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992444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_T 1998-2021 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65.020.20CCS B 6135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9982021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Ardisia crenata Sims for ornamental use2021 - 08 - 17 发布2021 - 11 - 17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5/T 19982021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播种育苗25 一年生苗培育46 二年生苗培育67 三年生苗培育78 产品质量分级89 技术档案管理8附录 A(资料性) 主要栽培品种特征10附录

2、 B(资料性) 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表11附录 C(规范性) 一年生苗质量等级表13附录 D(规范性) 主要栽培品种产品质量评价方法14附录 E(规范性) 主要栽培品种产品质量等级表16参考文献18I DB35/T 1998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廖柏林、赖文胜、彭东辉、陈昌铭、

3、陶萌春、洪永辉、张文元、刘梓富、王星孚、郑建英。 II DB35/T 19982021观赏用朱砂根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确立了观赏用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栽培程序,规定了播种育苗、一年生至三年生苗培育的操作指示,描述了产品质量分级、技术档案管理等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观赏用朱砂根的栽培,生产和管理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8222008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

4、的一般要求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观赏用朱砂根 Ardisia crenata Sims for ornamental use以观赏果实为主要栽培目的,栽植于营养杯等容器中的朱砂根。 注: 观赏用朱砂根主要栽培品种有:福株、青叶富贵、大富贵、赤玲珑等,主要栽培品种特征参见附录A。 3.2脱杆高度 height of main stem below the first fruit branch以基质表面至最低结果枝的主杆高度。 3.3果层厚度 height of main stem for fruit growth从最低

5、结果枝到最高结果枝的主杆高度。 3.4叶层厚度 height of main stem for leaf growth从最高的结果枝到顶芽的主杆高度。 1 DB35/T 199820214 播种育苗4.1 种子采集贮藏4.1.1 种子采集母株选择:选择无病虫害、株龄3年以上的健壮母株,在结果多、果实新鲜饱满、着色早的果穗上采摘。 种子采集:12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完全转色后,按栽培品种分别采种。 4.1.2 采后处理采后果实置于阴凉处堆放,2 d3 d内在果肉未失水前搓去果皮果肉,再加水浸泡4 h5 h捞起搓揉,流水冲洗,除尽果皮果肉,沥水晾干。 4.1.3 种子贮藏采用种子混合洁净河沙或蛭石保

6、湿贮藏。选择室内阴凉避光处堆藏,地面先铺一层厚度约2 cm的细湿沙,再铺一层种子,以种子不重叠为宜,隔层堆至50 cm100 cm,面上覆盖薄膜,压好薄膜边角。每周打开薄膜透气1次,并检查湿沙含水量,保持在捏紧松手后不散无滴水状,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喷淋净水保湿。沙藏时间以100 d以内为宜。 4.2 种子检验4.2.1 检验方法参照GB/T 27721999的规定。 4.2.2 种子质量采用发芽率和净度90%以上的种批进行播种,发芽率和净度在60%90%时应相应加大播种量。 4.3 育苗准备4.3.1 圃地选择圃地应交通便利、地势平缓、水源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选择无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且保

7、湿性、透气性良好的地块设置苗床。粘性较大的土质可加入河沙改良透气性,沙粒多的土质可加入腐殖质土增加保湿性。前茬为朱砂根或其它作物的苗地应彻底清除杂草、杂物。入冬前深翻土壤, 用180 kghm-2240 kghm-2生石灰消毒杀菌。 4.3.2 作床圃地浅翻0.20 m0.25 m,碎细土块。床宽1.0 m1.2 m,高0.15 m0.20 m,步道宽0.35 m0.45 m。床面两侧用砖块或木板打围。圃地四周开好排水沟。 4.3.3 苗床消毒播种前20 d30 d对苗床土壤或基质进行消毒,可选用: 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用 50 mL 的福尔马林加水 10 L20 L,均匀浇灌苗床; 2 D

8、B35/T 19982021 克菌丹、多菌灵消毒:每平方米用 50 mL 的 50%克菌丹或 50%多菌灵 300 倍液在种植前浇灌苗床; 敌克松消毒:每平方米用 70%敌克松原粉 500 g 和 60 g 细土撒施,与表土混均。消毒后用薄膜密封 7 d10 d,待翻膜晾至无味后播种。 4.4 播种4.4.1 播种期2月底至3月中旬,当苗床5 cm深处土温稳定在8 左右,或育苗棚内最低温度维持在12 以上时, 即可播种。 4.4.2 播种量播种量225 kghm-2300 kghm-2。 4.4.3 种子处理4.4.3.1 播种前,把种子从层积沙中筛出,按精选、消毒、催芽的顺序进行种子处理。

