兴趣吗?其实这篇课文有很多句段都可以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范例。比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就是一个训练孩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的绝好例子;写榕树大和鸟儿多,我们可以抓住“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和“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些在写法上比较有特色的句子,教师如果能

10、在理解句段内容的同时抓出来进行训练,不但能让孩子明白对比、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而且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主题思想也是很有帮助的。语文教材都是以文章为载体,而文章必然带有主题思想。但是不论它带有多么深刻的主题思想,语文课上,它都是学生借以学习语文的工具。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要依赖于这门工具。所以,关于字词句的积累,阅读、理解、写作方法的掌握等等,都是语文课必须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的“工具”,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这方面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三、少讲多练,当堂落实,让内化过程在40分钟内完成。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获得知识的过程必然要经历“接触了解熟悉运用内化吸收”

11、的过程。叶圣陶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而我们广大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关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接触”“了解”的过程,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举目皆是。教师在课堂上点到的知识方方面面,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也是云云种种,而真正通过课堂让学生熟悉的不多,把熟悉的知识当堂进行运用达到内化吸收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实中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教师总是习惯了把熟悉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作为课外作业,把最重要的部分丢到了课外,造成了部分自觉性差又缺少家庭监督的孩子错过了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环节,严重影响获得知识

12、的效果,直接导致成绩跟不上。去年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大赛中,杨佳慧老师上的渔歌子就能充分考虑诗词的内化过程。整堂课把学习渔歌子分成“初读诗歌”“借助小老师再读”“多种形式读”“看画面背诗”“讲出诗中故事”“伴乐吟唱诗歌”六步完成,演绎了经典的“准确读诗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故事演唱古诗”古诗词课堂。几乎没有教师的分析讲解,都是学生在读在赏在说在唱。“初读诗歌”和“借助小老师再读”,既习得了借助拼音和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又能基本了解诗歌内容,达到初读的效果。而“多种形式读”这一环节,通过不断变出新排版形式的诗歌,吸引学生不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朗读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

13、教学目的。第三环节的“看画面背诗”,既巩固了背诵的目的,又能在看图片的背诵中体会画面的美,把学诗活动推上一个新高潮。第四环节“讲出诗中故事”,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学生在领会了诗句描述的美丽画面的同时,又能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故事情节,把诗读得有立体感。最后把诗唱成一首歌。学生由“读诗歌”到“赏诗歌”“说诗歌”最后竟然“唱诗歌”。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读诗歌,只是读的形式不断变化,读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读出的感觉越来越美,学生对诗歌形式、内容和主题情感的了解,尽在读中获得内化,形成能力。四、锁定目标,大胆取舍,充分解放40分钟繁琐的学习任务。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要想有所得,必须有所舍,啥都不想

14、舍,啥也得不到。古人也早就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名训。同时撵两只兔子一只也撵不上,只有下狠心舍弃一只,才有可能竭尽全力撵上另一只。语文教学亦是如此。40分钟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如果我们把学习任务集中某个点或几个点上,那么时间是够用的。但是如果一堂课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舍不得放下,那么时间就不够用了。算一算孩子们在课堂学习的时间,一年至少有480个40分钟,六年大约有3000个四十分钟。我们做个简单的统计,如果每个40分钟学生都学会一个生字、一个词语,熟悉一个句子,那么六年下来,我们的孩子将积累3000个汉字,3000个词语,熟悉3000个句子。这样下来,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会觉得难吗

15、?语文考试会不及格吗?但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学生不会写作文,有太多的学生毕业测试不及格。原因何在?难道平均一节课老师就没教一个生字、一个新词,没读一个句子?恰恰相反,一堂课,老师教了太多,多得让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完全消化吸收。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写的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散文,约1500字,比一般课文长一倍,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比如“诺贝尔奖”“放射性”“X光”“镭”“钋”等专业术语,还有含义深刻句子:“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

16、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等等,如果再考虑文章中的比喻、比较、环境描写等等写法特点,那么这篇课文的学习将会拖垮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去年我在南京素养大赛赛场上也上了这一课。30分钟的课堂,时间紧,课文长,知识点多。为了避免繁琐,我紧扣单元教学重点“感受每次成功中不可缺少的科学精神”,大胆割舍与之无关的知识点,引导围绕“美丽”展开学习:先是聚焦“美丽”,抓住“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的长裙看透未来。”等八个表现美丽的句子,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通过朗读让美丽扣住学生的心灵。接着是寻找“美丽”,通过默读划出这八个句子的过程发现美丽的痕迹。第三步就是读懂“美丽”,突出九个最能体现美丽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呈现了“读明白有感情读背诵美说美”的不断深入、层层提高的过程。第四步用自己的话“归纳美”“歌颂美”,第五步“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