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90996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小学生实验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探究能力(张合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老河口市秦集小学 张合林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逐步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神秘感发生兴趣,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 探究能力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产生求知欲,迸发出积极探究的火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

2、的享受。我国古代伟人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还处于朦胧感知阶段,作为启蒙老师的小学教师,要注意利用儿童的感知,逐步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神秘感发生兴趣,注意引导学生的正当兴趣倾向,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的奥妙,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可科学课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方能明白其原因和说明其道理。但是,小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就是看一看,不懂得怎样去观察。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并认真地做好观察的记录,尤其是要善于

3、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对自然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究,而这时教师就应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例如,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教师先左手拿出一个透镜,然后右手拿一张白纸,使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向左(或向右)移动透镜。在白纸上就会出现窗外物体的像,看到这情况,学生不禁要问:透镜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这样一下子激发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再如,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不说什么,只是让学生观察下列实验: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玻璃罩上。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发出蜡烛慢慢熄

4、灭。在这一实验境中,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进学生想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想探其究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也轻松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顺利地完成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使其满足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操作,指导学生细心观察,通过研究问题,分析讨论,自行获取知识。例如:我

5、在教学凝结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弄明白“凝结”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接着,我准备好三个带有盖子的玻璃杯,一个是空杯,另两个是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空杯和盛冷水的杯子盖上没有水珠,盛热水的杯盖子有水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它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为什么在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接着,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不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哪个玻璃杯上有水珠,学生观察后响亮地回答:“

6、冷玻璃片上有水珠。”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如果在这两个实验中看到不同的现象,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发生不同的现象的原因。此后,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凝结现象,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现象和道理。再如学习平面镜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一个利用两个平面镜的潜望镜,在学生完成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教给学生如何放置平面镜,而是给学生正确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两个平面镜应如何放才能使光随着直线传播,经过探究及动手,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利用以上实验观察这种启迪手段,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己发现知识,并通过讨

7、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形成技能,满足了学生自行探究的愿望。三、开展课外实验观察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课外实验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不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同样的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只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教学有一定限制性。因此,教师要以课内教学为基点,灵活多样地向课外延伸,扩宽实验观察途径,让学生在异彩纷呈的大自然天地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情开展自然实验。例如学习益虫和害虫一课时,教师课前先告诉学生相应的实验,要求他们到大自然中采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蝴蝶,然后制成不同的标本在课上交流。又如学习养蝌蚪一课时,课

8、外组织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自行饲养小蝌蚪,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作好记录,定期交流。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实践中诱导了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开阔了视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总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诱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使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凭借实验观察这一教学手段,从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科学,这样为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实践和科学实验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3、小学自然科学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