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分殊性二元论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 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 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 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 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 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 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 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理一分殊是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颐可以说是该理论的奠基人, 而朱熹的阐述与 发挥,则可以看作理一分殊理论的成熟,程朱二人的理一分殊理论是 继承 与被继承的关系.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主张性即理,历来被认为是程朱之间主要相同点。
程子与朱子都讲性即理,但程子将性 即理主要是阐发孟子性善义在程子思想中,性理“非从宇宙界落下”而在朱子学说中, 天地间公共之理落入人之形气中才形成所谓性,“宇宙界人生界一贯直下”程颐与朱熹都认为,个人在宇亩中处于一定关系之中,对他人他物负有一定义务, 由于关系地位不同,个人对他人直接承担的义务也有所差别从而仁爱的原则在实施上呈现 出亲疏有等的差别但程朱认为,虽然施行上亲疏有氓但其间体现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即 道憾基本原理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规范,具体规范中又贯穿着普遍原理而朱熹进一步说明了 这种关系是伦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关系理一分殊”就程颐本意而言, “理”指道德原则;“一”与“殊”相对,“一”指同 一、统一,“殊”指差异、差别;“分”在这里指本分或等分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 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分”在这里指禀分所 谓理一分殊,即是“一”与“万”的关系体统是一太极,然一物又各具一太极”,因此, “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 个”物物各有理, 总只是一个理中庸章句》中“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可做两节看:当讲“理一而分殊”时,是“始言一理,中散为 万事”,系就宇宙普遍法则之超越、绝对的宰制力的下贯言,所谓“天人相贯”;当讲“分殊 而理一”时,是“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系就上达言,人伦日用之事理、物理、伦 理,皆要通过我们内心之中的性理洞明以穷尽宇宙哪一个终极本体的太极,所谓“天人相通”。
程颐的“理一分殊”,根据大部分学者的考究,是源自于佛家的朱熹对程颐的思想固 然有继承,但他对理一分殊的理论自 觉却未必完全是来源于佛教 朱熹明白地指出, 未必 完全是来源于佛教朱子的“理一分殊”,很大部分是受 到道家的影响,结合到家和佛家的 思想提出来的理一分殊”就程颐提出达一论题的时候说,它是一个意义比较具体的命题,主要表现 一种伦理学的意义朱烹也继承了这一点.但朱子的贡献正在于直到他才把这一命题的意义 加以扩大,包含了若干更普遍的哲学意义程颐讲的理一分殊本来是可以用体用论来解释的,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但二者间没有 本末的意义照朱烹的讲法,理一分殊又是本(本原)末(派生)的关系本体与本原意义略有 区别,前者是本体论的说法,后者则有宇宙论的涵义每个事物既然是具体的,它们的存在 形式、运动法则就不可能 完全一样朱熹认为,它们各自的“理”不同,这是“分殊”;但 这不同的理, 又都是根源于一个理,所以是理一分殊 “月印万川”比喻可以形象具体地 表达理一分殊的思想朱熹的理一分殊说还特别强调它在性理意义上的理的运用在性理的意义上,理一分殊 的意义是超宇宙本体的太极与万物之性的关系朱熹对理一分殊还解释说: “万一各正、 大小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 统体是一太极,然一物又 是一太极。
朱熹这样解释是从质上着眼,吸收道家、 道教形而 上之体来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辩水平,加以改造后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是朱熹论 “理 一分殊” 的特点程子以为 “明理一而分殊”, 可谓一言以蔽之矣.“理一分殊”原是程 颐在给弟子杨时注解 《西铭》时提出的程颐把理一分殊理解为万理归于一理, 他强调一 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 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那种一切即一、一即一 切的神话理学家最强调天理,而天理又是什么呢,“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朱文公全集•读大记〉)宇宙间只有一个天理,理学家有时候又把它称为太极而天 理具体来讲就是儒家强调的礼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在这个思想之下,理学家又提出了“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思想, 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都整体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落实 到具体来讲,虽然三纲五常是一个整体的天理,但其实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完整地体现了这样 一个关系比如你不能说我只是一个父亲,我没有体现别的,那不行啊,对于你父亲来讲你 是儿子,对于你儿子来讲你是父亲啊。
