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947006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航仪表着陆II类进近规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民用航空仪表着陆系统U类运行规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57号)【颁布日期】1996-10-16【实施日期】1996-10-16【失效日期】【颁布单位】民航总局【文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民用航空仪表着陆系统H类运行安全和有秩序地实施,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民用机场实施的仪表着陆系统H类运行(以下简称H类运行)。第三条凡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单位均应依据本规定制订H类运行实施细则和工作程序。第四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为:(一)精密进近:使用仪表着陆系统(ILS)、微波着陆系统(MLS)或精密进近雷达(PAR)提供方位和下滑引导的仪表进近。(二)非精密进近:使用全向信标台(VOR)、

2、导航台(NDB)或航向台(LLZ,或ILS下滑台不工作)等地面导航设施,只提供方位引导,不具备下滑引导的仪表进近。(三)机场运行最低标准:机场适用于起飞或着陆的限制,对于起飞,用能见度(VIS)或跑道视程(RVR)表示,如果需要应包括云高;对于精密进近着陆,用能见度(VIS)或/和跑道视程(RVR)和决断高(DH)表示;对于非精密进近着陆,用能见度(VIS)、最低下降高(MDH)和云高表示。(四)超障高(OCH):以跑道入口的标高平面为测算高的基准,按照适当的超障准则确定的最低高。(五)决断高(DH):在精密进近中,以跑道入口的标高平面为基准规定的高,航空器下降至这个高,如果不能取得继续进近所

3、需的目视参考,必须开始复飞。(六)能见度(VIS):白天能看到和辨别出明显的不发光物体或晚上能看到明显的发光物体的距离。(七)跑道视程(RVR):航空器在跑道中线上,驾驶员能看到跑道道面标志或跑道边灯或中线灯的最大距离。(八)精密进近和着陆运行类别1类(CATI)运行:决断高不低于60米(200英尺),能见度不小于800米或跑道视程不小于550米的精密进近和着陆。且类(CATD)运行:决断高低于60米(200英尺),但不低于30米(100英尺),跑道视程不小于350米的精密进近和着陆。山人类(CATMA)运行:决断高低于30米(100英尺),或无决断高,跑道视程不小于200米的精密进近和着陆。

4、山总类(CATMB)运行:决断高低于30米(100英尺),或无决断高,跑道视程小于200米,但不小于50米的精密进近和着陆。山。类(CATMC)运行:无决断高和无跑道视程的精密进近和着陆。(九)ILS临界区:在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附近一个规定的区域,在ILS运行过程中车辆、航空器不得进入该区域,以防止其对ILS空间信号造成不能接受的干扰。(十)ILS敏感区:是临界区延伸的一个区域,在ILS运行过程中车辆、航空器的停放和活动都必须受到管制,以防止可能对ILS空间信号的干扰。(十一)无障碍区(OFZ):由内进近面、内过渡面、中止着陆面和部分升降带所包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除少量规定的项目外,没有任

5、何固定的障碍物穿透。(十二)机场机动区:机场用于航空器起飞、着陆和滑行的区域,不包括停机坪。(十三)机场活动区:机场用于航空器起飞、着陆和滑行的区域,包括机动区和停机坪。(十四)机场控制区:根据安全需要,在机场内划定的人员、车辆进入受到限制的区域。(十五)排灯:紧密地排在一条横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航空地面灯。(十六)灯的失效:当由于某些原因,光束偏离规定的垂直或水平方向或平均光强低于规定的新灯平均光强的50%时,该灯即为失效。(十七)灯光系统的可靠性:指全部装置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运行,并且该系统维持在可用状态的概率。(十八)标志:为了显示航行信息设置在机场活动区道面的一个或一组符号。(十

