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987201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论文 教学设计需要有意思的折腾兼谈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提要:要实现高效甚至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需要进行有意思的折腾,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时,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所优化和提高。教学设计不是通过简单提问,直达教学主题和目标,而是要遵寻学生的理解规律迂回推进。没有意思的教学设计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做到教学内容因学生的需要而教。关键词:教学设计 有意思 折腾 教学设计是执教者在进行教学前进行的教学设想,它是对文本和学情进行深入研究后计划实施的教学构思和程序安排,它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效甚至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需要进行有意思的折腾。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有意

2、思的折腾呢?因为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体验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设计不是通过简单提问,直达教学主题和目标,而是要遵寻学生的理解规律迂回推进。同时在教学中,因为学生都喜欢有兴趣的教学环节和程序;所以教学设计不但要折腾,还应该有意思地进行折腾。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时,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所优化和提高,我们不妨以最后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在网络和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展开: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

3、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一般执教者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介绍课文背景。二、梳理情节,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中分析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到法国人失去国土的悲痛和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归纳拓展,延伸认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这样去设计教学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从学生的预习感知环节,笔者知道:读完课文,学生能感知到小弗朗士由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到后来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并且同情理解老师这一重大转变,他们也能感知到韩麦尔先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经过多次听课和上课实践后笔者还发现:这么一篇经典的课文上完之后,学生并不感到经典,学生或许理解了描写方法的意义,理解了

4、文中人物对法语对国土感情的变化,但对于文中人物为什么会对法语对国土产生情感变化却没有达成深刻的体验。因为在大量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期待并不在于如何热爱祖国和母语,他们对丧失国土的悲痛也缺乏体验的兴趣。那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哪里呢?下面我们不妨把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调查问题罗列如下:1、按照常理,“我”迟到了就要挨打,今天老师为什么没让“我”挨戒尺?先生为什么没有责备“我”呢?当“我”回答不出问题,先生为什么不批评“我”,而是温和的和“我”说?2、小弗朗士今天为什么这么认真,为什么一下子都听懂了?3、“我”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4、文章为什么叫最后一课?5、为什么“我”听到这是最后

5、一堂法语课后,心里会十分难过呢?6、“我”怕先生骂“我”,为什么还要逃学迟到?7、先生今天为什么穿得那么隆重?8、为什么先生最后要使出全身力气写两个大字?9、在文章结尾,为什么先生只做了一个手势?结合以上9个问题,笔者发现:学生真正不理解的既不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是小弗朗士由不热爱法语不热爱祖国到热爱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变化;而是在最后一课中,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但在大量的教学设计(包括上面这个教学设计)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花一半甚至一半多的时间在教学文中人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感知和解决的问题。由此笔者发现,没有意思的教学设计最关键的是我

6、们没有做到教学内容因学生的需要而教。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避免没有意思的瞎折腾,应该从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开始,而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又应该在学生有阅读期待,或者在学生有问题悬而未决的地方开始。应该说,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变化的外因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但他变化的内因却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结构的变化。那最后一课导致了小弗朗士怎样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结构的变化呢,文中又是在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变化呢。应该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经典的所在。虽然这篇文章也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这篇文章的经典却不仅仅是让我们发现和体会爱国主义情怀,而是体会这种爱国主义

7、情怀的特点和个性。不然,最后一课就不是这一篇的最后一课,而是可以被其他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代替了。笔者觉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只有在这些地方展开,有意思的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再新鲜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都可能成为一种作秀和表演,那就是在瞎折腾了。所以,实现教学设计有意思的折腾,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这篇课文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在哪里。那当我们选定了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后,教学设计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意思的折腾呢?我们不妨还是以笔者对最后一课(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针对学生的提问和阅读期待,笔者的教学设计大致作了如下环节安排:首先请学生找出最后一课比较特别的地方。学生寻找后发现,最后一课

8、有以下不同:这堂课,课堂纪律更好,上课的人更多了,上课效果和学习态度也明显不一样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心情和态度也大不一样了。小弗朗士更是由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幼稚的孩子最后变成了一个既爱法语又能理解同情老师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发出这样一个疑问:小弗朗士为什么在一堂课上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初看很简单,有学生马上会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以后不能再上法语课了。这样回答显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阅读期待。但在这个简单的回答中,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学会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一番折腾,那学生的理解就有可能走向深入。那笔者是如果进行折腾的呢?在执教时,笔者首先抓住矛盾来折腾。笔者反问

9、,文中开头写到,小弗朗士不是本来就很不喜欢学习法语吗?而现在又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就是说以后不用上法语课,他不是应该很高兴吗?这样一折腾,就使得原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也正是这种简单的复杂把教学内容引向了深入。学生由此会重新思考进而探究出,真正使得小弗朗士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不是这堂课本身。因为最后一课上课的内容仍然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真正使小弗朗士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在最后一课他发现并认识到了以前不曾发现和认识到的人生感悟。因为在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在即将被迫学习比母语更难学的德语中发现:其实,所有的法国人都是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的,而自己身为法国人却不会讲法语分词,不但不会说,不会写,而且以

10、后连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了。正是失去看似不可能失去的学习机会使得不美好的学习变得美好了。这种发现是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小弗朗士独特的人生感悟。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使小弗朗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该如何进一步细化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在特定环境中,小弗朗士在人生感悟中的忽然成长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抓住关键词进行折腾。文中,当小弗朗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出现了多次“难过”和“懊悔”的心情。我们应该紧紧抓住“难过”和“懊悔”进行追问,小弗朗士究竟难过什么,懊悔什么。学生在探讨中就能明白:正是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失去了看似不会失去的学习机会,才使得他如此倍加珍惜这既简单又不同一般的最后一课。

11、有理由相信,学生在我们这样不断的折腾中,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了,体验也更真实了。教学设计到这里,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有必要再折腾一次: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这不是最后一课,以后还能照样上法语,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根据文本和常理进行推理可知,小弗朗士还是会像以前一样贪玩厌学幼稚不懂事。经过这样的折腾以后,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一课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题目之所以叫最后一课,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其实这还是小弗朗士人生的第一课。他由此明白了两个字“珍惜”, 珍惜自己的祖国和母语,珍惜那些看似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学生人生重要的一课呢?他们也应该珍惜那些看似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比如珍惜父母给予的爱,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等等。这样我们对学生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能会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总之,笔者觉得:教学设计应该进行有意思的折腾。教学设计有意思的折腾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像小说情节一样充满悬念和空间感,这也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在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参考文献:周庆元: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 (03)李存花:收获在过程和方法中J青海教育, 2007,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