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86708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六下1~4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_-_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单元阅读理解第一单元一、 花脸阅读理解(一) 每逢年至 , 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 、 穿红袄 , 嘴巴上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 ; 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1、 给 里打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 联系上面的课文内容回答:“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是什么缘故呢?答:“缘故”是:小闺女可以戴绒花、穿红袄、嘴巴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男孩子可以放鞭炮。对于“我”来说,最喜欢买个花脸戴。 3、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他擅长描写中国传统民俗。花脸写的是(过年)的时候,“我”买了一个大红的(关公)花脸,还配上一把(青龙偃月

2、刀),成了全家主角的故事。(二)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1、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买的花脸是什么样子? 满脸通红通红的,一双浓黑的眉毛,眼角的往上吊起,显得气宇轩昂。头上包着一块绿头巾,长巾贴着脸颊垂下来,脸下边是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2、 这“花脸”的特别之处是 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 3、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花脸”的特别之处的? 答:运用对比手法,把关

3、公花脸和其他花脸比较,突出它的特别之处。 二、 我爱篮球阅读理解(一) 我把我的爱,投进了了篮球筐,装进了篮球筐。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 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1、从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索取付出 畅通 阻挡 年老体衰 青春年少 胆怯勇敢 虚伪 纯真 临阵退缩 奋不顾身2、画“ ”的句子运用了(设问 )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语言更有感染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篮球、对人生、对爱的理解和感受)。3、请仿照画“ ”的句子写一段话。 4、 这篇

4、课文不仅表达“我”对篮球的(喜爱)之情,还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生活的热爱)。5、 作者的感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或我们的成长中应该有怎样的追求?)答: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全心的投入,忘我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才会有无穷的动力去实现理想。 第二单元一、延安,我把你追寻阅读理解(一)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1、 这段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 (迫切渴望)心情。2、 仿写:像 ,在追寻 。(二)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

5、场。1、这四句诗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追寻延安的这些地方,实际是在追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三)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是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顶天立地的脊梁”指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破旧的茅屋”指 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温热的土炕代表亲密的军民关系。3、 这两行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更能突出强调贫穷落后的生活生产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延安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 )。二、井冈翠竹阅读理解(一)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

6、敌人示威:_。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_,等待_、用 _,等待 。 也等, 也等,等了 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 ,那么 ,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1、 按照原文内容填空。2、 这句话里“等待等待等待”一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3、 仿写一句这样的句子: 4、 “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的意思是(井冈山人民和红军战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井冈山获得了解放),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5、 文章赞颂的仅仅是翠竹吗?答: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翠竹,实际是赞美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美井冈山人民作出的贡献。 (二)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 。 里,毛竹青了又黄,黄

7、了又青,不向 ,不向 。 烧了,还有 ; 断了,还有 ; 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出 的,依然是那 的青青翠竹!1、 按照原文内容填空。2、 带点的两句话分别用了(拟人)和(顶针)的修辞方法。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三)1、在白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这两个带点的词是(贬义)词,写出了敌人(落荒而逃)的情景,赞扬了井冈山竹子(的重要作用和不朽功绩)。2、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四个词带点的词都是

8、(褒义)词,表达了赞美之情,不仅赞扬了(竹子),更歌颂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品质)。(四)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1、这句话用了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请把它们圈出来。同时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句子节奏明快,表现出竹子甘愿奉献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建设。 )第三单元一、在山的那边阅读理解(一)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1、 “隐秘的想望”是指(爬上山顶看到梦想的

9、大海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句话表面上写山的颜色 ,实际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我”爬上山顶以后并没有看到(梦想的大海),心情(非常失望沮丧)3、 这段话中的破折号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二)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1、“山顶”的诱惑力在于(登上山顶就能看到山那边的海。象征着克服一个个困难就离实现理想更近了。) 2、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去掉。表明作者经历了无数次的困难,但也克服了无数次的困难,仍然没

10、有放弃追求理想。3、 最后两行诗怎样理解? 答:这两行诗的意思是:理想时时召唤着“我”,这种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滋润着心灵,使心灵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三)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1、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山”实际指 重重困难 ,“海”实际指 理想;“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是因为诗人相信达到理想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信念凝成的海”。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小桃树阅读理解(一) 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作者在步入社会后,初尝了人世的

11、艰辛,受到了生活的磨难,也发现了自己急于实现梦想是多么幼稚和天真。 (二) 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样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骨朵呢。“我”感激小桃树是因为作者从小桃树身上找到了曾经拥有的理想,找回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获得了终生奋斗的力量。 (三) 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1、这句话中“委屈”是指(桃树很瘦弱,没出息的样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地表现出小桃树外形弱小、生命的脆弱 )。2、仿写一句话。 (四)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就在那俯下去的一刹那,我突然看见在树顶的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来,像风浪里海上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1、本文的作者是(贾平凹)。“我”在小桃树身上寄托了(幸福一生)的愿望。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2、两个“千百次”的含义不同。“千百次地俯下身去”表现了(小桃树无数次经历风雨的摧残,象征人生受到打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表现了(小桃树又无数次地顽强生长,象征克服困难、抗争命运)。3、“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中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看到实现美好理想希望的惊喜之情。 4、最后一句话把(花骨朵)比作(海上的灯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