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的由来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1976396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门五邑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门五邑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门五邑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门五邑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五邑的由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门五邑的由来江门的得名江门处于西江下游,它对水的依赖甚深,甚至它的名字也因西江而起。资料记载,宋代西江在新会出海,西江支流蓬江切过蓬莱山(亦称狗山)(原江门一中所在地)和烟墩山(今蓬苑广场附近),这里因两山对峙而被称为江门”。五邑首府江门建市前是新会县的属地。元末明初年间,江门已初形圩集,因水陆交通便利而逐渐成为五邑和邻近四乡的商品集散地,工商业繁荣。康熙新会县志疆域图中已标有“江门”地名。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镇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置了江门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据统计,1923年,经江门海关查验的进出境旅客为65.3万人次,是江门

2、常住人口的60多倍。江门在新会及西江流域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贸易中心,1925年首次成为省辖市,以后又几经变更,成为新会的镇,进而成为独立建制的县级市。1983年,江门市从佛山专区分离,升格为地级市,成为五邑地区的首府。从政区建置的沿革来看,五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新会转到了江门,实际上是五邑地区由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向以商贸发展为主演变的必然结果。从四邑到五邑五邑地区行政建置的兴革,行政机关驻地的迁移,隶属关系的变更,辖区范围的伸缩等人文地理现象,深受本地区政治管理需要、经济发展规律和语言习俗的影响。一、五邑建制,历史悠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岭南大地是土著居民

3、南越民族的聚居地,处于“各有君长”的散乱无序状态,越族各部落、支族互不统属,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组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五邑地区的新会、台山、鹤山归南海郡管辖,开平、恩平则为桂林郡属地。西汉时,开平、恩平改属合浦郡。五邑以建置时间为序,先后是恩平、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最早设县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始称“思平县”,县治大致在今恩平良西镇恩平铺,辖今恩平全境及阳江、阳春部分地区。南朝时陈国改思平为”齐安”。隋朝立国后,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海安”。“恩平”一名的正式出现,是在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北宋开

4、宝元年(968年)废恩平县并入阳江县。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新会德行都及阳江、新兴地“设广东肇庆府恩平县”,县治也南移到今恩城镇。清朝沿袭不变。长期以来,恩平属粤西的肇庆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移归佛山地区,1983年划归江门市。新会:设县于三国时期吴黄武元年(222年),在今新会河村一带设“平夷”县,意在对当地以土著居民为主的稀疏人口实行镇抚。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将县名由“平夷”改为“新夷”。“新会”一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当时叫“新会郡”,它是从南海郡划分出来的,并与之平级,下辖新夷等县。南朝一直沿袭未变:隋朝初年撤新夷,并且废新会郡设新会县,“

5、新会”一名便延续至今。隋开皇一年(591年)置“冈州”,与新会县同在一城办公。后经隋、唐朝两代建制的多次变化,至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义宁县并入新会县,属广州府,是新会县境最大的时期,包括隋、唐两代冈州全境,其县境包括今新会、台山、斗门、江门市区全境和珠海、中山、顺德、开平、鹤山的部分。此后新会县境逐渐缩小。台山:在元朝以前一直为平夷新夷新会县地,到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才分出新会县西南部设“新宁县”,隶属广州府。清朝同冶六年(1867年),为尽快结束土著居民与客家人连年的械斗,清政府实行土客分治”,成立赤溪厅。民国元年(1912年)赤溪厅改为赤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考虑湖南、

6、广西也有新宁县,为了避免重名,于是因县城北有三台山这一自然地貌而改名为“台山县”,与赤溪同属粤海道。1953年赤溪县并入台山县。开平:原为恩平、新会、新兴三县交汇地带,大部分地域本属恩平,其北部低山丘陵区在明朝成为造反民众的聚集之所,朝廷常常为此发兵镇压,曾在此设立“开平屯”,取“开通敉平”之意,派军队驻扎,一边屯田垦荒,一边维持治安。清顺治六年(1649年)建县治,县城设在苍城。以加强对这三县交错地带的行政管理。明清两朝,开平属粤西肇庆府。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县城从苍城迁到赤坎,1952年,又从赤坎迁到三埠镇,1963年以前多数时间仍属粤西肇庆专区,此后归佛山地区管辖。鹤山:原为新会西

