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92328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近期,县政协采取县外考察和县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就全域旅游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发展全域旅游正当其时(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前不久,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竹溪调研时强调,牢牢把握“绿色、市场、民生”三维纲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向更高要求努力、向更远目标迈进,确保十堰秦巴山片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不掉队”,积极争当“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山区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委、市委赋予了我县建设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的新使命,要求竹溪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整县推进上探索路子,做好示范,竹溪拥有提速跨越的新优

2、势,区域竞争格局变化带来了新挑战。但是“跳出竹溪”看竹溪,推动绿色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和整体质量薄弱的制约并存,统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度较大,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任重道远;二是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空间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功能区定位的需要,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度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生态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在绿色发展中产业支撑不足。为此,坚持以全域旅游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实现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3、发展,是抢占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不二选择。(二)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绿色崛起的科学路径。市委书记周霁在授予我县“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大旗之后,在南部乡镇考察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快传统文化、休闲养生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进程,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塑造鄂西北原生态旅游基地品牌形象,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圣地。”周霁书记的讲话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建设,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生

4、态工业优势凸现,“三廊”建设如火如荼,全域旅游正在起航,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县域经济开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为竹溪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发展全域旅游是适应旅游转型的现实选择。前不久,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大力推进旅游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加快项目建设和品牌培育,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前,全国各地旅游业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一是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二是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三是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四是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五是由大城市游向小乡村

5、游转型。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对于我县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直线超越,在新一轮全域旅游发展中抢占先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引领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竹溪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二、我县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主要短板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其它地区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一是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我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县,也是全国500个资源富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现已建成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偏

6、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县境内有我国中东部切割最深的峡谷“十八里长峡”,古长城遗址“关垭子古长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采皇木遗址、甘氏宗祠。古寺庙、古盐道、古民居、古山寨、古馆驿遍布各地,溶洞、天坑、峡谷数不胜数。三是生态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我县茶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古盐道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民族文化之母的向坝民歌,全国唯一的山二黄剧种被列入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四是竹溪特色美食独树一帜。竹溪饮食风味南北兼蓄、东西共融,形成了辣而不烈、麻而不剧、酸辣可口、香鲜适度的“特色风味”。“竹溪蒸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

7、化遗产,竹溪泡菜、豆腐乳、豆瓣酱、神仙豆腐,以及碗儿糕、糖酥饼等,都是极具竹溪特色的美食。五是旅游发展基础比较厚实。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明显,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彰显,旅游招商引资、宣传推介、行业管理、重点工程等力度加大,发展全域旅游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尤其是“三廊”建设,为发展竹溪旅游迎来了新的春天。虽然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前景十分广阔,但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与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比反差明显,与“绿色崛起”不相对称,与全县人民的期盼不相对应。一是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规之间对接不够,旅游开发存在各自为阵的不好苗头;二是

8、地域文化挖掘不够,发展全域旅游缺乏文化支撑,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加强;三是基础薄弱短板尚未根本改观,尤其是旅游道路建设和生态水系建设任务艰巨,生态城镇建设水平不高,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四是对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氛围不浓,乡镇与乡镇、部门与乡镇、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不够,旅游开发没有形成合力;五是旅游品牌创建乏力,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景区(景点)建设起点较低、规模普遍偏小,重大旅游项目推进困难,旅游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尚未凸显,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意见

9、(一)坚持以全新理念发展全域旅游。利用党校、党委中心学习组等学习阵地,采取专家辅导、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思想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党员干部开展绿色发展大培训、大教育、大讨论,以此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发展理念大更新。一是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不动摇,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扬生态之长,显森林之优,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业,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一二产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经济发展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让全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福利;二是牢固树

10、立发展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现代商业、现代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观光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生态城镇和美丽农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牢固树立全域化大旅游的理念。要摒弃抓旅游就是大投入、大开发、大搞景区建设的传统观念,摒弃抓旅游经济就是发展“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让各项建设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从而激发乡村

11、旅游活力,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四是牢固树立发展全域旅游要优先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高度,依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通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社会和谐构建、乡村文化系统传承、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富裕美丽家园。(二)坚持围绕“五全”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域、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坚持全域化规划。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乡

12、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二是坚持全景区建设。以“三廊”建设为抓手,以“六城联创”为载体,把整个竹溪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县城、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竹溪的城市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竹溪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三是坚持全行业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进行产业纵向鱼骨结构式延伸和横向圈层结构式拓展,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坚持全时空打造。通过全天候旅游体

13、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打造风格各异的休闲健身游、地质景观游、科普观光游、冬季健身游、文化观光游、工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田园风情游等特色线路,开发少儿经济、老人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及养生经济,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让本地人体验回老家的生活,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田园生活,让外地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休闲养生旅游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五是坚持全民性参与。通过全域旅游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推动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

14、+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为主体,形成铺天盖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势,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乡村运输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营造简洁、朴实、休闲、实惠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旅游氛围,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以此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三)坚持以厚实的基础发展全域旅游。一是科学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当前,应抢抓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契机,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量身定做全域旅游品牌,尽快编制出我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

15、至5年内我县应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二是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当前,应从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出发,以本县文化人士为主,借用名人、专家、教授的智力,组建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以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鸡心岭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关垭楚长城遗址、西关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贡茶、贡米、贡木为代表的贡产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黄、向坝民歌、丰溪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以竹溪风味小吃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大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以建设全省现代农村交通示范县为目标

16、,加强省道、县道、乡村道路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公路都成为绿色走廊、亮丽风景。四是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名片。以“桃源画廊、养生福地”为旅游主打文化品牌,以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王垭养生山庄为主,通过包装推介、景点建设、景区升级,使之成为我县5个靓丽的绿色旅游名片。要采取“区域联动、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的方式,大力实施“创A”工程。以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联合龙王垭、鄂坪,共同打造5A级景区;以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联合神农架大九湖、竹山堵河源、本县自然国心,打造5A级景区。同时,以“三贡”文化为内核,着力打造“水韵新洲、楠木故里”、“滨水新镇、贡茶之乡”、“千年贡米、魅力中峰”等文化旅游品牌,并以此打造一批3A、4A级景区。五是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在全县深入开展“保住青山、护住清水、守住蓝天”行动,实施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大力实施荒山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