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86278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学毕业论文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兴建剧种博物馆说起徐柏森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视全复盖、数字化、传媒互动等,已经实现。俗文艺的广大市场被无情取代,也已成为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剧场艺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各地的地方剧种没了生气,百人左右的剧团坐吃山空,不知下一站该往那里靠。文化主管部门养着这一群人,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于是剧场卖了,地皮也卖了,没了排戏、练功的地方,甚至连剧团的招牌都没地方掛了。幸好上一级领导,还体念着旧情、懂得那民心,为了在这种节骨眼上,对上对下、对左对右都有个交待,特采用好心人的建议,就这样搞起了“兴建剧种博物馆”的计划。原本说,这也是善举,与其凋零破败不可收拾,不如提前送终还有点光彩。正如重病缠身的父辈

2、,孝子早就备好后事一样,等的就是寿终正寝了。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当,你也会说博物馆是为了纪念,陈列的是文物,保护的是地方文化遗产。然而,一个鲜活百年的或更长时间的地方剧种,怎么会突然变成了文物,又成了文化遗产,是不是早了点,是不是人为的搞错了,这又从另个方面给人以莫明其妙的滑稽感。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任何艺术品种的兴替,其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那么,一个地方剧种的暂时受挫,而它的内部仍然顽强地要求延续,或可能从另外的机遇中崛起时,过早地宣布死亡或即将进入博物阶段,是否恰当?是否能令人信服?我想必然会有争议。过去中国不问好坏,也不管适用与否,只要是洋人的都是好的。学人之长无可非议,我们当然要好

3、好学之。但学人之短却没人说不,这就是弱国心态的反映。在艺术领域内,特别是戏剧理论方法的引进,似乎有点杂乱,还有点不顾国情。亚里士多德、易卜生、哥格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以及西方现代派、后现代等等,多多少少都给中国戏剧以影响。是囫囵吞枣,是细嚼慢咽,谁也无法说清。其间有无失误,或走了弯路,那就更是无法面对。现在好了,中国强大了,艺术交流增多了,外国人反而瞪大了眼睛看中国的戏曲,我们那一套唱做念打、四功五法、程式技巧、武功绝活,成了他们眼中的奇珍异宝。于是国外从专家到一般观众,都以看过中国戏为荣,并津津乐道东方戏曲是戏剧的极品,是戏剧未来的希望。在全球舞台艺术被电视所取代的今天

4、,国外普遍认为最有生命力的戏剧是中国戏曲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说到这里,想多说几句。1、中国戏曲不是以说为主,也不是以唱为主,而是又说又唱、又舞又打,又有程式表演,还有魔术杂技、逗哏调笑、武功绝活、锣鼓丝弦、服饰面具、脸谱化装等等,是各种可用的技艺,有机熔为一炉且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2、东方戏剧是名角儿凭他们的个人技能、超常武功或独门绝活占据舞台,没有功底的人,是没法上台表演的。观众看戏是根据名角儿的知名度而来,一听唱、二看做、再看身段和扮相,而剧本的思想内容则是次要的。甚至其内容观众早就熟知,仍然甘愿到现场看名角儿的表演。演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技艺,是角儿的特殊本领,

5、打动了观众。3、中国戏曲从来没有什么第四堵墙,也不强调必须再现生活真实,而去制造让人信以为真的生活幻觉。他们是通过公开地面对观众,明白无误地宣称自已是在表演,并堂而皇之地强调舞台的假定性。这和西方戏剧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必须从根本上分清。只所以含混,是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认识上出了偏差,把丰富的综合弄成以演新编剧本为主,又把一般演员等同于名角儿,还把那个苏联老大哥的斯坦尼绝对化起来。二是体制上的大包大揽,剧团全都养着,缺乏的就是竞争,拿工薪的演职员们过的是太平日子,反过来抵消了他们应有的积极性。直到目前为止,这种局面并无多大改变。这主要是掌舵的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眼看着上下都没法出阵和竞争者对峙

6、了,只好败下阵来寻求稳定和安抚。据说各地的文化主管,见面多是哀而不争,彼此彼此。戏曲的艰难,实际上是人为的因素居多。因为你没有东西给观众看,当然观众不来看。你的那些新编剧本只是个小故事,虽也有人物情节,可你受舞台的限制,没法与电视剧比肩。你的那些演员都是温室花朵,只会按照学校的路子,演个小生小旦。没有特殊技艺、没有绝活、没有武功根底,你拿什么让观众叫好,甚至有的连基本程式都做不好,却也能上台凑合。你的教师爷们,还死抱着洋玩意儿不放,几十年的一贯制,也该想想别再误人子弟了。现今的形势是洋人看好东方的戏曲,不光是你有经济实力,而是你的艺术库存里,确实有好玩意儿。你能给他们的东西,要超过他们能给你的

7、。如果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想一想,把戏曲家族所拥有的唱念做打、及各类形式技巧、武功绝活,都能各有传人、各有代表,我看久违的观众,不会不来光顾你的演出。地方戏也不例外,就拿淮剧来说,你看过小寡妇上坟吗?那里面玩的是车技,是乡下人推独轮车的车技,那满台飞转的推车,加上讨价还价的闹笑,内容十分生活,那非凡的车技和坐在车上的小寡妇,构成一幅让人看不够的风情画,真是太绝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江北小戏,居然在上海红火了二十年。如果顾小文子不死,绝技不失传,今天再演肯定仍有人去看。其实问题不在于建不建博物馆,建也行不建也行。建是为了重视地方文化,完全属政府行为;不建是因为事物仍在发展,过早封存容易产生错觉。过去我们对戏剧功能的理解偏重于教化,而缺少更深的关照,所以路子越走越窄,但只要策略对头目标宽泛,唱戏的自然仍会有唱戏的奔头。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文化实力时,肯定包括民间戏曲的拥有。因此,上下都应变变思路,以适应世界目光的转移。当务之急是要把戏曲的箱底好好翻一翻,趁着一批老艺人还在,要象保护活化石那样,把它们传承下来。然后,再在适当时机,考虑要不要建个象样的博物馆。传承的意义,首先是我们自身需要它,在需要的同时,也能让世界感受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10-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