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973340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向往山那边汇编 面对着山,人们总会有种攀登的欲望,那是因为山峦叠嶂的阻碍,造成视界的局促,总觉得山那边的风景会更好;那是因为高度的上移,会使人看得更远,心中的世界会更大。高可凌云,山载壮志,所以古人们才留下了那么多向往山那边、向往更高处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月);信有心而在远,重登高以临川(曹植幽思赋)。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西部的一个山沟里,两山夹一川,绵延二三十公里,名叫案板沟川。川宽一两公里,十几个村落就散落在北山脚下。南北两山其实都不高,但山顶与天际形成的曲线,像一张大网一样,圈定了山沟里人生活和思想的世界。12岁以前,我的世界就在我们村上下五六公里的范围内,上学

2、、走亲戚、陪着妈妈赶集。直到12岁那年的春天,我坐着生产队的大马车,到父亲在市里工作的单位为家里拉煤,我才第一次越过村前的山岗、走出那条川,看到了山的那一边、看到了更远处。啊!原来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大呀,原来山那边有那么多村庄、河流、公路,原来山那边还有山啊!在市里的两天时间里,父亲只带我到澡堂洗了一次澡,其它哪里也没有带我去看,市里到底是个什么样也不知道,两天后又坐着马车回到了我那个山沟里的世界。但我自己知道,从那一次起,我的心就留在了山那边,留在了那个更大的世界里。 我读高中的学校,在离我们村6公里的公社所在地。那时农村学校农忙时,都要就近或回村里参加农忙劳动。高中毕业的前一年秋天,我们班参

3、加了学校所在地生产队收割谷子的劳动。农民们看到我们学生生龙活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议论着、赞许着,我身边的一位农民说,明年他们就都成了生产队的新劳力,用不了几年就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劳动休息的时候,我一个人仰卧在地头,一边望着南飞的一群大雁一边在想,明年这个时候我就要成为生产队的新劳力,过几年还会变成一位种庄稼的好把式,我的一生就活动在这宽一两公里、长二三十公里的天地里。大雁还在飞,我的脑子还在想。大雁飞过山岗,已经看不见了,我在猜想现在大雁下方是村庄还是河流?大雁是不是又飞过了一座山?人要像大雁该有多好啊!对,今后我一定要像大雁一样,飞到山那边去,飞到更远处。 1976年夏天,我真的高中毕

4、业了,真的成了生产队的新劳力。那时的农村秋天过后,一般会集中全县或几个公社的劳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在生产队劳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就随着全县各个公社的社员,集中到一个叫三眼井的公社进行农田建设大会战,主要是在山坡上修建梯田。人员到达当天接到县会战指挥部的通知,要求每个公社都要办一张工地战报,在第二天的动员大会后就要印出来。带队的公社领导连夜要求12个大队各推荐一名能写稿件的人,在第二天的动员大会后写出一篇新闻稿件交到公社会战指挥部,我们大队领导推荐了我。接到任务后,我马上构思打腹稿,第二天一早又赶紧到动员大会现场熟悉情况、感受气氛。那个年代这类会议的特点就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高音喇叭

5、震天响,这家挑战,那家应战,扯着嗓子高声喊,战斗的气氛特别浓。会议结束后,我赶紧跑回队部写稿件,大约下午3点左右送到公社指挥部。那是我离开校门第一次正儿八经写东西,30多年过去了,当年究竟写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情绪高昂豪迈,语言特别富有战斗性,其中的几句话还能记得起来:明天,千人大军将在黄土坡上摆开战场,吹响人定胜天的号角;明天,三眼井这片阅尽人间春色的古老大地,才将真正展现出人间春色。 第二天,大队接到通知,要我到公社指挥部报到。到了之后,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递给我一张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工地战报,一看头条正是我写的通讯稿件。领导指着我和另一位年轻人说,抽调我俩到指挥部负责工地战报工作,我负

