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935110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1.病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2.机理(1)直接作用 致病因素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损伤细胞的组成成分而引起细胞坏死。 (2)神经营养障碍 o神经损伤时,神经对组织的营养和机能调节作用障碍而引起相应坏死。响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壁与细胞通透性、酶活性。 (3)变态反应病理变化组织坏死的镜检变化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浆以及间质改变三方面。 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核浓缩 核染色加深,体积减小,核膜皱缩; 原因:细胞核中核蛋白分解产生游离核酸,使细胞核嗜碱性增强; o核液减少,核体

2、积缩小、核破碎 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小碎块,散在分布于胞浆中核溶解 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核完全溶解,仅存核影或完全消失。在DNA酶作用下,染色质DNA分解。2.胞浆胞浆对伊红的亲和力增强,呈深红色颗粒;细胞浆糖元、核糖核酸减少,正电荷增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 肿胀、破裂3.间质 纤维素性坏死。胶原纤维肿胀、溶解,相互融合;纤维素样物质。 出现于实质细胞坏死后。 坏死最后阶段 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红染物质。四、坏死的类型(一)凝固性坏死 以坏死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为特征,也称干性坏死。 1. 机理 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常见于梗死、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

3、。 2. 眼观 o坏死组织肿胀,稍隆起于器官表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坚实无光泽的凝固体; o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3. 镜检 初期组织轮廓尚在,但实质细胞微细结构消失; 后期,坏死细胞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 4. 特殊类型坏死 A 干酪样坏死 o结核杆菌感染引起 o坏死组织外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松软易碎,像干酪或豆腐渣。 特征 o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轮廓消失,坏死组织中除凝固的蛋镜检 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B蜡样坏死 o肌肉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白肌病。 眼观 o坏死肌纤维浑浊,呈灰黄或灰白色,干燥坚实,外观

4、像石蜡一样,固称为蜡样坏死。 镜检 o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为均质红染颗粒状物质 (二)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 见于神经组织坏死和化脓性炎, o特征: 坏死组织崩解并迅速液化变为液体。 1.脑软化(坏死) o脑组织坏死后迅速液化称为脑软化。 o脑、脊髓含磷脂、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不易凝固,易液化。 2.化脓性炎症 (三)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坏死组织腐败分解。 眼观坏疽灶呈黑褐色或黑色 o这是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 3种类型 (1).干性坏疽 o好发部位 o特点: 坏

5、死组织干燥,收缩变硬,颜色为灰黑色,周围有出血、充血性 (2 ).湿性坏疽 发生于与外界相连内脏器官 o特点 外观呈污灰色、污绿色或黑色; 坏疽组织柔软湿润呈糊状,甚至完全液化; 腐败分解过程中产生胺类、吲哚等刺激性气体,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影响大。 (3).气性坏疽 o特殊形式的湿性坏疽,多发生于深部创伤; 感染厌氧型细菌。 o特点: 坏疽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用手按压有捻发音五、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又称程序性死亡 1.细胞凋亡的原因 (1)诱导凋亡的因素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射线、TNF、自由基、一氧化氮、细菌、抗癌药物

6、等; (2)抑制凋亡的因素 性激素、IL-2、IL-5、病毒等。 能诱发或促进凋亡的因素中,不但有病理性因素(如自由基、细菌等),也有生理性因素(如激素、各种细胞因子等)。 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1) 光镜 凋亡细胞收缩变圆,胞浆嗜酸性增强,整个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小体; 核圆形,碎裂或消失。 (2)电镜 早期 凋亡细胞收缩变圆,与邻近细胞脱离,表面微绒毛消失。胞浆致密,其中的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无明显变化。 细胞膜多处向胞浆内深陷或呈圆顶状向外突出“发芽”。 细胞核染色质凝集并附着于一侧核膜下,形成马蹄形或半月状凝集(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凋亡中、后期 核性凋亡小体 胞核逐渐碎裂

7、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 胞质性凋亡小体 胞体凝缩,并从“出芽”的根部或从胞膜凹陷处断离形成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有完整的细胞膜包裹着,内含浓缩的胞浆、完整的细胞器或核碎块等。 严重时,整个细胞均裂解成大小不等的凋亡小体。 全细胞性凋亡小体 胞体只固缩不裂解,核碎裂消失,形成一个光镜下的嗜酸性小体。 3.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1)细胞内Ca2+的堆积和重新分布,细胞核内Ca2+的增多,激活核酸内切酶。 (2)激活的核酸内切酶把DNA切成多个180200bp的寡核苷酸片段,在琼脂凝胶电泳图谱上呈现出特征性“梯状”电泳现象。 (3)细胞内骨架被破坏,细胞固缩。 4.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细胞的死亡有

