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银企关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87093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的银企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的银企关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特征1(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1(二)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1(三)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2(四)财务控制薄弱2二、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因素分析3(一)支持要素3(二)企业内部管理要素3(三)财务内部组织要素3(四)会计核算、监控要素4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4(一)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5(二)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5(三)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6四、结束语7参考文献7致谢720论我国的银企关系作 者:XXXX指导老师:XXXX(,长沙410128)摘 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

2、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银行与企业市场经济中两个独立、平等的经济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两者的行为方式及其关系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银企关系受传统的资金调拨供给制的影响,银企关系被扭曲。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又将使银行和企业的改革迫民眉捷。本文在通过对银企业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在阐述了我国银企关系的发展变迁的背景下,分析了当下转型阶段我

3、国银企关系新形态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的措施与对策。一、银企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一)银企关系的市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并由市场机制组织和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机制运作为基础和主导。市场经济承认和强调市场主体利益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市场机制正是与社会利益的差异性相联系的经济机制,其运作的基本前提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进行自主交易和相互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具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它们均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

4、标,相互间的市场交易按照等价的原则公平进行,其行为关系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在相互交易中按照市场规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遵循公平、自主、互利的原则,不能采取任何非经济手段把风险和亏损转嫁给对方。可见,银行与企业之间,不存在任何非经济性的隶属和依附关系,是完全平等、彼此独立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银行与企业依存关系得以确立、存续的前提与基础。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是银行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银行是基于社会分工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的,银行的各项业务都与企业密切相关,企业的规模以及发展速度影响和决定着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规模及其创新速度;银行在

5、为企业提供的各项业务、主要是存贷款业务活动中,获取各种费用、主要是利差收入,实现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同样离不开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对企业具有愈益重要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企业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需要银行提供货币支付、资金结算以及资金管理等服务,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规模扩张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企业只有借助于银行信用支持和服务,才能实现商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并获取盈利。(二)银企关系的信用理论分析银企关系是一种契约式的债权关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信用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交易关系,银行作为授信者

6、,转移资产但拥有收回资产与获取报酬的权利,企业作为接受资产的受信者,必须履行与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银企间的信用关系客观上要求交易双方要有一种法律的纽带和利益判断的共同准则,以保证资金交易双方的对等与互利,这种法律的纽带就是资金商品等价交换的契约借贷关系,这种借贷关系表明,双方是资金所有权的暂时让渡的买卖关系,它对于银行与企业都是一种硬约束,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使用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这对银行是硬约束;那么,银行让渡其使用权也必须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按时偿还贷款和利息,这对企业也是硬约束。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只有通过严密的契约形式固定下来并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维系下去。(三)银企关系

7、的信息理论分析不对称信息在银企关系中的表现主要是作为借方的企业比作为贷方的银行在投资成败或还款概率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企业更清楚贷款的投资方向是什么,投资风险有多大,预期的收益有多高以及拖欠贷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而作为资金的发放者,银行在贷款能力、期限结构以及与其有业务联系的其他企业的资金运营状况等方面拥有信息优势。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既不利于银行,也有损于企业,使社会资本存在着损失浪费的风险,损害双方的利益关系,如果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主义行为蔓延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就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波动,引发信用危机和金融风险。信息经济学认为,银行具有生产信息的功能:为了保证信贷资产

8、的效益性和安全性,银行倾向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交易关系,以便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考察和监督企业,获取与积累企业的比较完整和真实的信息,如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以及偿还贷款的能力等等,以减少经营上的不确定性,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银行生产企业的信息需要投入成本,其收益也只有在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获得。而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银行信用服务与贷款支持,并使自身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减少外流,以维护商业秘密,一般也希望只与少数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可见,基于稳定发展、规避风险的需要,较之其他经济主体之间,银企之间的交易关系更具长期性和稳定性。二、银企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变迁中国银企关系的发展

9、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不存在商业银行,银行只是国家计划分配资金的一个政府部门。在计划体制下,政府财政部门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办理着一切银行事物。实际上,由于企业和银行都属于国家,企业经营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为中心,收入全部归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其投资则全部由国家依靠企业经营指标,通过财政由银行转账划拨,80%以上的流动资金以划拨的方式流入企业,只有很少的流动资金来自银行。就是说,企业大部分资金采取银行转账划拨的形式。这一时期的银行和企业之间没有真

10、正的商业关系。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83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银行和企业基本上仍然处在计划经济的控制之下,但企业经历“放权让利”和第一次“利改税”,拥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在国家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企业掌握了部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超定额流动资金,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银行贷款进行项目的投资,扩大生产和经营。另外,从1979年8月开始,国务院在个别地区试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拨改贷”方式,当年贷款余额为8000万元,1980年增加到加个亿。不过,整个经济并没有脱离计划,企业经营仍以计划指标为主,大部分资金仍由财政无偿划拨。第三阶段,从1984年到1996年。这一时期,

11、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市场经济成分迅速增加,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有企业经历了第二次“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产权改革,国有企业经营全面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从商业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国有银行为中心的专业银行体系,专门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这样,一个完整的银行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对企业影响深远的是融资方式的变化。国家规定,从1983年起,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应由银行统一供应和管理,原来由财政拨给企业的流动资金,留给企业作为“自有流动资金”,不再增拨,企业经营不足的部分由银行以贷款的形式供应。“拨改贷”使银行贷款迅速增加,银行贷款在预算资金和银行贷款总额中的

12、比例由1978年的39%上升到1991年的73%。19811991年间,国内银行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从13%增加到20%,流动资金贷款达到80%。这表明,企业融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由财政划拨转为银行贷款,形成了银行和企业之间广泛的信贷交易,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企业经过第二次“拨改贷”后,融资与财政资金无偿划拨完全脱钩。1991年企业产权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经过19871992年的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后,从1992年开始在企业中全面推行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始实行股票的自由交易,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

13、资。但直接融资受政府限制较大,发展有限,因而没有改变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这一时期,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并在产值和利税上超过了国有企业,企业经营的市场竞争体制确立。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贷款开始大幅度扩张。第四阶段,从1997年至今。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也步入轨道,政府逐渐退出对银行和企业的直接干预,改由市场调节。从银企交易内容来看,这一时期,银企信贷交易经历了一个萎缩阶段。1997年银行信贷首次未能完成信贷指标,各季度信贷增长率均低于往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较19%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狭义的货币供应量下降了

14、2.4个百分点,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98年初。尽管从1996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放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并放松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管制。1997年底,中央银行宣布从1998年1月1日起,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体制改为指导性体制,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但1998年上半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围绕着解决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巨额不良债务问题作为尝试,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推动部分银行和企业间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期通过银行“债转股”,实施金融不良资产的剥离,使银行和企业间关系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相对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哪一个发展阶段,中国银企关系的内容都显得相对简单,它仅限于银行和企业间的资金联系及其发生的方式。尤其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银企之间一方面进行着交易,另一方面银行和企业间并未就由此而形成银行资金风险的制度性约束,从而使银行资金在银企市场型交易中承受了巨大的风险。三、我国当前银企关系演变中的新形态银企关系特点是各个阶段的经济、金融体制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银企关系与经济、金融体制是一种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