6、九)易折性:物体保持其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直至一个要求的最大荷载,而在受到更大荷载冲击时就会破损、扭曲、弯曲,使对飞机的危害减至最小的特性。第二章营运人第一节申请与批准第五条计划实施H类运行的营运人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向民航地区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民航地区管理局按本规定的标准审核合格后,报民航总局批准。营运人在取得民航总局的批准后,方可实施H类运行。在实施H类运行的过程中,营运人必须持续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否则,可视情况取消对其H类运行的批准。第六条营运人在申请H类运行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一)H类运行准备工作概况;(二)飞行机组训练和检查情况;(三)航空器设备检查和维修工作情况;(四)制定的各项

7、文件目录和副本;(五)H类试运行的情况,包括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六)拟实施H类运行的国内外机场跑道目录和拟用的起飞着陆最低标准;(七)民航总局要求的其他文件。第七条申请H类运行的营运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按本章第二节的要求对参与H类运行的航空器进行了审定,建立了H类运行的维修制度;(二)按本章第三节的要求建立了飞行人员H类运行训练管理制度,已有飞行机组完成了H类运行训练,并经检查合格;(三)按本章第四节的要求制定了H类运行程序和安全措施及其他必要文件,并获得批准;(四)经过试运行,证明其飞行机组的训练和技术、规定的程序和安全措施是符合要求的,能保证飞行安全。第八条初始批准营运人H类运

8、行时,只批准其按决断高45米/RVR500米的标准进近着陆。在初始批准后6个月内,无论天气是否低于I类运行标准,营运人均应尽可能使用H类运行机载设备、按H类运行程序练习进近和着陆,以积累H类运行经验,保持系统的持续性能和可靠性。在营运人实施H类运行期间,民航总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将派人对其H类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进行检查,以确定其能否继续使用该标准,或降低标准至决断高30米/RVR350米进近着陆。第九条按照民航总局关于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规定,已获准执行决断高30米/RVR350米进近着陆的营运人对执行H类运行任务的机组,应根据使用的机型、机载设备、机组技术和经验的不同情况,确定机组能执行

9、的最低起飞和着陆标准,该标准不得低于H类运行机场的最低起飞和着陆标准。第十条外国航空器已由注册国政府批准实施H类运行的,经民航总局对其资格核准后,可以在中国开放的H类运行机场实施H类运行。第二节航空器第十一条实施H类运行的航空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相应的有效适航证;(二)其型号设计(包括改装、加装)经过民航总局的审查,机载设备及其安装经过验证符合仪表飞行规则(IFR)H类运行的有关要求,并写入经批准的航空器飞行手册的有关章节;(三)航空器及其维护方案符合本节规定,并得到民航总局的批准。第十二条航空器必须至少装有下列仪表和设备:(一)仪表故障警告系统。申请人必须制定机组程序和职责分工,以

10、便能立即发现基本仪表和设备的故障;(二)双套ILS和下滑道接收机;(三)一套有双显示器的飞行指引仪(基本的下滑道信息应显示在同一仪表上)和一套自动进近耦合器(或轴分离型进近耦合器),或者双套独立的飞行指引系统。对于双发螺旋桨飞机,最低要求为单套飞行指引仪(基本的下滑道信息应显示在同一仪表上)或单套自动进近耦合器(或轴分离型进近耦合器);(四)识别决断高的设备。识别决断高的设备是指无线电高度表和内指点标接收机;(五)复飞姿态指引设备。复飞姿态指引设备可以是带有定标俯仰标线的姿态陀螺仪,也可以是飞行指引仪俯仰指令,或经计算的俯仰指令;(六)自动油门系统。使用双套飞行指引仪运行的所有涡轮喷气航空器都

11、需要自动油门系统。申请人不能证明使用轴分离型进近耦合器的航空器能显著减小飞行人员的工作负荷的,该航空器还应当装有自动油门系统;(七)排雨设备。第十三条机载导航、仪表和飞行操纵设备及其安装,必须符合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的有关要求和民航总局认可的标准。第十四条航空器机载设备及其安装的H类运行的型号验证必须按民航总局批准的方法进行。第十五条营运人必须建立符合民航总局要求的维护方案,以保证机载电子设备处于评估时所验证的性能和可靠性水平。对其中与H类运行有关的维修工作所进行的任何修改,应报民航总局认可。第十六条航空器H类运行系统经批准后,营运人应当在该系统获准后的第一年内,每月向民航总局提供下列情况:(一)