9、4.4.3.2 精选:把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 10 min20 min,剔除上面的杂质及瘪粒,得到饱满的种子。 4.4.3.3 消毒:用 40%氟硅唑(福星乳油)8 000 倍液,或 40%甲醛(福尔马林)50 倍液,或 1%硫酸铜溶液,浸泡 10 min15 min 后用清水洗净种子。 4.4.3.4 催芽:温水催芽或药剂催芽。 温水催芽:先将 38 左右的温水倒入容器内,将种子浸入,边倒种子边搅拌,最后水面高出种子 10 cm 以上,自然冷却至室温并浸种 1 d。种子吸水膨胀后捞出封装于容器内,置 20 左右处催芽 2 d3 d 或 15 左右处催芽 5 d7 d,期间喷淋净水 23 次;

10、33 药剂催芽:药剂可选择 25 mgL-150 mgL-1 GA ,或 0.25 mgL-10.50 mgL-1 三十烷醇, 或 50 mgL-1 GA +0.25 mgL-1 三十烷醇。药剂室温浸种 0.5 d1 d,种子吸水膨胀后捞出封于容器内,置 20 左右处催芽 2 d3 d 或 15 左右处催芽 5 d7 d,期间喷淋净水 2 3 次。 4.4.4 播种方法采用撒播,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以种子不重叠为原则;也可采用穴盘点播。播种后用过筛的细黄心土或细沙覆盖,覆盖厚度2 cm3 cm,以不见种子为宜,淋透水,苗床上层覆盖弓形薄膜保温。 4.5 播种苗管理4.5.1 揭盖膜种子出土后

11、应逐渐去除盖膜。当幼苗达到60%70%时,将弓形架基部的裙膜上翻;在幼苗出齐,开始长出第2枚真叶时揭去全部盖膜。揭膜后如遇连续晴天,每天上午辅以喷雾保湿。 4.5.2 间苗除草在幼苗长出2枚真叶时进行间苗,每平方米保留幼苗7580株。间苗与补苗同时进行,苗木分布均匀。结合间苗及时清除杂草。 3 DB35/T 199820214.5.3 温度管理种子未出土,棚内温度维持在13 20 即可。揭膜后大棚保持80%90%的遮光率,注意通风控温,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5 28 。温度低于12 时,应采取增温和防寒措施;温度高于30 时, 应及时通风降温。 4.5.4 水分管理出苗前期苗床土壤应保持相对湿润,

12、苗出齐且长出2枚真叶时应保持润而不湿,35枚真叶后应保持苗床干湿交替。雨季时育苗大棚四周应清沟沥水,防止苗床过湿。 4.5.5 施肥管理在真叶展开12枚后开始追肥,可喷施尿素(0.2%)加磷酸二氢钾(0.2%),或N、P、K配比各15% 的复合肥(0.2%)。施肥后第二天喷洒1次清水浇叶洗苗。 4.5.6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缩顶病、猝倒病及蚜虫等病虫危害。参见附录B。 4.5.7 苗木移栽苗高3 cm5 cm,叶色正常,叶数46枚,主根长度3 cm以上,侧根数3条以上可以移栽。 5 一年生苗培育5.1 栽培设施采用塑料大棚,内外二层遮阳网,内层遮阳网以60%的遮光率为宜,外层遮阳网以50%的遮

13、光率为宜。 5.2 基质配制基质采用椰糠与泥炭土或林下腐殖质土的混合基质,椰糠:泥炭土或林下腐殖质土配比为3:2。林下腐殖质土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先行消毒,将基质按比例洒水混均,基质含水量为70%75%。 5.3 营养杯营养杯规格为8 cm10 cm或10 cm10 cm或10 cm12 cm。 5.4 作床育苗床高25 cm,宽1.0 m1.2 m,沟宽40 cm,长度不超过30 m为宜。土块细碎后在床面铺2 cm 5 cm厚的黄心土或细沙,应确保床面平整、不积水。四周开好排水沟。 5.5 置床将装好基质的营养杯成排成行置于床面,营养杯互相靠紧。 4 DB35/T 199820215.6 移苗上袋5.6.1 移苗时间播种苗达4.5.7的要求后即可移苗上袋。 5.6.2 起苗移苗前将苗床浇透,用竹签等在离苗基部3 cm4 cm处斜插入土,深约5 cm,撬松土壤,将苗轻取出土;在静水中洗去根部粘土;将根部浸入容器内的黄泥浆后,斜靠在容器边缘。 5.6.3 上袋将混合好的基质装入营养杯,基质高度离杯口1 cm为宜。用竹签在营养杯中心打圆锥形种植孔,孔径约3 cm,深约5 cm。将幼苗放入孔内,不窝根。将基质从四周压紧,栽植深度以栽至根茎部为宜。当天起苗,当天栽完。上袋后浇透水。 5.7 温度管理5.7.1 最适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0 25 ,夜间应保持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