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88338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47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来自台商讯息网,大量管理资料下载“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宁波市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2004年7月课题组组长:方建新课题组成员:杨兵杰杨昊执 笔:杨兵杰杨昊审 核:方建新 目 录1一、宁波市人才资源的具体状况 1(一)人才总量快速增长 1(二)人才层次不断提高 2(三)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3(四)人才开发体系不断完善 4(五)人才集聚能力逐步增强 5(六)人才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5(七)人才环境不断改善 6二、宁波市人才工作的若干经验总结 6(一)观念创新 7(二)政策创新 8(三)机制创新 8(四)服务创新 9三、宁波市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9(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 91、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112、分布与结构的矛盾 143、引进与外流的矛盾 154、建设与环境的矛盾 16(二)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61、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大 162、队伍建设资金不够足 163、自身培育能力不够强 174、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全 175、人才使用机制不够活 186、人才开发分布不够匀 187、人才工作环境不够好 19四、“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需求及供给能力预测 19(一)“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的需求预测 191、人才的需求总量预测 202、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预测 213、在岗位职工中人才分布预测 25(二)“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的供给预测 251、宁波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能

3、力预测 262、宁波中专学校的人才供给能力预测 27(三)“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的供需分析 27五、“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28(一)“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的背景分析 281、国际背景 282、国内背景 283、自身背景 29(二)宁波市人才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291、总体思路 292、指导方针 293、发展目标 30六、“十一五”时期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 30(一)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301、搭建人才吸纳平台 312、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313、消除人才流动壁垒 324、健全人才市场配置 32(二)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增强人才培育能力 321、大力发

4、展高等教育 322、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工程 33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33(三)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331、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342、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343、健全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35七、“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 35(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人才稳步发展 351、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352、强化党管人才的理念 353、要突出“三个优先” 354、要列入总体发展规划 355、要建立人才开发目录 35(二)加大投入,多级互动,强化人才开发资金保障 35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36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363、加强人才资金的管理 36(三)优化

5、服务,改善基础,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361、优化创业环境 362、改善法制环境 373、美化社会环境 “十一五”时期宁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目前,中国经济正由物质资源要素推动阶段逐步向技术创新推动阶段过渡,无疑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6、确保“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深入开展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本课题中的人才资源概念,指的是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高层次人才是指以下几类人员:(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国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2)获得国内和国外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3)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4)具有高级资格的经营管理者。(5)行政正处级以上的党政领导人员。(6)拥有专利、发明专项技术并属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7)高级技工(8)其他特殊专门人

7、才。一、宁波市人才资源的具体状况自1999年实行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人抛芰靠焖僭龀?截止2003年底,宁波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万人,比1998年增加近13万人,自1998年到2003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增长十分迅速,远远超过同期平均2.58%的人口增长率。其中党政机关2.8万人,事业单位11万人,国有企业3.2万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21万人。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已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30万人,比1998年净增10万人,年均递增10%。

8、人才资源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劳动力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696人,比1998年增加了214人;每万人专业人员数为549人,比1998年增加了185人。表1 1998-2003年宁波人才资源基本状况 单位:万人年末总人口人才总量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人人才资源数每万人专业人员数1998年535.2725.819.54823641999年538.4128.021.25203962000年540.9430.223.15584272001年543.3532.525.55984692002年546.1935.027.56415032003年5490738030696

9、549(二)人才层次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增长迅速。2003年末,我市已拥有950多有的一流专家队伍,其中两院院士6人,获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59人,获省市政府重奖专家19人,获国务院特贴专家218人,进入国家和省市人才工程序列的青年专家31人;高级职称人才已达1.3万人,是1998年的2.6倍;中级职称8.7万人,是1998年的2倍;博士、博士后猛增到400人多人,是1998年的10.8倍;硕士已达3100人,是1998年的4倍。据统计,全市本科学历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2.6%,硕士以上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92%,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3.3%,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

10、人员总量的4.3%。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沂凶允凳裨敝贫纫岳矗乇鹗?997年完成机关工作人员向公务员过渡后,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截止2003年底,全市党政机关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5.5%,比1997年增加32%,高学历人才533人,是1997年的9.9倍。表2 1998-2003年宁波高级专家人才情况 单位:人年份院士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省市政府重奖专家国家省人才工程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199809010714819991200061141314174200161321717198200261561717198200361591933218(三)人才结构趋

11、向合理在学历结构上,到2002年末,全市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5.7万人左右,占人才总量的17.1%;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约为2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5.7%,比2001年净增1.5万人,比1998年增加近7万人。表3 1998-2003年宁波市人才资源学历结构分布 单位:人博士或博士后硕士大专以上1998年3778016.6万1999年8010902000年136134020.5万人(其中本科4.5万)2001年250170021.5万人(其中本科5.3万)2002年320220023万人(其中本科5.7万)2003年4003100266万人(其中本科8.6万人)在产业结构上,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12、2003年为0.4:27.1:72.5。从1999年到2003年看,宁波人才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在缓慢下降,每年大约以0.1个百分点递减;第二产业人才的比重不断上升,19992002年每年约以1个百分点递增,但在2003年,二产人才增长快速,比2002年增长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在19992002年趋于稳定的情况下,2003年也急剧下降,比2002年递减2.7个百分点。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7.0:55.3:37.7的比例相比,人才在产业中的结构不够平衡,第一、第二产业人才占有偏少,第三产业偏高,人才资源过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文、教、卫人才比重占全部人才比重的32.49%,制

13、造业占17.77%,国家机关占14.25%,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人才比重为8. 8%。可见人才大部分集中于文化、教育、卫生单位。表4 1999-2003年宁波人才资源(在岗职工)产业结构分布 单位:万人在岗职工总数人才资源总量第一产业人才数第二产业人才数第三产业人才数文、教、卫人才数文、教、卫人才比重产业结构分布比例(%)1999年61.8320.860.194.7115.936.9633.39%0.9:22.6:76.52000年60.221.440.174.7516.527.3934.47%0.8:22.2:77.02001年54.9322.240.155.1716.927.434.35%0.7:23.3:76.02002年55.2923.500.115.7217.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