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910192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康店一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设计教师:康彩红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

2、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课程内容】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

3、雄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活动课一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第三单元:大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的建立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第14课秦汉文化艺术 活动课二“绣像的汉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两晋与南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技术【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2

4、、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神州大地原始人类 第1课时内容标准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第二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第2课时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5、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课 中华文明之祖 第3课时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6课时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第五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第7课时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

6、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第六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

7、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第七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第9课时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第八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第 10课时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1、12课时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九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第13课时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的建立 第

8、14课时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第十一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5课时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二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时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

9、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第十三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第17课时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四课 秦汉文化艺术 第18课时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19、20课时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十五课 三国鼎立 21课时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第十六课 两晋与南北朝 22课时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

10、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第十七课 十六国与北朝 23课时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第十八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24课时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第十九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技术 25课时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6、27课时期末总复习

11、(三)课外拓展性练习: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课堂组织形式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3, 考后的反思和分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