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93232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八模考试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二、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 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对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说法不正确的是A. 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B. 波尔的原子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成因C.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被誉为能“秤出地球质量的人”D. 伽利略利用理想

2、斜面实验,使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的结论陷入困境【答案】D【解析】A、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故A正确;B、波尔的原子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成因,故B正确;C、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被誉为能“秤出地球质量的人”,故C正确;D、伽利略利用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的结论陷入困境,故D错误;故说法不正确的是选D。2. 如图所示,沿光滑竖直杆以速度v匀速下滑的物体A通过轻质细绳拉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B,细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B向右匀速运动B. 物体B向右加速运动

3、C. 细绳对A的拉力逐渐变大D. 细绳对B的拉力不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体A以速度v沿竖直杆匀速下滑,绳子的速率等于物体B的速率,将A物体的速度分解为沿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等于绳速,由几何知识求解B的速率,再讨论B的运动情况以及绳子的拉力变化将A物体的速度按图示两个方向分解,如图所示,由绳子速率,而绳子速率等于物体B的速率,则有物体B的速率因减小,则B物体向右做变加速运动,对公式求导,得出B的加速度,随着的加速度,B的加速度在减小,故绳子对B的拉力减小,同一条绳子上的拉力相等,所以绳子对A的拉力减小,B正确3. 如图,质量均为m的两个木块P和Q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4、,P、Q接触面的倾角为,现在Q上加一水平推力F,使P、Q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加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Q对地面的压力小于2mgB. 若Q与地面间粗糙,则Q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C. 若P、Q间光滑,则加速度D. 若P、Q间,Q与地面间均光滑,且在某一时刻突然撤去推力F后,则P、Q一起向左做匀速运动【答案】B【解析】A. 以PQ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故FN=2mg,故Q对地面的压力为2mg,故A错误;B. 因PQ做匀加速运动,若=,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g=ma,解得:a=0,故不能做匀加速运动,故B错误;C. 若P、Q之间光滑,对P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上

5、,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tan=ma,故:a=gtan,故C正确;D. 若P、Q间,Q与地面间均光滑,撤去推力后,则P受到斜向上的支持力,无法匀速运动;Q受到斜向下的压力,也无法匀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C.点睛:通过整体受力分析即可判断出Q对地面的压力;对整体受力分析,因一起做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判断的大小;若P、Q之间光滑,先对P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即为PQ的加速度;由f=FN可以判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若P、Q间,Q与地面间均光滑,撤P和Q均无法匀速运动4. 如图为着陆器经过多次变轨后登陆火星的轨迹图,轨道上的P、S、Q三点与火星中心在同一直线上,P、Q两点分别是椭圆轨道的远

6、火星点和近火星点,且PQ=2QS,(已知轨道II为圆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着陆器在P点由轨道I进入轨道II需要点火加速B. 着陆器在轨道II上由P点运动到S点的时间是着陆器在轨道III上由P点运动到Q点的时间的2倍C. 着陆器在轨道II上S点与在轨道III上P点的加速度大小不相等D. 着陆器在轨道II上S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III上的Q点的速度【答案】D【解析】A、着陆器在P点由轨道进入轨道时,是向低轨道运动,所以应该减速才可以,故A错误;B、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道,着陆器在轨道上由P点运动到S点的时间和着陆器在轨道上由P点运动到Q点的时都是各自周期的一半,故B错误;C、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7、, 由于着陆器在轨道上S点与在轨道上P点到火星的球心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加速度大小相等,故C错误;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得: 轨道的半径大于III轨道的半径,所以着陆器在轨道上S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上Q点的速度,故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5. 真空中相距为3a的两个点电荷M、N分别固定于x轴上x1=0和x2=3a的两点,在两者连线上各点的电场强度随x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选沿x轴方向为正方向,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点电荷M、N一正一负B. M、N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之比为2:1C. 沿x轴从0到3a电势逐渐降低D. 将一个正点电荷沿x轴从0.5a移动到2.4a,该电荷的电势能