8、两种方式: 凋亡和坏死。 坏死通常是在严重的应激或暴露于有毒物质时出现的急性细胞功能丧失, 是相对消极的病理过程,并与ATP的快速丢失有关。 相关的酶主要是溶酶体酶和Ca激活酶。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的死亡过程,是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生的自发性死亡过程, 是一种主动的、信号依赖的过程,包括胞浆内Ca2+、cAMP升高,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六、结局和影响(一)结局 1.吸收与再生 2.腐离脱落 糜烂 溃疡 3.机化、包裹 机化 包裹 5.钙化 体液中的溶解状态钙盐以固体形式沉积于坏死组织以及其它病理性产物的过程。 眼观 灰白色,质度坚硬,刀切时发出沙沙声。 砂粒肝 镜检 H

9、E染色呈深兰色颗粒或团块。 (二)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发生原因 细胞内部自动性 细胞外部被动性 细胞形态 膜皱缩,体积变小 体积膨大 线粒体 内腔闭锁,体积缩小 内腔扩大,崩解 溶酶体 萎缩,或自噬泡形成 膜破坏,各种酶类释出 细胞浆 浓缩,均质着染加深 稀或浓,有颗粒或空泡 细胞的DNA DNA等量断裂 DNA无规则降解 核的形态 多破裂成大小相等的碎片 碎裂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核与胞膜 形成凋亡小体 膜破裂,碎核释出 消除方式 吞噬消除 溶解消失 周围变化 无明显改变 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第四节 结石 一、 结石(Calculus) 在腔状管腔器官

10、管腔内,由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固体物质称为结石。 二、类型 1.尿石 由泌尿系统形成的结石。 尿酸盐结石 呈褐色; 磷酸盐结石呈灰白色,硬易碎。 草酸盐结石 淡黄色 2.胆石由胆道系统形成的结石。 混合结石:包含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呈黄褐色。 胆色素性胆结石:主要有胆色素,呈 绿色或黑色。 3.肠石 由消化管道形成的结石。 真性结石:结石中有核心,外由钙盐形成环层状外壳。 常见于马、驴、骡。 假性结石: 毛石:异食品、吃毛形成毛球 粪石:食物中粗纤维较多 第五节 组织修复、代偿与适应1.修复(repair) 是指组织缺损由周围健康组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 2.代偿(compensation)

11、 3.再生(regeneration) 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细胞的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4.肉芽组织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指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的幼稚结缔组织。 (1)肉芽组织的组成 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 (2)肉眼观察 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5.增生(hyperplasia)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 是指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细胞的过程

12、。萎缩 器官、组织的萎缩是由于组成该器官、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所致,同时伴有功降低。 自噬体 是由单层膜包裹的退变细胞器或基质的囊泡,可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其中退变细胞器可被溶酶体酶消化,不能完全消化的则形成残体。 脂滴 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也可能有磷脂和胆固醇。在石蜡切片中脂滴被脂溶剂(二甲苯等)溶解而呈圆形空泡状。为了与水泡变性的空泡区别,可作脂肪染色。 第四章 炎 症炎症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基本病理过程 。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

13、性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等)。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和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一、 炎症的原因 (致炎因素) 生物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机械性因子 二、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1.致炎因素 与致炎因子的性质、数量、作用时间及所作用的部位等有关 。 2.机体因素 (1)营养状态 (2)免疫状态 (3)内分泌状态 促炎激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 一、变 质是指发炎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物质代谢障碍。 (一)原因和机理 一是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 二是血液循环障碍; 三是炎症应答的副作用所导致。 (二)变质的病理变化1.组织细胞形态改变 炎

14、灶实质细胞 间质 2.物质代谢改变 (三)炎性介质 也称化学介质 炎性介质的作用 扩张血管 增强血管壁通透性 具有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炎性介质的类型 1.血管活性胺(1)组织胺 分布: 作用: (2) 5-羟色胺(血清素) 分布: 作用: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1)前列腺素(PG) 分布 作用: 扩张血管、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引起发热和疼痛 、对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有微弱的趋化作用。 (2)白细胞三烯 作用: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对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 3.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肽类分子。 (1)白细胞介素-1(IL-1) 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在炎症中的作用 促进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