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95040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乐艺术论文】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摘要: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的南音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自古以来,它对闽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及宗教音乐等音乐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这些音乐形式在吸收南音音乐时,又根据各自的音乐特点融合与完善了南音音乐。关键词:南音;闽南音乐;影响一、南音对闽南戏曲的影响被称为福建“戏曲之乡”的泉州,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形成的戏曲种类繁多,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等,在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南音对其它闽南戏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1.南音对梨园戏的影响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在梨园

2、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南音的影响。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指其演员均为成年人,小梨园的演员则均为儿童。但不论是大梨园还是小梨园,其唱腔均以南音的“曲”为基本唱腔。如大梨园中,表现粗犷、豪放、朴实、诙谐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曲子,表现悲怆、苍凉、稳重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二调、大倍、中倍等滚门中近百个曲子。小梨园的唱腔也多用南音,如倍工、中倍、长滚、中滚、短滚、长潮、中潮、短潮、锦板、相思行等滚门中的上百首曲子都是小梨园常用的曲子。南音曲牌是梨园戏曲牌的基础,不过,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南音节奏以舒缓为主,而梨园戏唱腔的节奏,须随剧情的变化

3、而变化,故梨园戏在吸收南音音乐的同时,又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改变节拍。如南音年久月深的节拍为8/4转4/4,而梨园戏的陈三五娘借用此曲时,将节拍全部改为4/4,以便使节奏更为轻快。(二)减少乐字和润腔。如南音的移步游赏一曲,乐器在演奏中有加花,唱者演唱中有润腔,而梨园戏在采用时,为加快乐曲速度,将加花、润腔全都删去。(三)改变唱词内容。如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有缘千里时,将唱词内容加以改变,原唱词内容为相思、感伤,而改变后的唱词,改而为爱恋、誓约,由于内容改变,必然导致某些乐句的改变。其他如改变调式、改变南音中散板的附属作用,而将其上升为独立的唱段、调整音乐结构等,都是梨园戏在采用南音

4、“曲”的同时所作的改造。此外,梨园戏除了在唱腔中借用南音唱腔外,还在不少的场景音乐中,或借用南音的“谱”,如梨园戏的南澳折曲就是借用南音“谱”四静板中的第四支曲子;或借用南音的“指套”,如梨园戏梁浩的拜公训子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春今卜返中的第二支曲启公婆;梨园戏周怀鲁中对镜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一纸相思的第三支曲子出庭前等。2.南音对高甲戏的影响高甲戏是流行于泉州地区、厦门地区及部分漳州地区的以闽南话说唱表演的又一闽南戏曲。它是在闽南民间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代中叶,因其演员多身穿盔甲、在高台上演出,故称高甲戏。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大气戏、生旦戏、丑旦戏三种,

5、但不论哪一种,其唱腔音乐、场景音乐,都受到南音的影响。大气戏即以演三国、水浒故事为主的武戏,武戏场面宏大、慷慨激昂,这与婉转缠绵的南音大异其趣,但也照样借用南音音乐。如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为剧情、情节的大名府中的劫法场一折,就演唱南音的一些散曲,如玉交枝、将水令、水车歌、水龙吟等。至于生旦戏,演的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与南音散曲的内容、情感更是相近,借用南音音乐的现象更是普遍,如英台山伯、孟姜女等戏中,用了福马郎、北调、北青阳、短滚等曲子;就连与南音没什么关系的某些丑旦戏,也借用了南音中“谱”的阳关曲中几个叠的曲子,如一叠折柳吟、二叠进酒歌、三叠阳关曲,至于场景音乐借用南音“谱”的

