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译滴论广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96256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老译滴论广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韩老译滴论广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韩老译滴论广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韩老译滴论广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韩老译滴论广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老译滴论广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老译滴论广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理滴点论广释敬礼圣者青年相曼殊室利生恼相续出有因超过具敌对诸趣善逝所说破意暗能胜贪欲等得脱由言“正智者”等,说此论所明之所为。论体有二:一声;二义。此中声所为者:虽即显示所明,然非有异,是故不详。若所明亦唯无所为者,则由显示此故,亦当不作声音安排论述。喻如鸟齿无所为故,具有通达。不作所观察之论述。因此,显示此论当论述性故,由此显示所明之所为。此等之义者:若由是故,正智能成就一切众生利益为先行,因此,为显示此故,说论述此论。此中论所明即正智之所为。由显示能成就一切众生利益因性故,即说所为。说此义时亦即显示缘起、 所为及诸所明。 如是此论说当显示能作利益众生之正智, 而如是说时正智既为安排声音之

2、所明,显示此正智者,亦为所为。此论即说为所为之方便。因此,显示所明之所为,附带显示缘起等,唯由此一语虽不能直接说出诸缘起、所明、及所为,而说其一时附带显示其三。此中言“此”者,即所明句。言“显示”者,即所为句。说者作论之所为,及诸闻者听闻之所为,亦于此当思。如是具有分别悟入者,即分别所为已,而悟入。因此,论师何故作论,闻者又何故听闻,如是生起疑惑时,而显示,即说为所为。由以诸能通达正智宣说者为体故, 既是作此论, 又以诸学 者亦以论师加行为体欲通达已,由听闻论故。作论及听论二者之所为,即通达。无有显示缘起句,谓附带可知。如是为显正智故, 诸具有分别而制作此论者,由显此为方便而非其他故, 论及所

3、为二者,即是方便及方便所生之缘起。闻论之前虽已显所明等,而无能量故。 诸具有分别者不能摄受耶?在制作方面由显示彼等何所为耶?未闻论时虽已说,然实不得决了。 若已显示, 于无能量之所明等中,生起疑惑,依疑惑亦得善入。诸具有分别者于义有疑既是悟入支分,于不成为义而有疑惑,亦是违及支分。 因此即由作论,理应说缘起等。诸解说者之句,虽除为慈心等外可有,而诸作论者,于作论时不见所明等中之邪论所为,并无悟入,因此于彼等理当生疑。若不显明者,则诸分别者或可有如是所谓此论所明如观察鸟齿无有所为,或如龙髻中除瘟珠饰秘诀不能成办,或如娶母妇次第秘诀非所需之所欲,或较此论所需之方便为而 ,或亦可说论非即方便。从彼诸

4、计为可有无利中既便有一计为可有无利,诸有分别者不得悟入。若已说所明等者则当生起计为可有无利及计为可有不同,由此诸具有分别者亦将悟入。因此,由诸具有分别者当悟入故,诸具有分别者于悟入支分,当计为可有利益故,安立说为当显示缘起等。能不虚假智者, 即是正智。 世间亦说与先前所显明义能相符时为能不不虚假。如是智若亦与所显明义能相符合者,说为能不虚假。能相符性,亦唯于所显明义能悟入为能相符性,而非其他。如是智者谓非由能生起、能与义相符,然由众生能于义悟入故,与义相符。能悟入亦由能显明所悟入境界, 诸众生不能由强制其知而得悟入。因此唯了知义是能量果,且于所了义中众生已悟入者,亦即与义符合。若如是者,由当了

5、知义故,完成能量作用。因此,具有不隔离境界是能量。 若由彼智最初即了知义,即由此智众生已得悟入,亦与义已相符合。于真实义中绝无他智有余所为。因此,具有隔离境界非是能量。此中若知观见性之义即说此为现量性所转起境界。 何以故?若彼义中由分别随现量能作性而分别,即能显示此义之现前是为现量。因此,说为知不观见性者,即由现量所显示。比量亦依观见标志能显示决定转起之境界。是如此及现量亦能决定显示如显现之义,比量亦能决定显示与标志相属之义,是故若此二既能显示决定之义又决定者,则为能量。 非是余识 ,显示有 能力 获证得,若依既是能证得,且亦能获得能量者,则由异于二能量之智所显示之义或有于阳焰极颠倒为如水,由

