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9367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矿压防治应急救援预案为有效防止突发性矿压动力显现对矿井造成的危害,建立及时、科学、有效的指挥协调救援体系,保证抢险救援工作的高效、快速、有序进行,进一步增强我矿应对矿压动力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建设发展,特制订本预案。(一)来压显现特征及预测区域1、事故发生前可能出现的预兆:矿压动力灾害事故的发生目前尚未有定性的征兆,理论上大致认为有工作面矿山压力增大、煤爆声频繁、煤体中钻屑值增大等现象。2、矿压显现特征:(1)巷道塑性破坏现象加剧,如巷道短期内底板逐渐鼓起、浆皮开裂、顶帮收敛量增大等;(2)发生矿压动力灾害时,巷道瞬

2、间发生底鼓0.20.8m,水沟、轨道变形,设备掀翻,局部巷道坠包、大片浆皮开裂掉落等现象。其破坏性、危害性较大,是我矿顶板管理方面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之一。3、矿压动力显现事故易发生的地点:矿压动力显现主要发生在具有冲击倾向的危险煤层。在集中应力区、地质变化的构造带,发生矿压动力显现危险的可能性比稳定煤层大。开采矿压动力显现危险的煤层时,必须进行矿压动力显现危险区域的划分。(1)发生矿压动力显现危险的煤层,一般为脆性、硬度较高且干燥,顶板都十分坚硬、完整,大面积不冒落,伪顶和直接顶较薄甚至没有。(2)在地质构造的向斜轴部、断层附近、煤层厚度或倾角发生突变地点,是矿压动力显现发生频繁的位置。(3)

3、两侧或三侧临空的半岛或孤岛煤柱或岩柱附近易发生矿压动力显现。(4)在巷道交叉密集区、窄小煤柱区煤岩体应力积聚,容易引发矿压动力显现。(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矿成立防治矿压动力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并下设各专职机构。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 指 挥:矿 长副总指挥: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总工程师 生产副矿长 工会主席 机电副矿长 安全副矿长成 员:安全副总 地测副总 采煤副总 掘进副总 通灭副总 机电副总 机电部部长 通灭部部长 调度室主任 供应部部长 煤质部部长 财务部部长 办公室主任 工会副主席 党工部部长 审计部部长 人力部部长 保卫部部长 生活公司经理 综放队队长 综掘一队队

4、长 综掘二队队长 机电队队长 运输队队长 通灭队队长 矿压办主任矿压动力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调度室,调度室主任兼任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矿压动力灾害事故发生后,在总指挥未到调度室之前,由当日值班矿领导指挥。主要职责:(1)在总指挥的统一领导下,具体安排组织矿压动力灾害事故应急组织和实施,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2)做好各专业组、各基层单位之间和外部救援队伍的协调指挥工作。(3)根据事故导致的灾害情况,发现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通报,并协助抢险救援。(4)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

5、作,做好社会稳定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决定公布于职工,接受职工监督。(5)及时收集各专业组按预案投入救灾工作后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预案,迅速应对,正确决策。(6)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学习和演练。2、技术组:组长:总工程师成员:生产口专业副总、通灭部部长、机电部部长、矿压办主任职责:(1)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迅速确定发生矿压动力灾害的位置,确定受灾地点、范围、受灾人员数量。 根据矿压动力灾害程度确定救援路线,在总指挥的领导下,制定抢险救援方案和措施。(2)对受灾区域矿压动力灾害进行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救援行动提出决策性建议。(

6、3)根据灾害发展程度,对井下破坏的系统及设备要提出恢复其系统和设备选型技术方案。(4)对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应加强与当地地震监测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地震监测情况,判定受威胁的区域或受灾程度,及时指导和组织职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5)审核并确定矿压动力灾害发生后井下工作人员的避灾路线。(6)督促落实抢险救援方案和措施的实施。3、现场抢险救援组: 组长:生产副矿长成员:安全副矿长、生产口副总及各井下队负责人。职责:(1)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迅速召集应急抢险队伍,快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抢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指挥中心制定的抢险救援措施,统一行