8、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解析】A、若两电荷为异种电荷,在x=2处,电场强度不可能为0,故两电荷为同种电荷,故A错误;B、2a处合场强=0,由知,所以M、N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之比为4:1,故B错误;C、选沿x轴方向为正方向, 02a电场为正,方向向右,而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故x=0点的电势高于x=2a点的电势; 2a3a电场为负,方向向左,故x=2a点的电势低于x=3a点的电势,故C错误;D、将一个正点电荷沿x轴从0.5a移动到2.4a,电势先减小后增大,所以该电荷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D正确;故选D。【点睛】关键根据两点电荷连线之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0,而知道两点电荷为同种电荷,选沿x轴方向

9、为正方向, 02a电场为正,方向向右,2a3a电场为负,方向向左,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6. 图甲是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图(电源正负极可调换),图乙是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光电流与加在阳极A也阴极K上的电压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图线、可知在光的颜色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B. 由图线、可知对某种确定的金属来说,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其遏止电压越大C.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频率增为原来的2倍,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增为2倍D. 若与图甲实验条件完全相同,当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电流表有示数,当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一定增大【答案】AB【解析

10、】A、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的频率不变,截止电压不变,由图看出,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光电子越多,形成的饱和光电流越大,故A正确;B、根据,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对应的截止电压U截越大,故B正确;C、根据,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频率增为原来的2倍,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即不会增为2倍,故C错误;D、当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电流表有示数,已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当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光电管两端的电压减小,左边的极板为正极,右边极板为负极,到达极板的光电子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减小,故D错误;故选AB。【点睛】考查光电效应现象,理解金属的极限频率的含义,掌握光

11、电效应的条件和光电效应方程,知道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7. 某兴趣小组用实验室的手摇发电机和一个可看做理想的小变压器给一个小灯泡供电,电路如图所示,当线圈以较大的转速n匀速转动时,额定电压为U0的灯泡正常发光,电压表示数是U1,已知线圈电阻是r,灯泡电阻是R,则有A. 变压器输入电压的瞬时值是B. 变压器的匝数比是U1:U0C. 电流表的示数是D. 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最大值是【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线圈以较大的转速n匀速转动时,所以,所以变压器输入电压的瞬时值,故A错误;电压与匝数成正比,所以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故B正确;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灯泡正常发光时电

12、功率为,所以输入功率为,电流表的示数是,故C正确;由于线圈有内阻r,故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有效值大于,最大值也就大于,故D错误。考点: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名师点睛】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并利用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与电流的值来构建原副线圈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8. 如图所示,物体以一定初速度从倾角=37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0m,选择斜面底端为参考平面,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随高度h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质量m=1.0kgB. 物体可能静止在斜面顶端C. 物体回到斜

13、面底端时的动能Ek=10JD. 物体上升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5m/s2【答案】AC【解析】A、物体在最高点时的机械能等于重力势能,即,解得m=1kg,故A正确; C、上升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20J,则整个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40J,根据动能定理得,解得回到斜面底端的动能,故C正确;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上升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故D错误;故选AC【点睛】重力做功不改变物体的机械能,摩擦力做功使物体机械能减少,由图象求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应用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定理即可正确解题。二、非选择题9. 某同学在测定小车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图甲所示的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共取了A、B、C、D、

14、E、F、G七个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该同学从每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六条(分别标记为a、b、c、d、e、f),再将这六条纸带由短到长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xOy坐标系中,得到图乙所示的图形,最后将各纸带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表示v-t关系的图象,图中x轴对应的物理量是时间t,y轴对应的物理量是速度v(1)图中t3=_s,若测得纸条c的长度为4.0cm,则v3=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若测得纸条a的长度为2.0cm,纸条f的长度为7.0 cm,则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 (1). 0.25 (2)

15、. 0.40 (3). 1.0【解析】因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1S,图中,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则;根据得,可知,则加速度的大小【点睛】对于纸带的问题,我们要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一些规律,提高应用基本规律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10. 某同学为了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设计了如图(a)所示电路,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量程为3V的电压表V(内阻无穷大),电阻箱R,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R0,开关K1,双掷开关K2,实验步骤如下: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20,K2接a,闭合K1,记下电压表的读数为2.00V,断开K1;保持电阻箱的阻值不变,K2切接b,闭合K1,记下图b所示电压表的读数,断开K1;将K2再切换到a,闭合K1,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组箱的阻值R和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断开K1;以为纵坐标,为横坐标,绘出的图线(用直线拟合)回答下列问题:(1)图(b)所示电压表的读数为_V,定值电阻R0=_;(2)依据实验数据绘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