7、北部和开平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清朝前期,这里招民垦荒开发加快,行政管理事务大增,新会、开平县治“去邑辽远,山险林邃,盗贼潜藏”,于是雍正九年(1731年)在鹤城镇设置“鹤山县”,因城北有一小山,形似仙鹤而得名。辛亥革命以后县址才迁到今沙坪镇。鹤山市鹤城镇禾谷田心村客家民居二、从四邑到五邑在历史上,江门地区各市、县的行政建置尽管曾分属过不同的辖区,但长期以来,在海内外五邑人的地域观念中,始终把它们看作是一体的,称作“四邑”、“冈州”、“五邑”等。这些称谓与行政建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建立在对本地区共同文化传统认同基础上的地域界分。“四邑”、”冈州”、”五邑”概念的出现,与鸦片战争后五邑的海外

8、移民有关。五邑是广东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五邑移民要在一个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复杂而又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因此,他们就跳出县域的局限,把地缘相邻、语言相近、习俗相似的多个县华侨联合起来,组织社团。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冈州会馆”、“四邑会馆”、“四邑公所”、“四邑总会馆”等社团不约而同地陆续在东南亚、美洲、澳洲和欧洲出现,于是,随之就有了冈州”、四邑”的文化地域概念。有意思的是,虽然鹤山也是从新会分出,然而从19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台山、开平、新会的乡亲在心理上长期不认同鹤山,华侨社会中流行的“四邑”并不包括鹤山,反而是把在行政上一直隶属粤

9、西的恩平县拉了进来。恩平县在古新会县的西边,处于珠江三角洲与粤西丘陵山地的交界地带,其设县的时间与古新会县同时,但是长期以来政区与新会两属。这种行政区划与民众心理区划的矛盾,是地理和文化、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鹤山民众喝的是西江水,而流经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则是另一条河流,四县同饮一江水,自然在文化、习俗、语言诸方面就要相近得多。清朝雍正年间设置鹤山县,主要是为了安置粤东的客家移民,至今当年的方言还有不少客家话的痕迹,而另外四个县的方言则比较一致,说“四邑话”。咸丰、同治年间,在今天的五邑地区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土客械斗”,前后长达十二年,亲痛仇快,最后分布在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客家人

10、被强制迁出,只有鹤山的客家人基本守住了自己的家园。这一事件成为拉大鹤山与四县民众心理距离的推助力,历史的恩怨影响到了后人。不过一些突发事件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乡土文化地理的特征,更深厚的文化传统才是持久的力量。到了20世纪20年代,香港出现了“五邑”商会组织,慢慢地“五邑”之名在美加、在东南亚被更多的海外乡亲接受,民众的心理区划与家乡政区的矛盾在缩小。1949年以后,恩平也脱离其历史时期对粤西的行政隶属,九九归一,与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合并为一个地区。至此,行政区划最终与民众的心理认同区划和乡土文化区划趋同了。就这样,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和恩平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岭南五邑。1983年五邑地区从佛山地区脱离出来,江门市升格为地级市,并对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以及阳江,阳春实行管辖,时称”五邑两阳”,“五邑”第一次作为一级政区的主体而存在。随后,“五邑”的称谓在海内外更为流行,以“五邑”名义成立的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在香港、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现。1988年初阳江,阳春从江门五邑地区分出,经过漫长的演进,五邑行政区终于与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地域概念相吻合。二00九年香港江门一五邑h联联谊会成立大会暨侨港五邑同乡联谊会第十九届理监事就职典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