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199249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西师大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江南春,回答问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_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请选择:()A.动静结合B.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C.点面结合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_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2、,因风飞过蔷薇。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清平乐”是_名。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之情。3本词语言轻巧,词味隽永,表达了词人_的感情。4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妙处。_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填空。(1)“咏柳”中“咏”的意思是_。(2)“丝绦”一词本义是_,在本诗中指的是_。(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_。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诗句:_意思:_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

3、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_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5. 完成下面练习。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_。1补全古诗2“九曲”的意思是_,“自天涯”的意思是_。3诗中描写黄河汹涌澎湃,向前奔流的景象的诗句是“_,_。”4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_。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_,_。1补全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

4、项是()。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色”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4诗中揭示了“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7. 按要求做。望洞庭

5、_湖光秋月两相和,遥望洞庭_,_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1在题目下方的横线上写出诗的作者。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诗补充完整。湖光秋月两相和,遥望洞庭_,_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3摘录诗中的一个比喻句,再写出:这句话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了?_8. 阅读与理解。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_,_?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2这首词的题目是_;“清平乐”是_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相媚好:_。亡赖:_。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_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9. 读诗句,完成练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1)这两句诗紧扣早春的特色之物_和_,表达了诗人_之情。(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展示的画面。_10. 古诗词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作者辛弃疾是_朝的豪放派词人。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

7、写出雨的细微。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11. 阅读综合训练。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花满蹊:花很多,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蹊,小路。压枝低:形容花开得很茂盛,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鸣叫声。1本首诗是一首_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七言绝句D.七言律诗。2本首诗在第_、_、_句押韵,韵脚是_、_、_。3按照“二二三”式的朗读节奏在第三、四句诗上做出停顿标记。4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5多读几遍,我们

8、会找到诗中表现花开得繁盛的两个字:_、_。6第三句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_7想象诗中的景物,补充下面的文段。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有_,有_,还有_,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的花连枝条都压弯了。_的蝴蝶飞来了,时而_,时而_,久久不肯离去。花枝间传来“恰恰”的啼叫声,仿佛是可爱的黄莺在_。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注释: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同“掏”,指挖土烧瓦。无片瓦:没有一片瓦。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房屋。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陶者

9、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_)“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_)“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_)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_13. 课内语段赏析。出塞_,_。_,_。1默写古诗。2这首诗作者_代诗人_;这首诗主要描了_。3诗人从写景入手。从诗中可以体会_的情感。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_.1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_。_,牧童遥指杏花村。1把古诗补充完整。清明一诗描写的是(节日)时的景象。2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_。3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 )的情景。A.踏青时十分喜悦B.扫墓时凄凉、忧伤C.喝酒时逍遥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这首诗的题目是_,作者是_代的_。2“独”的意思是_,“倍”的意思是_。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是农历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和_。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B.思念亲人。15.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_出来,又_回去,_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