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95512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 7 旗 1 区,面积8.7 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以及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水土流失区各占全市总面积的 48% ,黄河冲积平原占 4%,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态状况有了明显

2、改善。截至 2011 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 3050 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 23.4% 和 75% ,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 70%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 23% ,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较 2004 年减少了 262 万亩,减幅为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面积的 37. 54% ,鄂尔多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一、完善政策,活化机制,调动全

3、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长期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推行“五荒”拍卖治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防沙治沙,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和造林大户在防沙治沙中的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不断推进我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 同时坚持实行防沙治沙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 使有条件、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农牧

4、户通过防沙治沙,开展多种经营, 实现增收致富, 形成了全民动员、 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2000 年以来,仅乌审旗发展3000 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 240 多户,承包荒沙面积150多万亩, 现已累计完成 80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目前,全市 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 60 户, 500亩以上的 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二、注重投资、狠抓工程,促进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一是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地方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格局。“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投资205.9 亿元,其中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

5、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50 多亿元,累计完成造林 1046 万亩,封山(沙)育林 300 万亩,生态治理取得了“总体恶化趋势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好转”的良好效果。二是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有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2 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07.4 万亩、天保工程337 万亩、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 4.6 万亩。完成“五区”绿化127.8 万亩、“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 155.6 万亩、碳汇造林 7.9 万亩,防沙治沙步伐显著加快。三是根据全

6、市生态植被状况, 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面推进人口转移,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禁止开发区建成 2.2 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转移农牧民 45.6 万人,促进了区域内生态迅速恢复。对于转移的农牧民继续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即: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了进城农牧民的后顾之忧。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治理模式逐步升华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鄂尔多斯从市情出发,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科学有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 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和防风固沙林草带网为

7、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 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南缘围封,北侧锁边,中部治理十大孔兑,建设绿色走廊,减少泥沙入黄量。 干旱硬梁区, 坚持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辅以人工造林的原则,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措施,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 丘陵沟壑区, 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体现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指导思想,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无定河流域、黄河冲击平原区, 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建设黄河经济带,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公路、铁路沿线, 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快绿化步

8、伐。 工矿企业、城镇区, 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 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 积极开展村屯绿化。四、科技支撑,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效益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我市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推广应用飞播造林、抗旱造林、机械化造林等科技成果,其中,防沙治沙研究成果中的“前挡后拉、前挡后不拉”、“穿靴戴帽、”“灌、乔、草、带、网、片相结合”、“水、草、料、林、机五配套小草库仑建设”、“人工麻黄种植、”“反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生物活沙障固沙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提供了

9、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作为我国“九五”林业科技十大进展已被载入史册。在林业生产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水冲沙柳等一大批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做到了“五不”造林,即:不整地不造林、 种子不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林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林分质量不提高不造林。加强了造林装备建设,组建了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碧森种业公司和 10 个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伍, 购置了大中型

10、植树机械 350 多台, 全市机械化造林率达到了70% 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五、壮大产业,效益拉动,不断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我们破除生态建设仅仅是搞绿化的狭隘观念,跳出生态抓生态,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 2200 万亩,年产灌木枝条 275 万吨、采果 2.5 万吨。构建起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格局。建成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宏业人造板、天骄资源、高原杏仁露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沙企业20 多家。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自然资源,建成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 20 多处。目前,全市林沙产业正在规模化、 集群化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新兴产业。 2011 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 40 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2300 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