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儿童生命的“牧者“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94993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儿童生命的“牧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做儿童生命的“牧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做儿童生命的“牧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做儿童生命的“牧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儿童生命的“牧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儿童生命的“牧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儿童生命的“牧者”数学基地活动五年级组备课历程扫描本周一,五年级数学组在学校数学教研活中开放了一节找规律。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们组认真地审视现在的数学课堂,研究 “生本教育”,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统领下进行备课。根据这个理念的指引,认真研究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三次思路的反思与改进。第一次, 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力量我们认真钻研了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进行了详细的备课,决定以教材结构以主体,搭建教学框架,采用如下结构进行教学。首先,故事激趣,引发规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2、在讲故事其次、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汇报规律。2、研究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3、研究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呢?4、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呢?第23面呢?最后、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充分围绕课本习题展开。这种思路的特点在于充分尊重了教材的编排思路,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表象走向内在,符合知识的学习规律,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是一种常规的学习思路。但在试教后,我们发现这样的备课思路是有问题的,学生根本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说是完全是被参与,不给力的。特别是在研究规律、计算规

3、律时,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走的,而教师是被教材牵着走的。第二次, 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一次备课的思路显得是如此的呆滞与沉闷,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教师也感到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下去,给人的感觉只是被教材牵着走,留下的只是一种知识的堆积与增加,根本不是一种逻辑的建构,学生的学习也显得没有层次,完全跟着教师的节奏前行,而教师也只是跟着教材的结构前行。怎么办?我们在重新备课中不断思考,应该可以重组教材结构,要不断排除一些外在信息的干扰,使学生在类似的问题情境中洞察问题的本质内容,从而真正建立关于周期问题的计算模型。因此,我们对主题情境图的结构进行了重组,把原来的三个问题“从

4、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灯呢?”、“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全部归结为一个问题“从左边起,第15个物体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辨,分解成三个问题来完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关于简单周期问题的计算模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再备课与试教,发现知识结构重组后完全跟得上学生的理解,学生对三个问题的理解也非常到位,计算模型的建立也不断由单薄走向丰盈,由浅显走向深刻。学生的学习也较为轻松,达到了预料的效果。第三次, 以学生为本,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经过第二次的结构重组后,已经达到了预期

5、的效果,应该可以定稿了。但教导处陈美华老师在教研组里备课时,提醒我们说,生本教育的核心在哪里?你们关注到学生了吗?哪些点是促发学生的能力养成的?一语惊醒梦中人,一直以为本节课已经是盖棺定论了,可仔细一想,是呀,生本教育中提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可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一对一的问答,只是点与点的对话,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集体参与,缺乏学生的个性参与,缺乏学生的激情参与。看似热热闹闹,精彩不断,但学生的每一个个体都获得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痕迹呢?我们一个个认真思考起来。在争论中我们渐渐明晰:必须要充分赋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得到完全的学习能力,找规律的重点应

6、该是放在“找”,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建立规律,应用规律。1、在学会记录中发现规律。多次实践表明,学生发现盆花、彩灯、彩旗三种物品的摆放规律并进行简单的的计算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五年级的学生能,四年级的学生能,三年级的学生同样能。既然这样,那么怎样使知识更加合理、合适地走进五年级学生的视野,使该层次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受益呢?我们在这儿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停留在观察并说出情境图中规律的浅层次要求,而是让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思考图中的规律,创造性地让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在纸上表示出来,并提出了“简单、清楚”的要求,让学生在写一写、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规律的

7、内涵,形成一种简约化的思维品质,变浅表式的认知为深层次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在运用记录中建立规律生本教育认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学生在研究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去尝试解决,学生在作业纸上或画,或写,或圈,充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律的理解和对方法的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列举、画图、计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解决彩旗、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掌握计算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样的处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元认知,便于提示知识间的联系,也给学生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8、,不断提高学习要求的目的性,提高了思维含量。3、在学会思维中扩展规律是照本宣科让学生简单地完成教材中的例题,还是对习题进行创新加工,我们遵循“创新不是一味地在形式上打转”的思想。形式的创新只是发展学生的开始,而追求实质才是习题创新的本真。课前“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在让学生初尝规律的实用,听辨声音中的规律,动态中的规律问题,活动中的规律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不仅是在学习数学,更是在玩数学!但不仅是玩数学,更重要的是玩好这样的数学,需要数学思考的介入,需要空间观念的协助,需要情感意志的参与,是行为、情感和认知共同参与的成果。4、在学会表达中应用规律生本教育儿童观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

9、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在听辨声音中的规律时,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说出规律这个层面,而且让学生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再算出第23个是什么?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表示的形式也精彩纷呈,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课末,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编一道有规律的数学现象,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同桌互相解决。因疑而问,因问有疑,充分赋予学生创造的时空,让学生历经认知、建构、应用、创造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从另一个层次看,也充分挖掘了课堂的最大效用。一节课,经历了三次的“颠覆”,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对课堂理解的升华,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对生本教育的解读,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够紧凑,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够高效,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够精彩,但这样的课堂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做到了呵护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引领学生的价值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