7、动,服从命令,禁止盲目蛮干。(2)立即组织营救受灾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受到威胁区域的人员,釆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3)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侦查,密切监视灾区情况变化,及时向救灾指挥中心汇报。4、后勤保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成员:供应部部长、工会副主席、办公室主任、党工部部长、审计部部长、人力部部长、生活公司经理职责:(1)做好矿压动力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所需各种物资供应工作,及时将救援所需设备运到指定地点,确保设备完好,运转正常。(2)做好供电、供水工作,确保供电稳定可靠。(3)保证指挥中心、事故现场、医院、上级部门及矿内各部门之间的通讯通畅。(4)负责在抢险救援期间筹集资金

8、工作,保证救灾资金及时到位。(5)保障应急抢险救援所需的交通工具。5、医疗救护组: 组长:党委副书记成员:供应部部长、工会副主席、办公室主任、党工部部长、审计部部长、人力部部长、生活公司经理职责:(1)定期对储备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检查,及时更新过期药品和器材,确保急救所需药品,器材质量完好。(2)对被救出的受灾人员,无论受伤与否必须进行检查与抢救,最大限度的保证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3)与上级有关医院取得联系,及时将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6、治安保卫组: 组长:党委书记成员:工会主席、保卫部部长职责:(1)负责事故办公现场和指挥现场治安保卫工作,同时做好事故现场内物料库的保卫警戒工作。(2)

9、控制旁观者进入事故现场和事故危险区域,负责事故可能危及的地区内的人员疏散和撤离。(3)协助有关部门核对伤亡人员姓名、身份等,防止处理事故现场可能发生的案件。(4)如有必要请当地派出所维持社会治安,以肩保社会稳定。7、信息发布组: 组长:党委书记成员:党工部部长职责:(1)负责事故和救援信息的统一发布。(2)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有关保护措施的紧急公告。(3)正确报道灾情事故真相,使家属、职工正确认识事故性质,充分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三)矿压动力灾害应急救援原则和程序当发生矿压动力灾害事故时,矿应急救援指挥部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事故,矿长、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和其他领导必须立即赶到矿调度指挥中心组织

10、救灾。1、灾情汇报程序(1)井下有矿压显现征兆时要及时掌握险情。出现险情,当班跟班队长、班长要立即汇报调度中心并组织抢险。调度中心值班主任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汇报矿值班领导、矿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矿其他领导、抢险救灾办公室及其他部室长、部门负责人。(2)矿主要领导接到灾情汇报后,立即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并向集团公司汇报。2、矿压灾害抢险指挥程序(1)当发生灾情时,立即启动抢险救援预案,抢险救灾指挥部所属各工作机构按指挥部命令,迅速投入抢险救灾。(2)矿抢险救灾指挥部接到灾情后,立即召集指挥部成员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3)指导制定抢险救灾方案及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1、指挥协调解决抢险救灾所需物资和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等工作。3、矿压动力灾害事故处理原则(1)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巷道和通风设施,恢复正常通风。同时对受破坏的工作面进行清理,创造抢救与处理事故的条件。保证工作区域中瓦斯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2)如果矿压显现地点通风不良,要加强通风,保证人员能呼吸新鲜空气。(3)处理事故时,必须按由外向里的原则,逐架(网)处理好变形的支架(巷道),清理好畅通的退路,对巷道变形严重的地点要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维护好工作空间,在冒顶区处理煤、矸时,要前探梁护顶,随扒矸随架设支架,防止发生二次冒顶。在冒落区内进行救援工作,要密切注视顶板的活动情况,

12、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在处理冒顶事故时,应根据岩层冒落高度、冒落块度大小、冒顶位置和范围大小以及围岩破碎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援方案。(4)矿压动力显现导致掘进工作面冒顶将人员堵住时,可采用撞楔法维修巷道,组织抢救,整个过程中,保持通风、压风、清水供给畅通。(5)根据灾害发生地点的具体情况由抢险救援组安排编制处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四)恢复正常生产1、矿压显现抢险救灾工作完成后,必须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并消除或控制再次可能造成的事故或次生事故的隐患;抢险救灾各个小组负责人要如实向总指挥部或领导小组汇报情况,经批准宣布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方可解散救灾队伍,恢复正常生产。2、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门要认真核对人员,清点装备、器材,总结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防矿压工作,积极配合好事故调查结案工作。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