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872128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单体: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重复单元: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结构单元: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结构单元与原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个数完全相同,又称为单体单元。聚合度(DP、Xn):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表示。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聚合物分子量:重复单

2、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数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数目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Ni:相应分子所占的数量分数。Mn=mni=niMini=mi(miMi)=xiMi重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重量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Wi:相应的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数。M=miMimi=niMi2niMi=iMi分子量分布:高聚物一般是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有分布指数和分子量分布曲线两种表示方法。DI=MMn 多分散性: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

3、分子量大小并不相等的专业术语叫多分散性。分布指数: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值。用来表征分子量分布的宽度或多分散性。连锁聚合: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连锁聚合需活性中心,根据活性中心的不同可分为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逐步聚合:无活性中心,单体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绝大多数缩聚反应都属于逐步聚合。加聚反应:即加成聚合反应,烯类单体经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加聚反应无副产物。缩聚反应:即缩合聚合反应,单体经多次缩合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该反应常伴随着小分子的生成。热塑性聚合物: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融,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热塑性聚合物受热时可塑

4、化,冷却时则固化成型,并且可以如此反复进行。热固性聚合物:许多线性或支链形大分子由化学键连接而成的交联体形聚合物。这类聚合物受热不软化,也不易被溶剂所溶胀。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活性种:打开单体的键,使链引发和增长的物质,活性种可以是自由基,也可以是阳离子和阴离子。均裂: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均裂的结果,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分属两个基团,使每个基团带有一个独电子,这个带独电子的基团呈中性,称为自由基。异裂: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异裂的结果,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全部归属于其中一个基团,这个基团形成阴离子,而另一缺电子的基团,称为阳离子。自由基聚合:以自由基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离

5、子聚合:活性中心为阴、阳离子的连锁聚合。阳离子聚合:以阳离子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阴离子聚合:以阳离子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诱导效应:单体的取代基的供电子、吸电子性。共轭体系:在某些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双键、p电子或空的p轨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使得电子云不能仅局限在某个碳原子上,而是分散在一定范围内多个原子上的离域体系中,这种离域体系就是共扼体系。共轭效应:共扼效应存在于共扼体系中,它是由于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扼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共扼效应使体系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可分为-共轭、p-共轭、-共轭、-p共轭。间位阻效应:由取代基的体积、数

6、量、位置所引起的效应,它对单体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它不涉及对活性种的选择。链引发: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链引发包括两步:初级自由基的形成(即引发剂的分解),单体自由基的形成。链增长:单体自由基形成后,它仍具有活性,能打开第二个烯类分子的双键,形成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的活性并不随着链段的增加而衰减,与其它单体分子结合成单元更多的链自由基,即链增长。链转移:在自由基聚合过程中,链自由基可能从单体(M)、溶剂(S)、引发剂(I)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夺取原子而终止,使失去原子的分子成为自由基,继续新链的增长,这一反应叫链转移反应。链终止:自由基活性高,有相互作用终止而失去活性的倾向。链自由基失

7、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称为链终止反应。单基终止: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夺取一个原子而终止,这些失去原子的分子可能形成新的自由基继续反应,也可能形成稳定的自由基而停止聚合。双基终止:链自由基的独电子与其它链自由基中的独电子或原子作用形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偶合终止: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偶合终止的结果是大分子的聚合度为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的两倍。歧化终止: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终止反应。歧化终止的结果是聚合度与链自由基的单元数相同。引发剂:在聚合体系中能够形成活性中心的物质,使单体在其上连接分为自由基引发剂,离子引发剂。半衰期:

8、物质分解至起始浓度(计时起点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诱导期:聚合初期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所终止,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的时期。诱导分解: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其结果使引发剂效率降低。笼蔽效应: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大量溶剂分子的包围之中,初级自由基无法与单体分子接触,易发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使引发剂效率降低。引发剂效率:引发聚合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消耗总量的分数称为引发剂效率。转化率:单体转化为聚合物的分率,等于转化为聚合物的单体量比去用去单体总量。热引发聚合:聚合单体中不加入引发剂,单体只在热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称