6、责采编稿件,另一个人负责刻钢板,具体工作由我们俩商量。那位领导离开后,我俩互相捶了对方一拳,开心地笑了。原来他是我同期毕业的同学,是另外一个班的,会写一手漂亮的仿宋体字,在学校时就很有名气。后来又从学校调了一位政治老师,基本是一个主编的角色,主要在政治上把关,那个年代出了政治问题可是天大的事情。战报不定期出版,稿件多了一天一期,稿件少时几天一期。每天上午我到工地去采访,下午写稿。稿件主要是表扬好人好事,每期都有一两首诗歌,诗歌主要由我自己写,署上我熟悉的不同人的名字。我的一名同班女同学也在参加会战,我曾两次署过她的名字,刻钢板的那位同学误以为我俩有那个意思,从此后就没再署过她的名字。 我刚毕业

7、不长时间就到公社领导身边工作,进入了公社领导的视线,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根据以前的情况,会战结束后我们一般会留在公社,帮助搞宣*育,或分配到供销社、农机站等单位,我的那位同学后来果真到了供销社工作。即使去不了公社上班,我也会作为工人子弟招工到市里上班,我的大哥和三弟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到市里工作的。反正我压根就没想、也不会成为种庄稼的把式。这不是我鄙视农村劳动,主要就是想脚下要有一块广阔的地,头上要有一片无际的天。家里知道我的情况后不断捎信鼓励我好好干,父亲还专门从市里来看我,当看到我真说的和公社领导在一起吃饭时非常高兴,认为儿子今后有了好前程。随着一期期工地战报的印发,我采写的稿件不断被县

8、里的工地战报和广播站所采用,渐渐还有了点小名气,领导表扬的话不断传到我耳朵里,熟悉我的叔叔大爷也羡慕道,这小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成了吃“公粮”的人。正在这时,征兵的消息传到了工地,上级通知想报名参军的人可以回公社去体检。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一宿没睡着,在这继续干下去,以后即使能到公社工作,一生都会在这个两山夹一川的天地里;如果当兵去,就等于放弃了所有同学中目前最好的机遇。当伙房大师傅叫我起床吃饭时,我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当兵去。经过公社、县里两级体检,经过政审、家访等一道道曲曲折折的关口,在当年的12月28日,我终于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出发那天,我们是坐着带敞篷解放车告别家乡的。当汽车越过山岗,家

9、乡渐渐从视线中消失的时候,我心中激动不已,我终于像曾经羡慕的大雁一样,飞过了村前那座山,飞过了一座座山外之山。 人就是这样,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就想着再迈第二步、第三步,永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当兵到部队以后,我的成长之路仍然很顺。第一年在班里当战士,第二年在连部当文书,第三年提干到营部当书记,半年后又提升到一个连队当副指导员,我的两名高中同班同学就在这个连队当战士,连里的班长兵龄基本都比我老,这样的年轻干部在我们师里也仅此一例,在领导面前经常听到的是赞扬和鼓励的话,在老乡中感受到的是尊敬和羡慕的眼光。那时已经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和军队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奏,面对每天都会出

10、现的新鲜事物,人们惊异着、议论着,思想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我虽然每天都在低调积极地工作着,努力表现出一个年轻干部应有的谦虚、踏实和勤奋,但内心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躁动,总觉得在这种深刻变革的年代应当做点什么,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不久,军队各类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不断传来,我心里一下子产生了新的冲动,也明白了心里躁动的原因,是内心深处下一步应该迈向哪里的迷茫。对呀,上军校学习啊!但我心里也清楚,这种想法一旦传出去,会让很多关心我的领导失望,于是我偷偷地做着考学的准备。再次通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到书店买来数学、物理书,背公式、做例题。有时为了摆脱周末老乡的聚会,我会躲在连队饲养员的宿舍里,一

11、呆就是一整天。果然,1980年秋天,南京第一地面炮兵学校开办指导员班,分配给我们师一个名额。得知消息后我马上报名,找营团首长求情放我,几经周折,反反复复,最后终于获准参加考试,并以辽西片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达南方。我知道,这个第一次,将会把我带得更远、带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人生见识有多少,心中的世界就有多大。两年的军校生活,我收获的不仅是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心灵的多扇窗户。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全军各个部队,夏日闷热难眠,坐在楼前马扎凳的神聊闲侃中,我感受到了海南的椰风、桂林的漓水、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神秘;学员队每个班都分配一块菜地,产菜的数