6、此无有故, 不能为符。 或有如二意之义。二意者:谓如其义为有、或无、不决定,具有有及无有之义,有情亦非有,因此,与彼相似不能符合。由一切无标志之分别,不观见决定之悟入所显示之义者:谓唯不决定有及无等,1此亦不能证得。因此,不能符合、极颠倒、无事体,能显示不决定义故,余识非是能量。诸营务能作义者亦以于能作义获得功能之因由智体为所寻求,若由彼寻求, 即此亦依论典为所伺察。因此,于能作义显示功能之事体即是正智。若有由彼善显明性,即是由彼所证得。能证得彼性、能证得义了知性,已说为证得义之体性,此中依极显明不同处所、不同时间、不同行相,即异事体性,如是异事体性即依具有相违法,且不同处所、时间及行相亦具有

7、相违反法。是故能具有异行相事体者,即是非能量具有异行相事体。喻如白螺壳执为黄色。能异行相事体者,谓非能量异行相事体。能安住异处所亦非亦非能量为安住异处所, 如于门洞穴中间处安放有宝物光芒, 执取宝物智非能量为室内安放宝物。 能执取异时亦非能量为具有异时事体, 如于半夜执为中午之梦智, 亦非能量为半夜性。此处所决定、及行相决定、虽能符合,然若彼诸时间若彼诸区分分位之时间非不能符合耶 ?若于彼时间为区分之时间,即此之时不说所符合。观见之时间既异,符合之时间亦异故。然而若于彼时区分之事体,即此,为所符合。由执著无有不同故,相续悟入时当见同一性。若于彼前、智行者,即于此时、作是说言:由果已于较前因中先

8、往。若说因声者, 应知即是成就众生利益之因。先往之声者, 当说仅于较前。正智有二: 一、显现能为义; 二、能善悟入作为义功能。 即于此中, 若能善悟入, 即此,是此中所伺察。 又此虽唯先往, 但事体非因法。 若有正智, 则忆前时观见。 依忆念、 起希欲。依希欲,善悟入。若已善悟入,即当符合。是故非是现量因。显现能为义,虽是现量因,然而非是所分别。诸具有分别,若于此营务,即具有分别者所疑惑为所分别。若有显现能为义之智者,则已成就为利益众生事故,因此营务于此者无有二意,是故此即非所伺察。因此,宜为所分别者,非是事体之因,由所显示是正智故,则由因声、说其先往。众生利益者,即是所营为之义,即所谓希欲之

9、义,即是当捨及当取。当捨之义者,即希欲捨,当取之义,即希欲取。除当捨及当取以外,无有余蕴。由当淡然放置亦即不取故,唯即当捨。成就此者,即捨及取,依赖于因而成就者,说为生起;依赖于智而成就者,即是随立。于当捨中, 即随立当捨。 因此,于当捨及当取二者中, 随立捨相及取相说为成就。 此者、一切既皆然, 亦是成就众生义事。 一切之声, 此中无余于实物转, 而非无余所有行相, 因此,此既非是所谓由正智因亦成就二行相之义, 且非即此众生利益, 然而如其所成就, 即此等一切无余能成立之因,即是正智。依邪智,仅于乌鸦及棕梠树亦无利益成就。如是若与所显明义能符合者,如是则依此、利益成就,显明并相符合,即唯正智

10、。虽显明而非符合,即是邪智。虽非能证得,然如其义,当成为成就之因,因此,依彼邪智非成就利益。若依彼利益成就,即此唯是正智。因此,唯正智为努力所显明者,何以故?即唯此为成就众生利益之因,因此,尽其所说能成就如其所有众生利益即唯具有正智为因。即是由所说“正智者:谓一切成就众生利益之先行”显示。2言“是故”之声者:此中即是所谓“因此”之义。“若”与“即”常相属, “因此”即此义。何以故?因此正智于成就一切众生利益为先行,故显示此。 “若”声之相应中,正智虽尚为最胜, 但由于此论为所明故, 即最胜。 因此言 “此” 之声者, 即唯指此。 由是所显明故,依排除邪了知为门别别显示,即说“显示此” 。此中邪