9、为热引发聚合。光引发聚合:单体在光的激发下(不加入引发剂),发生的聚合称为光引发聚合。可分为直接光引发聚合和光敏聚合两种。光引发效率:又称为自由基的量子产率,表示每吸收一个光量子产生的自由基对数。辐射聚合:以高能辐射线引发单体聚合,即为辐射聚合。自动加速现象:聚合中期随着聚合的进行,聚合速率逐渐增加,出现自动加速现象,自动加速现象主要是体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聚合动力学:指聚合速率、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聚合温度等因素间的定量关系。动力学链长:每个活性种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定义为动力学链长,动力学链在链转移反应中不终止。链转移常数:是链转移速率常数和增长速率常数之比,代

10、表链转移反应与链增长反应的竞争能力。链转移剂:聚合物生产过程中人为地加入的一种自由基能够向其转移的试剂,用于调节聚合物分子量。常用的链转移剂有脂肪族硫醇等。阻聚剂:能够使每一自由基都终止,形成非自由基物质,或形成活性低、不足以再引发的自由基的试剂,它能使聚合完全停止。按机理可分为加成型阻聚剂(如苯醌等)、链转移型阻聚剂(如DPPH等)和电荷转移型阻聚剂(如FeCl3等)等。缓聚剂:能够使一部分自由基终止,聚合减慢的试剂。通常无诱导期。阻聚常数:阻聚反应速率常数与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称为阻聚常数,可用来衡量阻聚效率。自由基捕捉剂: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FeCl3这两种高效阻

11、聚剂,它们能够化学计量的1对1消灭自由基。自由基寿命:指自由基从产生到终止所经历的时间,可由稳态时的自由基浓度与自由基消失速率相除求得。聚合上限温度:G=0,聚合和解聚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即为聚合上限温度,在此温度以下进行的聚合反应无热力学障碍;超过聚合上限温度聚合就无法进行。均聚合:由一种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共聚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加的连锁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元。均聚物:由均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共聚物:由共聚合形成的聚合物。无规共聚物:聚合物中组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呈无规排列。交替共聚物:聚合物中两种或多种结构单元严格相间。嵌段共聚物:聚合物由较长的一种结构单

12、元链段和其它结构单元链段构成,每链段由几百到几千个结构单元组成。接枝共聚物: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成。共聚合组成方程:表示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混合物(原料)组成间的定量关系。竞聚率: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r1=k11/k12,r2=k22/k21,竞聚率用于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理想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1r2=1,共聚物某瞬间加上的单体中组分所占分率F1r1f1/(r1f1+f2),并且其组成曲线关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非恒比对角线)。理想恒比共聚:该聚合的竞聚率r1=r2=1,这种聚合不论配比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1f1,并且随着聚

13、合的进行,F1、f1,的值保持恒定不变。交替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1=r2=0或者r10,r20,这种聚合两种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因此不论单体组成如何,结果都是F1=0.5,形成交替共聚物。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1r21的聚合都是非理想聚合,非理想聚还可再往下细分。有恒比点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11且r21且r21,两种自由基都有利于加上同种单体,形成“嵌段共聚物”,但两种单体的链段都不长,很难用这种方法制得商品上的真正嵌段共聚物。前末端效应:前末端是指自由基活性端的倒数第二个结构单元,带有位阻或极性较大的基团的烯类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时,前末端单元对末端自由基将产生一定

14、的作用,这即前末端效应。单体活性:单体的活性我们一般通过单体的相对活性来衡量,一般用某一自由基同另一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与该自由基同其本身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即竞聚率的倒数)来衡量。自由基活性:一般表示自由基之间的相对活性,可用不同自由基与同一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来衡量。极性效应:极性相反的单体(带负电性与带正电性)之间易进行共聚,并有交替倾向,这个效应称为极性效应。Q-e概念:Q-e式将自由基同单体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共轭效应、极性效应相联系起来,可用于估算竞聚率,其式中,P1、Q2表示从共轭效应来衡量1自由基和2单体的活性,而e1、e2分别有1自由基和2单体极性的度量。自由基聚合

15、实施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四种。离子聚合实施方法:主要有溶液聚合,淤浆聚合。逐步聚合实施方法:主要有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聚合。本体聚合: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加入少量引发剂(或不加)的聚合。悬浮聚合:悬浮聚合一般是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四部分组成。溶液聚合:是指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的聚合。乳液聚合:是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而进行的聚合,体系由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组成。分散剂:分散剂大致可分为两类,(1)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作用机理主要是吸咐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人用,同时还使表面(或界面)张力降低,有利于液滴分散。(2)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