6、现象,也较常见。在高甲戏的曲子中,有三十多支曲子是借用南音的,特别是南音中比较轻快、活泼的曲子,如双闺、福马郎、望远、玉交枝、将水令、寡叠、北叠等,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流行的,如慢头、水车歌、相思等。与梨园戏一样,高甲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也会根据剧情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保留主旋律,简化曲谱。南音的曲谱有的比较复杂,高甲戏引用时,为适应剧情需要,而加以简化。如高甲戏孟姜女中的伊说唱段在借用南音福马郎秋天梧桐唱段时,就将曲子加以简化,所作的简化是十分明显的。(二)改变调子。南音音调柔和、低沉,多用C、D、F、G四调,高甲戏音调高亢、嘹亮,故在借用南音时,多将调子改为bB、bE、bA调。(

7、三)改变节拍,压缩节奏。南音常用的节拍有16/4、8/4、4/4、2/4,高甲戏在借用南音时,不用16/4节拍,增加1/4节拍,以增加强拍的反复次数,或将两小节的4/4压缩为一个小节,音符不变,节拍改为2/4,从而大大压缩节奏。(四)增加帮腔。南音演唱形式,只有独唱、对唱,而高甲戏在引用时,又另加帮腔,以加强气氛,补充情绪。3.南音对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泉州的提线木偶戏是享誉海内外的木偶戏,那神奇的表演,曾博得无数观众的倾倒、喝彩。不仅如此,该戏的音乐也颇有特色。提线木偶戏的音乐,人称“傀儡调”,属于曲牌体音乐,流传至今的曲牌共有三百多支,其中有不少是从南音借用来的,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的有相思引

8、、剔银灯、北青阳、扑灯蛾、锦衣香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王交枝、双闺等;作为场景音乐的有梅花操、阳关三叠、锦答絮、南澳折等;还有山坡里、生地狱、四季花、集贤宾、驻云飞等,南音曲子也经常为提线木偶戏的音乐所借用。不过,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同梨园戏、高甲戏一样,为适应剧情,也对南音音乐作了一些改造:或加上前奏、间奏、尾奏、散板音乐;或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叠句等;但改造的幅度不如梨园戏、高甲戏大。4.南音对布袋戏的影响流传于闽南的南派布袋戏的音乐,也吸收了不少南音音乐。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有相思引、锦板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玉交枝、中滚等,其他如驻云飞、带花回、水车歌等,也是南派布袋戏

9、曾用过的南音音乐。与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所改造一样,南派布袋戏也对所借用的南音音乐作了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散板、前奏等改造。除上述外,由闽南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竹马戏,其音乐也借用不少南音音乐。竹马戏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南音的曲调为主,其演出的剧目,如王昭君、陈三五娘等,也是以南音的唱腔为其主要唱腔,其场景音乐也借用南音中的“谱”。上述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的也采用南音的乐器,如南琵、尺八(洞箫)、二弦、三弦等,从而更增添了南音的风格。二、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歌舞、及宗教音乐的影响1.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音乐的影响锦歌是流行于闽南的漳州市区和东

10、山、云霄、平和、南靖、长泰、龙海、诏安、漳浦、华安等地的一种曲艺音乐,它是在闽南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形成的,出现于宋、元之际,至明代而渐趋完整。在锦歌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闽南各种音乐的影响,其中南音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锦歌有三大流派,即亭字派、堂字派、盲人走唱三派,其中亭字派主要流行于漳州、厦门等市区,故受同是曲艺的南音的影响最深。此派先是用南音的乐器伴奏,如用南琵代替原先使用的月琴,加上洞箫(即古尺八)、二弦、三弦等乐器。接着,他们又用南音的调名称原先的锦歌调名,如用“五空管”(即C调或G调)取代原先的“丹田调”,称“五空仔”,用“四空管”(即F调)取代原先的“七子仔”,称“四空仔”。再接着,他

11、们或直接将南音曲子移植过来,如望吾乡、北叠、福马郎、抱胜等;或在某些锦歌唱段的末尾加上南音的曲子,名为“曲爿”,如锦歌唱段妙常怨的末尾四句为“日来思君,暝来思君,枉我暝日此处思想有这十二时”,这四句就是采用南音散曲的玉环记中的一段曲谱演唱的。此外,锦歌还吸收某些南音音乐中的“谱”作为器乐曲,用于各种场面,如清夜游、八板头、折采茶、金扭丝、西湖柳等。锦歌中的堂字派主要活动于县乡,盲人走唱主要活动于乡村,这两派受南音的影响较少。笼吹是流行于泉州一带的另一种曲艺形式,属鼓吹音乐。之所以取名为“笼吹”,是因为笼吹艺人外出演出时,多将乐器放置于一雕刻精美的红色箱笼中,演奏时多奏鼓吹乐曲,故名笼吹。笼吹的