12、量与评选先进挂钩,通过到厕所淘粪施肥,我知道了南方人为什么一般不吃生菜,体会到了采藕的辛苦,享受到了下湖打鱼捞虾的乐趣;节假日游*湖、品小吃,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淅沥细雨中打着伞、搂着腰、耳鬓厮磨、款款而去,南方人的多情缠绵,看得我这个北方汉子伫足发呆;秦淮河畔的烟柳、乌衣巷的斑驳、太平天国天王旗上飘落的尘土、南京总统府的易名,在感受到六朝古都历史厚重的同时,也生发了几多人生的沧桑感。 炮校毕业回到原单位后,我继续着顺利的成长之路。先分配到团组织股当干事,一年后调到师组织科当干事,再一年后的1983年又调到赤峰守备区当党委秘书。党委秘书在机关参谋干事中可谓是最显赫的位置,具体承办守备区党委*会议和

13、首长办公会议、向首长传呈文件办件、陪同司令员和政委下部队,整天围着首长转,首长和机关中的大小事最先知道,在前台的机会多,露脸的机会多,虽然只是一个正连职干部,也算是上下比较关注的一个“红人”。那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充满着勃勃生机,“学习知识、振兴中华”是当时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整个社会掀起了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潮,全军部队都卷入其中,先是各级举办文化补习班,后来又有了自学考试,从总部到基层,几乎都参加了“党政干部基础科”本科文凭自学考试。各级领导都非常支持大家学习,我们守备区对每次考试成绩在前3名的都给予奖励,奖品一般是电子笔一类的新鲜东西,立功也没有这么重的奖励,所以大家也都很看重

14、。边工作边学习,也不用个人拿学费,就能拿到一张大学文凭,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荒废了学业的那一代来说,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股学习热情就像*战争年代年轻人报国从军、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向往延安那样,感到错过了就永远失去了机会,整天抱着书看,拿着复习题背,夫妻一起学,甚至一家中几个人同时一起学。每到复习考试阶段,除非特别紧急的事,首长很少向机关布置任务,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几乎不联系公务,都在集中精力准备考试。多少年过后很多人都感到,那一段是领导机关作风最好的时期,上级不干扰下级,机关不干扰基层。我也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学习,并且每次考试都是奖品获得者。正当我以全优成绩取得六门单科结业证的时候,

15、沈阳军区决定在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开办军人本科班,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管理干部,面向全区招生140人入校学习3年。能穿着军装、拿着工资、不掏学费去上大学,那在当时是一种多么大的诱惑啊!我又面临着一次人生的重要选择。一方面,党委秘书的位置、再有一年同样能拿到大学文凭、儿子还不满一岁;另一方面,今生上大学的机会可能就只有这一次。在煎熬了好几天、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后,我选择了报考。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选拔,最后参加全国成人教育统一考试,我终于圆了上大学的梦想。 上大学说起来很青春浪漫的,但真正念起来才知道那是个多么艰辛的过程。我们那批学生年纪小的20多岁,排职班干部;年纪大的已快50岁,师团职

16、干部。我年纪30虽属于中游,但1966年上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正好经历整个“文革”十年,文化基础底子可想而知。开始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分对策等课程时,面对长长的公式和各种符号,真是发蒙。于是学校针对我们这个班采取了一些措施,年纪大的和年轻的结成帮学对子,课程刚开始时放慢进度。个人课余时间抓紧补习高中课程,每一课开课前先把高中内容看一遍,或者白天上大学课程,晚上补习高中课程。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饭桌上、饭后散步时,讨论的几乎都是怎样解题的问题。经常有同学深夜从学习室回来后走错房间躺在别人的床上,有位同学梦游中考试得了高分连说“我请客、我请客”,还有一位同学晚上上厕所时还在想着解题的事,走到了值班老师宿舍门口,边“当当”敲门边嘟囔“晚上锁厕所门干什么”,直到把老师敲醒开门才发现走错了地方。毕业留言时,有的同学写道:祝福我们都没有得精神病;有的写道:今后但凡有出路,千万别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