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951738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兼爱思想之伦理学建构-(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墨子兼愛思想之倫理學建構摘要:本文首先探討兼愛之內涵,指出墨家的兼愛是超越時空的整體人類之愛、平等之愛,追求實際的利益、公利;其方法乃愛人假设己,藉著人際間的互動性與個人的主動性來完成的互利之愛。人們為什麼應該兼愛呢.這涉及墨子的價值理論。價值是道德判斷和推理的重要依據。從墨學來看,在此活動背後的價值根源是天志;評價的標準有:生、愛、仁、義、忠、孝、利、信等重要觀念;構成以天志為根源的價值論。倫理思想産生於特定的倫理情境,情境是指人在現實經驗的客觀認知環境中,参加個人主觀性因素之思維情境。所謂倫理情境,則是指人對客觀認知環境、或現實生活的經歷,涉及價值規範、倫理原則,所構成的思維情境。倫理情

2、境的構成,有三個根本的面向:一是靜態把握,亦即人、事、物關係的確立;二是動態把握,亦即對事態未來發展的評估與預測;三是價值把握,亦即價值標準的觀照與倫理判斷。由於情境認識論中,靜態的把握涉及認知者主觀局部的情境構作,動態的把握涉及認知者的情境處理,而價值的把握則涉及認知者的情境融合,因此認識歷程中情境構作、情境處理、與情境融合三個層面,影響認識的結果與兼愛思想的實踐。再者,倫理事態的認知、價值原則的運用、道德行為的實踐都需要推理,在墨家的推理方式中最主要的推理形式即推類。情境構作、處理、乃至於情境融合的思維過程中,都會運用到。倫理情境中靜態、動態、價值把握,也都含有推類思維的運作。其推類的方法

3、包括:兩而進之、辟、侔、援、推等方法。最後,就每一次道德實踐的過程觀之,總有一些無法準確估計的因素摻雜其中,因此一個行為者在面臨倫理情境的抉擇時,他必須對情境中的事態加以認知,並且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尋求適宜的動態校準活動,這也就是大取中所謂的權。權的作用是在一種周全的思慮之下做成的抉擇,墨家強調抉擇在於權衡輕重,權衡在於趨利避害,而利害的承受者乃天下人。兼愛思想的內涵貫串於兼愛倫理學每一部份的理論;兼愛的核心思想不但影響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各局部理論之間也有相互的影響。關鍵詞:兼愛、天志、倫理情境、靜態把握、動態把握、價值把握、推類、兩而進之、辟、侔、援、推、權。一、 墨子兼愛思想之內

4、涵愛是人類的天性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需要給與愛和承受愛。根據醫學上的報導一個不被撫愛的嬰兒很容易夭折,一個缺乏愛的青少年特別叛逆;許多詩詞小說電影或流行歌曲的主題大局部都與愛有關然而現實的人生卻是愛恨交織、甚至仇恨大於相愛的情形;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無法彼此相愛,正是造成世界混亂的主要因素。在希臘文裡每種愛都有一個特別的名詞storge 是指父母子女之間及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之愛philia是指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愛這是一種平行的友誼之愛eros是描述異性相吸為主的羅曼蒂克的異性之愛Agape 則是上帝與人之愛這種愛顯示出上帝對人的救贖是最無私的原則之愛。以上這四種愛在西方基督*的聖經觀點下,不論親

5、情友誼或異性之愛的基礎都在於Agape 這種上帝之愛。上帝的愛是主動的此愛是從上到下的愛並且此愛是以救贖為目的;唯有明瞭上帝之愛的性質才能把握愛的本質在各種不同的關係中將愛實踐出來。這與墨子兼愛思想出自天志是相類似的。源自上帝的愛可從其主動性、超越性、及目的性來看:1. 就主動性而言愛是使人主動走向一對象而與之結合的活動,愛必然有付出,而付出或給予是自主的、主動的。佛洛姆說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成長假设缺乏這種主動的關懷就不是真愛。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1981年10月頁38。2. 從超越性而言愛是一種建設性的趨向可決定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關係。如

6、果我們覺得現今的世界是充滿邪惡殘暴狡詐虛偽那是因為有太多的個人缺乏愛以致於他們與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是嚴重扭曲變形的憎恨招來憎恨暴力促成暴力虛偽換來虛偽戰爭鼓勵戰爭而愛是這世界真正缺少的。3. 從目的性觀之愛是提高價值的活動。基督*的上帝之愛是以救贖為目的墨子的天志之兼愛則是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都在使人類得以出死入生並且活的有尊嚴。因此愛是提昇價值的活動。墨子的兼愛強調兼相愛、交相利,愛人假设己。西方基督*所強調的金律也是愛人如己,人與人之間應彼此相愛。可見東西方對於愛的內涵把握有其共通性。相較於西方對愛的體認,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的把握兼愛的本質。墨家兼愛思想的提出,有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考量,

7、墨子觀察當時產生各種社會亂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他說: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之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之所自起.起不相愛。?墨子兼愛?又說: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墨子兼愛?墨子在找出了社會弊病的亂源:不相愛之後。並且強調單只是找出問題的癥結是不夠的,必須要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方案也就是兼

8、愛。他說:非人者必有以易之。假设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如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說將必無可受。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墨子兼愛下?什麼是兼.從字源意義上來看,在金文中,兼字像手持二禾,是一個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釋兼為並也,又從持秝,兼持二禾。引申為同時涉及幾種事物,而不專於其中之一;或由各局部會成一整體,此整體即兼,而各局部是平等的,為體。因此,兼愛的意義也就是整體的愛、平等的愛。再由墨學文獻來看,經上:體,分於兼也。經說上:假设二之一,尺之端也。兼就是整體,體則為局部,又如經上:損,偏去也。經說上:偏去也者,兼之體也。墨家的兼愛是對人類整體之愛,而非局部的愛。大取:愛眾世與愛寡世相假设