12、按机型记录使用H类运行系统机载设备实际或模拟的H类运行进近成功的总次数;(二)按机场和航空器登记号记录的不成功的进近总次数及其理由。所报内容应当按机载设备故障、地面设备故障、空中交通管制指令放弃进近等分类;(三)经批准的H类运行的机载设备的总拆换次数。第十七条航空器H类运行系统获准一年后,营运人必须在每年的九月三十日前向民航总局报告第十六条所要求的情况。第十八条营运人必须建立符合民航总局要求的H类运行机载系统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初始和再次培训大纲,培训记录的内容应当保持最新状态。第十九条营运人的外场试验设备、车间测试设备的维修方案,以及维修所用的与H类运行相关的所有标准的清单,必须提交民航总局,以

13、确定与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飞行指引仪、自动驾驶/耦合器和无线电高度表等相关的各项标准是否充分。第三节飞行人员第二十条飞行机组所有成员,必须按本节规定进行训练并经检查合格,方能批准该机组在H类运行天气条件下执行生产营运任务。飞行机组任一成员未经训练或未按本节规定取得合格证,该机组不得在低于I类运行天气条件下执行生产营运任务。第二十一条机长在被批准执行H类运行飞行任务前,至少应当在本组类螺旋桨、涡轮喷气飞机上已担任机长飞行500小时以上,在本型飞机上已担任机长飞行100小时以上,并取得了ILSI类运行标准。副驾驶在被批准执行H类运行飞行任务前,应熟练地掌握本机型起飞、进近、着陆和中断起飞、中断进近

14、等特殊情况下的驾驶技术。第二十二条营运人应当制定每个机型的飞行人员H类运行飞行训练大纲。H类运行飞行训练大纲应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人员训练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编制,并应符合本节的训练与技术检查要求。H类运行飞行训练大纲应报民航地区管理局审批,并报民航总局飞行标准管理部门备案。该机型的飞行人员H类运行飞行训练大纲获得批准后,营运人方可开始训练。第二十三条初次申请H类运行飞行标准的飞行人员(包括机长、副驾驶、飞行机械员、飞行领航员、飞行通信员)必须由营运人组织进行H类运行初始训练,训练与检查的内容和时间在本机型训练大纲中规定。H类运行初始训练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非驾驶专业的训练内容可以减少,并由营

15、运人在训练大纲中规定)(一)地面理论训练1 机场H类运行仪表进近系统和目视助航设备,包括进近灯光、跑道滑行道灯光、大气透射仪等的使用特点、能力和限制;2 机载设备包括飞行指引系统、自动进近耦合设备、用于识别决断高的设备、仪表与显示设备、自动油门系统以及复飞指引、故障监视与警告系统等其他设备的使用特点、能力和限制;3 .决断高的识别;4使用复飞指引显示进行复飞的技术;5 .跑道视程(RVR)的使用与限制;6 在H类运行天气条件下以不同的下滑角、驾驶舱观测遮蔽角和正常看清各种目视地面标志的高度,使用与跑道环境有关的目视地面标志的方法;7利用合格的有视景飞行模拟机或其他训练设备,熟悉在跑道视程(RVR)500米、350米及更低值时从仪表飞行转为目视飞行的景象;8.垂直和水平风切变的影响;类运行仪表进近与中断进近飞行程序,机组分工与配合;10U类运行飞行有关规定,飞行手册、训练手册的有关部分。(二)飞行训练通常应在合格的有视景飞行模拟机上进行,每个机组至少4小时。无模拟机的机型可用真实飞机训练,但除正常进近着陆动作外,不得结合生产训练。飞行训练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1 在模拟H类运行最低天气条件下,使用本机型规定的H类运行进近程序进近、着陆和复飞;2 在进近、着陆和复飞过程中发生系统故障后的处理;3 起飞期间发动机和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