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优异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988517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取氧气优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取氧气优异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取氧气优异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绪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试验加试中,也是关键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详细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深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经过对气体制取通常方法给予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能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试验2-5、试验2-6、试验2-7及学习另一个关键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和探究,由学生制取并试

2、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试验技能的贮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试验基础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以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经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试验探究方法和利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和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

3、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友好。教学关键和难点教学关键:氧气的制法和试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试验装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依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复习提问演示试验讨论归纳试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升爱好。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试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试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 附铁夹 、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一、试验室制取氧气1、高锰酸钾

4、制氧气2、过氧化氢制氧气3、氯酸钾制氧气二、重难点1、催化剂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篇二: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课题制取氧气lbrqh教材依据:教育部2021年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思绪:本节课是经典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首次尝试经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的物质,初步体验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新讲课。新教材淡化了氢气的制取内容后,氧气的制取就愈加主要了。该课为学习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也是初中化学中的主要内容。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又是学生熟悉的物质,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

5、生基础具有观察试验和进行简单试验操作的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是有能力进行简单的试验设计的。所以本节课很轻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氧气的工业制法及试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第2课时:试验活动1氧气的试验室制取和性质;分解反应。教学目标:一 知识和技能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2、掌握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试验操作方法。尤其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3、掌握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会判定分解反应。4、能写出试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文字表示式。 二 过程和方法1经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试验能力及

6、合作交流能力。2学习利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升对试验进行分析、思索的能力。3、经过探究氧气的试验室制法,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通常要研究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对催化剂的试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试验习惯。3、经过讨论,促进交流、合作和表示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关键: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关键、难点的突出及突破: 1 经过学生动手选择仪器并组装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

7、生成为学习主体,以突出关键。 2 催化剂的概念是本节课难点,能够边试验、边引导学生思索二氧化锰是否是反应物,再作对比试验加以解释。教学方法:本节课关键采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1老师的试验准备:5%的过氧化氢溶液、带单孔橡皮塞、导管、二氧化锰、氯酸钾、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2学生分组试验: 共十二组,每组包含 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试管架、试管、铁架台 带铁夹 、带单孔橡皮塞、导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坩埚钳、棉花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相关氧气用途的录像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

8、途?学生讨论回复:氧气能够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怎样取得纯净的氧气呢?工业用到大量的氧气怎样制得呢?你们是否期望自己也能够制取出氧气来?我们学了该课题后,以上问题就可得出答案了。二、氧气工业制法学生阅读:教材40页“资料卡片”工业怎样大量制取氧气。师:经过阅读,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氧气的工业制取。学生回复: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老师补充:膜分离法制氧气。师:学生看相关资料并思索讨论归纳小结。依据以上数据,经过分析能够得出: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粉尘已预先除去 将空气先加压降温至-200,空气变成态。详细

9、过程:1、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氮气干燥加压液态空气液态氧氧气2、膜分离法制氧气 学生依据书本自主学习 空气富氧膜富氧空气含氧80%以上讨论工业制氧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为何?小结工业制氧是物理改变。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多种成份的沸点不一样,把空气中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三、氧气的试验室制法试验室常从一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 kmno4 、氯酸钾 kclo3 、二氧化锰 mno2 、双氧水 H2o2试验探究一老师演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设问试验2的反应结束后,再加入过氧

10、化氢溶液,反应能否继续进行?假如能进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小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全部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归纳: 1 “改变” 指加紧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2 “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及化学性质 不是物理性质,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设问试验室制取氧气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试验探究二老师演示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引导学生讨论依据以上试验,同学们发觉了什么?小结氯酸钾能够用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不能。二氧化锰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仍起到了加紧反应速率放出氧气的作用?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仍做催化剂。小结

11、归纳小坚固验室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使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做准备。活动探究三学生探究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试验活动1设问: 1 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怎样选择仪器、怎样连接仪器? 3 试管口为何要放一团棉花? 4 为何能够用排水法搜集氧气? 5 什么时候搜集气体? 6 试验结束后是先熄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学生分组讨论:处理以上问题。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验步骤: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b、装药品,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将集气瓶内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上倒

12、放在水槽中。d、给试管加热。e、导管口开始连续均匀出现气泡时搜集。f、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学生进行试验,自己选择仪器。设疑试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改变?这多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和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分?小结分解反应:由一个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区分: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课堂练习:书本41页第1、2题课后作业:书本42页第4题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使很多原来老师讲解工作由学生讨论来完成,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如:经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

13、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题教学还依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设计本课课案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起到催化作用,本人在教材原有试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试验,而使二氧化锰在分解过程中只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当然,本课也有不足,“讲”的内容有偏重,没有大胆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篇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左志荣教材分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碰到的第一个气体

14、的制取,是学生详细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深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经过对气体制取通常方法给予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关键研究试验室中怎样制取氧气,在试验室里常见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经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怎样得到氧气,尤其是在试验室的条件下怎样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2、经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经有部分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示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关键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经过化学试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了解分解反应。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过程和方法: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础操作,动手制取氧气。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3、采取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家认识物质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