9、,兼愛之有相假设;愛尚世與愛後世,一假设今世之人也。 原文作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假设,愛尚世與愛後世,一假设今之世人也。從孫詒讓校改。見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76年3月,頁371。眾世與寡世乃就廣狹而言,亦即兼愛的範圍無論大區域或小區域的人都是兼愛的對象。上世、後世、今世則是就古今而言,亦即兼愛的對象並不受過去、現在、未來的限制。可見墨家的兼愛是超越時空的限制,為對全人類的愛。至於兼愛與儒家基於血緣關係遠近差等之愛的對比,也可見其平等義,我們也可以由大取的:愛人之親,假设愛其親。兼愛上的:視人之身假设其身,視人之室假设其室,視人之家假设其家,視人之國假设其國。可以看出墨家的兼愛是

10、不論關係、親疏、遠近,不論階級、上下、貴賤的平等之愛。這平等之愛,一方面是人己等視的以人假设於己的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從所有的個人都是人的觀點,人人平等。此外,墨家的兼相愛常與交相利相提並論,而墨家的利是與義有關的,墨經所下的定義是:義,利也。又天志上云:義,正也。因此,墨家的利指的是公利、正利並且也是具有實際效果之利益。如經上:利,所得而喜也。墨家的利與儒家不同,孔子的弟子說孔子罕言利,因此孔子曾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孟子在見梁惠王時也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之後,董仲舒更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而墨家則把為義解釋為興天下之利

11、,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三表法中用之者的標準。在墨家看來,聖人有愛而無利,儒者之言也,乃客之言也大取 原文作:聖人有愛而無利,俔日之言也,乃客之言也依孫詒讓解,俔日之言當為儒者之言。同註2,頁371。這裡的客是指墨家的對立面,這種觀點乃空談仁愛而忽略實際利益的論敵觀點。 孫中原主編?墨子與現代文化?:中國廣播電視,1998年6月,頁84。墨家的兼愛既要求實際的利益,且為天下之公利;因此,墨子肯定了人際間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互動性。嚴靈峰教授說:要兼愛,就必須雙方同時履行相愛,這樣才能達到兼相愛,交相利這個理想的實現。 嚴靈峰著?墨子簡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頁36。此

12、點出了兼愛的互動性原則。但更深一層探究,這種互動性之前,必有一方意識到兼愛的意義,肯定這種努力的價值,因此願意主動的先愛,如此才有可能達致互利的結果。綜上所述,墨家的兼愛是超越時空的整體人類之愛、平等之愛,追求實際的利益、公利,其方法乃愛人假设己,藉著人際間的互動性與個人的主動性來完成的互利之愛。二、以天志為根源的價值論人們為什麼應該兼愛呢.這涉及墨子的價值理論。價值是道德判斷和推理的重要依據。從墨學來看,如何構成價值活動.其價值構成的條件既非純然客觀的,也不是純然主觀的,而是客觀事態存在于主觀思維之中的一種評價活動。在此活動背後的價值根源是天志;評價的標準有:生、愛、仁、義、忠、孝、利等重要

13、觀念;此外,被評價之對象、評價主體之權衡、以及評價的結果等一系列的相關思想,也是其價值論所考量的。?墨經下?:仁義之為內外也罔,說在仵顏。 同註2 頁404。罔字原為內,從譚校。經說下: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其為仁內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假设左目出、右目入。高亨詮說:于仁則舉其內之愛,於義則舉其外之所利。仁舉其內方、而棄其外方。義舉其外方、而棄其內方。其妄甚矣。故曰:是狂舉也。如兩目之視覺皆在內,兩目所見之物皆在外。今謂左目見物,係視覺自內出;右目見物,係物形自外入。此豈非狂舉乎!仁內義外之說、正與此同。故曰:假设左目出、

14、右目入。此條殆駁告子之說。?孟子告子?篇:告子曰: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高亨 著 ?墨經校銓?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3月頁198。由此可見,一方面在主觀上必須有愛利之心,另一方面則必須有客觀上所愛利的對象。因此,價值標準的呈現是在於主、客的共同作用,當人發出了愛利之心,所愛所利的對象也就進入其思想,同時也因為愛利之對象的出現,而使人發出愛利之心,所謂的思維情境就在這個地方。因此價值活動是主觀客觀共同作用而成,是二者建立一種關係之後,在主觀者的思維情境中,客觀事物進入此思維情境而成為價值評估的對象;由於每個人都有*種價值判準,可以判定一件事物是否有價值,因此這種價值判斷是在主、客共

15、同作用下而呈現的,只有在主客體發生關係的情況下才能判定對象物是否有價值,或有多大的價值。在墨家的價值判準中包含:生、愛、仁、義、忠、孝、利等價值規範的原則。墨子認為,人的生命存在是其他價值的基礎;貴義篇說:天下不假设身之貴也。尚賢中也說: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惡。人生命存在是價值存在的根本,一切價值都由此存在而發展、豐富。非樂上也說: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因此,除民三患就在使民得生。然而什麼是生呢.經上:刑形與知處。也就是形體與能夠認知的心靈相結合,形體有物質的需要,而心靈則有精神上的理想要實現。墨子認為生命價值的肯定不只在個人,更重要的是天下人,也就是全人類。因此他的兼愛思想是要普遍的愛全天下的人。天志上: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