12、曲谱有南谱、北谱之分,北谱用北方传来的曲谱,而南谱则多用南音的曲子,且与南音一样,也将曲谱分为指、谱、曲三部分。南音的风格原本较舒缓、幽雅,但笼吹音乐演奏时,除了用南音的洞箫、二弦、三弦外,还另加大唢呐、小唢呐,以及鼓等打击乐器,故演奏的效果极其雄壮、豪迈,与南音原本的风格迥然不同。如笼吹演出形式中的“南十音”,即由十人用大、小唢呐,另加打击乐,吹奏南音曲子。2.南音对闽南歌舞音乐的影响闽南地区是一个民间舞蹈兴盛的地方,据统计,各种各样的舞蹈约有上百种,主要且常见的就有三十多种。这些舞蹈,或因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而舞,或因五花八门的民间习俗而舞,或因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而舞,这些舞蹈的伴奏音乐,或

13、多或少都受到南音的影响。比如流行于泉州、晋江、漳州、龙海、漳浦、同安等地的各种“车鼓舞”,大多以具南音风格的花草曲、百花草、病囝歌等伴舞;晋江一带的“跳鼓舞”,则直接用南音的直入花园、南澳折、水车歌、玉交枝等曲子伴舞。以反映潘必正、陈妙常爱情故事为内容的“鼓队舞”,则以南音指套记相逢中的霏霏飒飒、且去禅房等曲子伴舞。又如以粗犷、豪爽著称的“拍胸舞”,也用南音的三千两金伴舞,伴奏的乐器也用纯南音乐器:南琵、洞箫、二弦、三弦,另加打击乐,形成刚柔兼济的风格。流行于晋江、南安、同安等地的“彩球舞”的伴奏音乐,分为乐曲与歌曲两种,乐曲用梨园戏、高甲戏的乐曲伴奏,而歌曲则用南音中较为活泼的潮叠、孤栖闷、

14、直入花园等。再如,以王昭君和番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竹马灯舞”,则以南音音乐和民间小调伴奏,如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车歌、打花鼓等曲子。此外,祈求天公早赐贵子的“转灯角舞”以南音曲子十音等伴奏、表演昭君出塞的“幡会舞”以南音听见雁声悲、出汉关等伴奏,都是这方面的事例。3.南音对闽南宗教音乐的影响南音不仅影响到闽南地区的戏剧、民间曲艺、歌舞,而且还影响到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闽南是佛教盛行的地区,泉州的开元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是明证。闽南地区寺院中做佛事所用的音乐,有本地调、外江调、福州调、印度调等,其中本地调用的是闽南本地区的曲子,而南音是闽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音乐,因而自然会影响到佛事的本

15、地调的曲子,如佛事曲子孔雀经就是从南音曲子塞叠长潮五开花演变来的;有的佛事音乐则直接用南音曲子,如闽南佛教在观音生日、成道日、涅槃日都唱、奏南音曲子南海观音赞。闽南道教在借用南音音乐方面,比佛教更进一步。道士在做法事时,大量吸收南音曲子的音乐元素,有的则直接标明用哪些南音曲子,如福马郎玉交枝北调寡北潮调等,只是在运用时,减少南音中的装饰性的润腔,并加上叠字、衬字,将南音的舒缓的节奏改为紧凑活泼的节奏。南音在发展过程,形成庞大完整的音乐系统,在明、清两代,在闽南各地,凡是能唱南音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南音因此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因而闽南的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宗教音乐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南音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参考文献:1郑长铃.王珊.南音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