所以在你身上既体现了父亲的理,也体现了儿子的理, 这个理是完整的,不是孤立的,这就叫理一分殊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都包含了整 体的全部内容,所以是一个整体的体现总的来说,程子的“理一分殊”有三个特点:1.平面化,2.人伦界,3 伦理意义朱子 的“理一分殊”亦有三个特点:1,立体化 2,宇宙界和人伦界的相通,3,众理意义性二元论:朱烹哲学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人物的产生都是禀受天地之气为形体,禀受天地之 理为本性性”只是全部“理”之中以特殊方式存在的一部分,天地之理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 人物之性则如被盛入器皿中的海水,他们的内容完全一致如果说两者有差别的话,那就是 理与性在存在形式上有随气流行与被气拘定的分别朱烹认为,从人和物的角度看,人物之性都是从天禀受得来的若从天的角度看,则可 说是天命与或赋与万物按照朱烹哲学,天地之理只能叫理,京于人物之身的理才能叫性.因此,虽然相对于特 定的形气体质而言,未有此气此质时天地之理未尝不在,但性一定是与气质结合无间的朱烹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人物的产生都是禀受天地之气以为形体,禀受天地之理以 为本性,使人之本性与天地之理有了一种直接的宇宙论的联系。
朱曾认为,从人和物的角度 来看,人物之性都是从天禀受而来;从天的角度看,则可说是天赋与或命与万物以性,他认 为达也就是《中店〉 “天命之谓性”的意义因此在朱窥哲学中,天理被禀受到个体人物 身上所成的性常称作“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反映出的,既有理的作用,也有气的作用,是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求的交错综合, 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然状抵气质之性则是天命之性受气质熏染发生的转化形态每个人 的天命之性是相同的,而因人的气质不同,所以人与人的气质之性是不同的.朱子天人观程颐、程颢把“天”理解为宇宙的普遍法则——天理天者,理也”二程认为,人与 万物以“理”相通,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朱熹有时把天理解为自然的存在,“苍苍之谓天, 运转周流不已但他更多地还是把“天”界定为“理”,“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 有此道理,不能为天”天人相通在乎“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为性,贩贩贩”由于“理一分殊”才有人与万物的 差别,“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朱熹的理有时实在“气” 之内,有时又在“气”之外的抽象的精神实体朱熹还把“天“理解为义理之天,因而,把 “天人合一”理解为“天人合德”。
朱熹又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天理的有效方法,要求 闻一知十、格一知十,当“格”到一定程度就能“豁然贯通”,求得“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 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这种“天人合一”境界《中庸》首句开宗明义曰: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统帅全 篇的总纲 其中的“天命之谓性”, 可以说蕴含了儒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念对于“天 命之谓性”的内涵,朱熹的解释是: “命,尤令也性, 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气 以成形, 而理亦赋焉 认为“天”赋予人以“性” ,人从天那里获得了自身的本质性规定 (“ 质”或“理”)一、理也者气也者 形而上下 朱子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认为,形而上学者谓之 道,形而下学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皆有个形迹 所以道器两者不分离在这里,所谓形而上,就是抽象、超越的意思,而形而下,就是实在 的器用的层面理,是万物形成之前的一个总规律,是化生万物的根本;气,是形成万物的 具体材料,是化生万物的工具所以人与物的降生,必然禀受了这一“理”,然后才有各自 的属性;必然禀受了这一“气”,然后才有各自的形状。
这就简洁地阐释了作为朱子理学大 厦中基石部分的理、气、性、形等概念,并巧妙地将天地之理,气与人、物之性、形结合起 来,从而完善了他的继承和发展了上古“天人合一”思想朱子认为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相结合乃是产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本原 换言之,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理”与“气”结合而成的理”是精神、主体;“气”是物 质、客体.二.朱子认为,人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种从本原上来说,天与人绝不能分离的当人 类步入社会之后,人更具有其它动物所没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这是人之本质 属性所在,也是人之优越性所在如果脱离了人的双重性,就无法去论“人”了,也就无法 去正确处理人与天的关系把朱子人性两重性视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亚层次告诫人们: “只有‘克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告诫人们:“只有‘克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 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 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 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 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 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 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三、天即人人即天 理一分殊 朱子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 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则天何尝大,人何尝小朱子论天人都渗透着宇宙本原之“理”, 所以天就是人,人也就是天天人一体两分自然的天不比人大,人也不比天小此乃“理 一分殊”理论在天人关系上的推衍朱子发挥中国禅宗中“一即一切”的观点,提出了“理 一分殊”说五、人是最灵之物 不问命运朱子主张“只看义理如何,都不问那命《朱子语类》卷 34)朱子论天人,尤其论理气, 喜讲一体两分,既对立又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的因素所以,人对天命有何足畏?事业 前途只讲“义理”,不讲“命运”七、天地万物之本 致中致和“天地之位本于致中,万物之育本于致和各有脉络,潜相灌溉,而不可乱耳在这 里,朱子又从另一角度进行天人说的论述,他指出天地的得位根本在于无所偏倚,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