11、了知者,有四种:一数,二相,三所行境,四果法境。此中为排除依数邪了知故,说言“谓二种”。此中“二种”者,即有二差别,故为二种。由显示数为 门,说正智之明照为二已,亦即显示明照之差别。显示明照之差别者, 谓虽能显示各别自内决定正智之相,但若不显示明照之差别者, 则周遍一切明照之唯一正智相不虚假,而不能说出依别别所依而有。因此由显示数差别, 即唯显示相之支分。 由明照自体亦因不显示数差别而不能显示相差别故,若如是者, 由是显示相之支分性故,首先显示数差别。此种类为二,何者是耶?说亦“现量及”等。依根之义,为现量。依根,亦是说声之因由,而非转起之因由。由此依根性表示能现量一义所摄诸义性,即此为声转起

12、之因由。由如是故,若能些许现量义之智,即此说为现量。若唯依根为转起之因由者,则虽说仅根智为现量,而意等成为非是。喻如由行走故说言为牛时,虽由牛声说行走作用,然由行走作用所表示,一义所摄牛性,能作为声转起之因由性,若尔,或行走或不行走,如牛成就牛声。由此能推比故, 为推比。 由所成立能作之比量声显示以具有分别为相之能量。摄受标志并随忆念相属之推比时即为比量,摄受宗法已, 若忆念所立及能立相属者,则比量转起说为后时生起。言“及”者,谓现量及比量二者亦同力摄。如由无义不生故,能与义相符合故,现量是能量,如是比量亦由无义不生故,由能符合遍区分义故,说为能量。言“此中”者,谓随应七义,为特致分割,因此,

13、此句义为:“此中”谓会合显示于此现量及比量二中。言“现量者” ,谓能作为一类,此中依会合,由现量性类能区别为一类,即特致分割。此中随即诠说现量性为:即能立“远离分别及不迷乱”性,汝及我等所有实际极成现量智,即见为“远离分别及不迷乱” ,若不成就“远离分别及不迷乱”者则除由现量所知自性尚余何者?若问何者为现量声所诠者,则计所谓随诠不当思议。如是随顺于根、及能违反,实际能现量智一切极成,即为现量所诠。随诠此已,能成立“远离分别及不迷乱” 。“远离分别”者,即不具有为远离分别, 即所谓远离分别自性之义。 有功能能成立不迷乱性之事体自性说之为不颠倒自性。有功能能为义之事体自性者,谓具有 展 布形色差

14、别之显色体性。若诸于此不迷乱者,即此等说为不迷乱。又此二种相虽为排除邪了知,但非为排除比量。如是虽由说远离分别乃排除比量, 但于此中若不说不迷乱者, 则为远离树木显现行走等故, 乃成为现量,唯进入此中之树木、及为不虚假符合故,亦为正智,且由是远离分别故,亦分别为现量,为排除此故,说不迷乱。如是由此是迷乱故,非是现量,且由三相之标志无能生起故,亦非比量,亦非有余能量。因此,观见树木行走等,显示为邪智。若是邪智者,此中如何符合树木耶?依此, 非符合树木, 由彼区别于种种处所行走之木, 而符合之木则决定于一处所,因此,若诸树木之处所显现行走,即与此处所不相符合。若与彼处所、此符合者,由未观见故,离此都无与义相符合,而唯依余智与木等义相符合,若如是者,说不迷乱即为排除邪了知故。如是由说不迷乱虽是排除比量, 然说远离分别则为排除邪了知故。 比量者, 即是迷乱。由自显现本无有义而进入执著为义故。现量者,谓于所取境界不颠倒故。不迷乱者,此中不当执为不虚假。如是唯正智为现量,而非其余。此中由是正智故,即已成就为不虚假时,复说不虚假唯无所须。 若如是者,语义不虚假智若诸说为现量者即此当说为远离分别及不虚假,二次重说不虚假,此中都无所须。因此,若诸于所取有功能为义之事体中无颠倒者,当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